為何說叔本華是佛教的歐化

時間 2021-06-01 21:33:35

1樓:黑白相間

因為文青什麼都不懂瞎跟風指點江山。

而某些信仰薄弱的佛教信徒需要找乙個「西方哲學家」來給自己信仰背書以堅定信心。

叔本華跟佛教本質不同。他連佛教跟印度教跟耆那教教義的區別,估計都分不清。理解上基本錯誤連篇。

撐死了是從印度宗教裡找了幾個句子,看似符合自己的思想,硬湊強加進自己的書而已。

2樓:「已登出」

正如叔本華自己所言,他的哲學主要來自康德,他從佛教那兒得到的更多是共鳴。但我們也不難看出,叔本華哲學與佛學的精神是一致的。

表象世界是永恆變化的,這就相當於「諸行無常」。意志不能總是被滿足,所以「諸漏皆苦」。表象都是意志的客體化,所以「諸法無我」。

最後特別要說明的是叔本華關於生命意志之否定的觀點。很多人誤以為否定意志就是取消意志,就是什麼也沒有的虛無。但根據叔本華自己的表述,顯然他的意思是——否定意志是取消意志和表象的界限,意志與表象合一,所以沒有意志,沒有表象,但並不是什麼也沒有。

這就是印度教所謂的神我,梵;佛教所謂的空性、佛性、如來藏。

3樓:

因為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

大多數人誤解佛教

也把佛教同悲觀主義者等同起來

簡直荒謬

拈花微笑,很多時候,一些道理

非常簡單,但不是用漢語英語或者普通的人類語言可以表達出來的不恰當的說法,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一種冥冥之中的東西,一種大道

可能真的只有活了一輩子,或者活了幾輩子才能有的感悟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那種覺悟

4樓:

佛教認為人生苦短,所謂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

而叔本華也認為,人生就像擺鐘,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搖擺。

而且叔本華有宿命論思想,這一點與佛教的緣起論有相似之處。一切現象的形成,不論是好是壞,都是眾緣和合的產物。即是命運。

這樣一來,叔本華也就是在告訴你不要患得患失,福禍相依。這也跟佛教的放下自在隨緣有異曲同工之妙。

5樓:

一句話,,,,人活著就是救贖,,,人生是痛苦的,人活著就應該有罪孽感,,並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來救贖,,,讓人人覺得自己欠這個世界,,,,大家都會心甘情願的忍受痛苦,世界就會美好,,,,,如果大家都感覺這個世界欠他的,那還了得

為什麼說叔本華是悲觀的?

黃笑賢 最近讀了叔本華的 人生的智慧型 竊以為有人給他貼上悲觀主義的標籤是不確切的,沒有深入了解他的智慧型。還有就是,他倡導的 降低慾望 來獲取幸福的觀點,不符合資本家的利益,資本有話語權,因此說他是 悲觀主義 已登出 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體是宇宙意志,是渴求生存的意志 即生命意志 在生命意志的驅使下...

謙虛是我國古老智慧型裡的美德,但是叔本華說?

大概叔本華對謙虛這個詞的理解和我們不太一樣吧,他所說的謙虛是那種刻意的,不真實的謙虛。真正的謙虛是即便自己知道很多,能力很強,也從不為了炫耀而顯露出來,只有當真的需要用到它的時候,才會顯露。而懂得越多的人,反而會因為眼界變廣而明白自己所知道的也不過是大千世界的滄海一粟,自然也就驕傲不起來了,這是一種...

《西遊記》中,玉帝是道教,如來是佛教,佛教為何要聽道教的啊?

1,玉帝不是道教的。2,太上老君才是道教的實際首領。3,西遊記承認 化胡為佛 在 西遊記 的世界觀內玉帝是老大啊,不聽他聽誰啊.順便說下 西遊記 世界觀佛道混雜,還有道教內丹道實修的東西在裡面。內容一邊嘲諷佛教,一邊嘲諷道教 嘲諷道教主要是官官相護居多,嘲諷佛教就狠了,直接吃人了 比如其實四大部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