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使人們對三國這個時代背景產生了怎樣的誤解

時間 2021-05-05 21:07:49

1樓:鯫生

暫時想到了以下三點,後面想到再更。

1、《三國演義》裡有很多表現武將武勇的馬戰單挑情節,整的像回合制遊戲一樣,但事實上三國時期戰爭採用兵陣的戰法仍然流行,一軍主將陣前單挑的情況並不多見,因而那些一騎討,一刀抬走,亂軍割草的爽文情節無疑都是對將領武力值的誇大,真實情況是打仗其實是不能爆無雙的,得老老實實地拼後勤、練兵、謀略和布局。

2、《三國演義》描寫大戰動輒爆兵無數,曹操赤壁八十萬大軍,劉備夷陵七十萬大軍,大小戰鬥時常會有將領帶個萬兒八千的部隊出任務就跟玩一樣……然而實際上三國時期的總人口和社會生產力是無法提供那麼多兵源,無法支援這麼大規模的軍隊長期作戰的。更何況兵仙韓信號稱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能帶多少兵是十足考驗乙個將領的管理和統籌能力的,超過一定數量之後管理難度都是呈指數上公升的,而且三國各自的兵制或多或少存在差異,部隊成分和統屬關係往往不能一概而論,往往萬人規模的軍隊就足以發起一次規模相當的戰爭,且兵力運輸、營壘布置、後勤保障、臨陣指揮等各方面都極度考驗統帥的水平,而不是演義中經常表現出的人海戰術一波a過去隨隨便便就莽贏了。

3、《三國演義》過於側重戰爭方面的描寫了,現在的我們都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通常都是要為政治服務的,但是演義對於純軍事性的謀略的作用無疑是過度放大了,甚至於某些軍政皆通的人才也只側重他在軍事上的傑出表現,武將慣用武力和計謀解決問題,文官能力的體現也多為出謀劃策,側重軍師的參謀屬性,卻選擇性的忽視掉了他們治政和選拔人才方面的職能。彷彿武力和智謀發揮出色就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和乙個國家的前途。這裡表現出的就是人物形象刻畫過於扁平化的問題未完

2樓:搞毛神選

有些演義裡沒太多描寫或者根本沒有的人物會被認為不存在或者根本不重要,同時有些演義裡杜撰的人物和被改寫的歷史人物經歷都會被人當真。

3樓:開膛手傑克

世家的影響被極大的削弱了。

不說袁家楊家。

諸葛亮,周瑜,荀彧,荀攸,司馬懿(老爹能生),陸遜,王朗,陳群,陳登,鍾繇,龍頭,虞翻,張溫,朱桓,顧雍,賈逵,賀齊,羊耽,盧植這些大佬都是世家出身,你以為誰都能在亂世混出門道啊。

4樓:商權

三國演義的戰鬥堪比手撕了十個鬼子,狙擊手狙擊了200名敵人。當然三國志裡也有胡寫的,曹操5000人合圍30萬敵人。。。。

5樓:林雪閣

魏蜀吳不是三個國家,是三個政治勢力,讀者畢竟不是歷史研究員,對於時代背景有什麼誤解所以歷史認知並不會有太大影響,我們知道具體歷史的某個時間點誰當皇帝,誰生誰死有什麼意義?

6樓:王哲人

靡竺、陳登、蒯良、馬良這樣的人可能會被認為是打醬油的角色,很有可能是地方實權的真正所有者,郡守,州牧有時候都得看他們臉色,士族、豪強才是那段歷史真正的締造者。也許。

究竟是三國時代成就了《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演義》成就了三國時代?

夏悠 是季漢成就了 三國演義 而 三國演義 成就了三國時代,知道劉徹劉寄奴等武帝的人是明顯少於曹操的,知道歷代吳國帝 王的人明顯少於孫權 皇帝 宦官 農民軍 外戚 士人 邊將 開篇的人群官吏 將帥 皇族 教主 土匪老闆的身份 庶族 財閥 門閥 軍閥 外族奮鬥的階層 合縱連橫 天子 玉璽 屯田激鬥的策...

拋開《三國演義》的引導不算,為什麼人們討論三國故事的時候總是以魏蜀為主線?

王sir 我前兩周在玩真三7。玩蜀傳的時候基本打的都是正面仗,沒怎麼陰人。玩吳傳 這個計那個計 哇尤其是樊城之戰的時候。怎麼打怎麼難受 陳晨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罪,但是我們拋開罪過,只說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以及自身的閃光點 曹操 面對董卓亂國時首倡義舉侍奉天子 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侍漢 發展農...

三國眾人如果看到《三國演義》會有什麼反應?

滄旺 張角 我拼死拼活,也沒撈著好,你們下山摘桃。我才不幹呢。帶著弟兄們去龍虎山當道士去了,也成了張天師。也成了中國道教的文化名片。 彼柏舟 曹操領劉備至一小亭,桌上已備下樽俎,桌旁另設一樽添火煮酒,二人開懷暢飲。酒至半酣,曹操道 我近日得一殘書,其中人名具缺,唯事蹟清晰。裡面有一段說辭,書中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