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裡哪些故事差異很大?

時間 2021-06-01 02:18:55

1樓:忠心耿耿梅思祖

《三國志》裡三郡是孫權派兵打下來的,《三國演義》裡變成是劉備主動還的了。

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

"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矇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

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

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孔明曰:「曹操軍屯合淝,獨拒孫權也。今遣舌辯之士,分三郡還吳,陳說利害,令吳起兵襲合淝,牽動其勢,操必勒兵南向矣。

」玄德問誰可為使,一人進曰:「某願往。」乃伊籍也。

玄德喜,遂作書具禮,令伊籍入吳,先到荊州,說與雲長,可撥江夏、長沙、桂陽以東屬孫權。然後入吳,到秣陵來見吳侯,先通了姓名,乃召伊籍入。籍見孫權,公升堂拜畢,權問曰:

「汝到此為何?」籍曰:「昨承諸葛子瑜取長沙、江夏、桂陽三郡,為軍師不在,有失交割,今傳書送還。

所有荊州、南郡、零陵本欲送還,爭奈被曹操襲取東川,使關將軍無容身之地。今合淝空虛,望君侯起兵攻之,曹操必掣兵。吾主公若取了東川,即還荊州全土也。

君侯疑而不行,曹操必南征,此時恐措手不及。」權曰:「汝且歸館舍,容吾商議。

」伊籍退回,權問於眾。張昭曰:「此是劉備恐操取西川,故行此謀。

雖然如此,可因曹操在漢中,乘勢取合淝,亦是上計。」顧雍所見皆同。因此令伊籍回報,兩下起兵攻操。

籍辭遂行。孫權令魯肅收納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屯兵於陸口。取呂蒙、甘寧回,又去取餘杭凌統回。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之處?

孝陵衛守 兵力問題,三國演義對兵力做了各種誇大,顯得太假。袁紹官渡七十萬,曹操赤壁八十萬,劉備夷陵七十萬,說實話魏蜀吳加起來正規軍也就百八十萬人吧,一次戰役不可能動用這麼多人。這個是不是話本的通病?說唐里李元霸捶死百萬關東軍也是這樣。 七狼 1 前者情緒表達相對委婉不明顯,後者情緒表達有明顯的好噁 ...

讀了三國志,還有必要讀三國演義嗎?

燈塔 基於,歷史無真相,讀什麼都一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融匯能力。是糾結於歷史真假的,都是庸才。格局太小,走進死胡同。讀歷史,是開拓視野,是開展視角。這樣才能拓展格局。你是看歷史的乙個點呢?還是看歷史的乙個面呢?還是以點蓋面呢?每個人的感官不同,智商不同。而造就的洞察力不同。能看歷史,看出...

讀《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時有哪些情節或細節讓你特別為之動容?

Dr.吳 世人都說 三國演義 以蜀漢為正統,但是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能保持本心從一而終的有能有幾個。起於討伐黃巾的義軍,想要安定這混亂的天下,但怎奈力薄。以功封安喜縣尉,但不滿督郵索要賄賂怒而棄官。封官非吾所願,但願天下太平。董卓亂政,擅行廢立,欲保帝裔,但兵不滿萬雜有烏丸胡騎,遊蕩於河北。可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