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時有哪些情節或細節讓你特別為之動容?

時間 2021-05-06 22:52:37

1樓:Dr.吳

世人都說《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但是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能保持本心從一而終的有能有幾個。

起於討伐黃巾的義軍,想要安定這混亂的天下,但怎奈力薄。以功封安喜縣尉,但不滿督郵索要賄賂怒而棄官。封官非吾所願,但願天下太平。

董卓亂政,擅行廢立,欲保帝裔,但兵不滿萬雜有烏丸胡騎,遊蕩於河北。可恨中國諸侯,只知割據自立。袞袞諸公可嘆,碌碌漢臣可憐。

孟德欲謀徐州,屠戮萬民,屍橫遍野。天下尚有人知劉玄德之名,聚義兵,除暴賊,安徐一方,受命於危城之下,接任於殘兵之中。

公路取璽,意代漢室,吾必應皇命誅之。何為驅虎?何為吞狼?除賊乃大義天命,怎可作他猜想。吾欲不在統徐而在治徐,徐州之民安則徐州何人之手並無所謂。

受衣帶之詔,除漢室之賊。許昌圍獵其心可誅,漢室之臣為國捐軀何須多言。借曹賊之兵以除仲賊之禍,但可憐江北之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重奪徐州,當合大將軍之兵,共討曹賊,怎奈失天時,實備之罪。三屠徐州,十年之功百年之業毀於一旦,必與曹賊不共戴天。

賊於官渡鏖戰,我於汝南起兵。百戰百敗,但備百敗百戰,聚兵荊州再謀討賊。皇兄安荊於亂世,平定南北,當年單騎入城毫無懼色,怎奈年老體弱,不復當年意氣風發。

脾肉之嘆,嗟乎!

曹賊率兵南下,荊州軍民恐徐州屠戮之禍,願隨吾南下,日行十里不足,左右勸吾棄民先行,然備安能棄置不顧,備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2樓:玄德已千年

當劉備得知荊州出事以後,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擔心荊州會丟,而是擔心關羽的安危。淚濕衣襟,斑斑成血,號哭終日,繼之以夜。

「朕不能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主公,亮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些都是比「我愛你」更戳心的表白。

3樓:趙天一

《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寫於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五十六歲的時候。當時,他完成統一北方大業後,政權逐漸鞏固,繼而圖謀統一全國;但是孫權、劉備兩大軍事勢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脅。

他們除在軍事上聯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則抨擊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在這種政治形勢下,曹操發布了這篇令文,借退還皇帝加封三縣之名,表明他的本志,反擊了朝野謗議。這篇文章中有一句廣為流傳: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220年,魏王薨。

4樓:楊春雷

取自三國法正傳,我一向喜愛法正。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複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備法正,都是遊俠秉性,豪直之人(看三國演義的就算了吧,你以為三國演義裡面那個柔弱的劉備真能當老大?)惜哉英雄

以下是引用,寫的太好了

三國法正的出謀劃策水平如何? - 三中國人物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

法正骨子裡和劉備一樣,都是遊俠秉性。愛憎分明,意氣任性。

法正的早逝,可說是劉備一生的沉痛。

這是乙個重情義有才華,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充滿豪傑意氣的熱血男兒。

不同於文藝中的形象,歷史中的曹操常哭,劉備常怒。

劉備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時岩漿崩流走石裂地,喜悅時火焰公升騰綠草長青。

他有數的眼淚,灑給了有數的幾個人。

5樓:Lacey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克復中原復來歸,餘年還做隴畝民。奈何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蜀漢多真是沒轍因為後期真心太虐了

6樓:夏洵

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專歸美與昭,昭欲嘿而不宣則懼私有,宣之則恐非宜,進退不安。策聞之,歡笑曰:"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宗霸者。

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張昭傳》

孫伯符竟有如此雅量與見識,一瞬間就喜歡上了這個小霸王,奈何壯志未酬死於匹夫之手!

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

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法孝直的性格的率性,計謀的直擊人心,劉皇叔的惜才,閱之如臨其境。

7樓:被虐的人生在笑

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金。」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8樓:

雲曰:「漢賊之. 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

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遂不聽趙雲之諫

9樓:姜卡

曹操赤壁兵敗逃回南郡,仰天大慟。

眾謀士曰:「丞相於虎窟逃難之時,全無懼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正須整頓軍馬復仇,何反痛哭?」

操曰:「吾哭郭奉孝爾!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10樓:袁本初

初討譚時,民亡椎冰,臣松之以為討譚時,川渠水凍,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憚役而亡。令不得降。頃之,亡民有詣門首者,公謂曰:

「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民垂泣而去;後竟捕得。

11樓:「已登出」

張嶷上書:臣當值聖明,受恩過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隕沒,辜負榮遇。天不違原,得豫戎事。若涼州克定,臣為籓表守將;若有未捷,殺身以報。

結局如同他上書所言,帶病上陣,以少擊多,殺傷數倍敵軍之後戰死沙場

12樓:我看也未必

徐晃解配見操。操曰:「汝知獻門接我者乎?

」配曰:「不知。」操曰:

「此汝侄審榮所獻也。」配怒曰:「小兒不行,乃至於此!

」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

「恨少!恨少!」操曰:

「卿忠於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

「不降!不降」辛毗哭拜於地曰:「家屬八十餘口,盡遭此賊殺害。

願丞相戮之,以雪此恨!」配曰:「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

可速斬我!」操教牽出。臨受刑,叱行刑者曰:

「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頸就刃。

13樓:搜粟都尉趙過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讀了三國,大半淚點都給了丞相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4樓: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太史慈: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諸葛亮: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審配:「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姜維:「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關羽: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15樓:辣是痛覺

姜維自殺那一幕。

後人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面對乙個無力回天的局面,乙個執著到極致的人,使盡渾身解數卻最終不得不認命揮刀自刎時的絕望與悲憤。偏將之資,卻不得不肩負大將之責,這是他個人的悲劇。

摘抄一段《三國演義》中的片段:

卻說鍾會請姜維問曰:「吾夜夢大蛇數千條咬吾,主何吉凶?」維曰:

「夢龍蛇者,皆吉慶之兆也。」會喜,信其言,乃謂維曰:「器伏已備,放諸將出問之,若何?

」維曰:「此輩皆有不服之心,久必為害,不如乘早戮之。」會從之,即命姜維領武士往殺眾魏將。

維領命,方欲行動,忽然一陣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蘇。忽報宮外人聲沸騰。

會方令人探時,喊聲大震,四面八方,無限兵到。維曰:「此必是諸將作惡,可先斬之。」

忽報兵已入內。會令閉上殿門,使軍士上殿屋以瓦擊之,互相殺死數十人。宮外四面火起,外兵砍開殿門殺入。

會自掣劍立殺數人,卻被亂箭射倒。眾將梟其首。維拔劍上殿,往來衝突,不幸心疼轉加。

維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

時年五十九歲。

(補充一下,央視版《三國演義》中姜維之死的片段拍的也是十分經典。)

16樓:林葭

每每讀到《資史》那句「張須陀死,河東官民為之喪氣。」莫名生出傷感,那歌聲有多嘹亮,那將軍就有多悲壯。萬死千傷,俱往矣。兔死難免狐悲,博弈,在於對方存在的意義。

讀了三國志,還有必要讀三國演義嗎?

燈塔 基於,歷史無真相,讀什麼都一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融匯能力。是糾結於歷史真假的,都是庸才。格局太小,走進死胡同。讀歷史,是開拓視野,是開展視角。這樣才能拓展格局。你是看歷史的乙個點呢?還是看歷史的乙個面呢?還是以點蓋面呢?每個人的感官不同,智商不同。而造就的洞察力不同。能看歷史,看出...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之處?

孝陵衛守 兵力問題,三國演義對兵力做了各種誇大,顯得太假。袁紹官渡七十萬,曹操赤壁八十萬,劉備夷陵七十萬,說實話魏蜀吳加起來正規軍也就百八十萬人吧,一次戰役不可能動用這麼多人。這個是不是話本的通病?說唐里李元霸捶死百萬關東軍也是這樣。 七狼 1 前者情緒表達相對委婉不明顯,後者情緒表達有明顯的好噁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裡哪些故事差異很大?

忠心耿耿梅思祖 三國志 裡三郡是孫權派兵打下來的,三國演義 裡變成是劉備主動還的了。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 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 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 徐忠 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 零陵 桂陽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