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百姓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怎樣的?

時間 2022-01-10 18:22:43

1樓:呵呵

蜀漢,百姓對蜀漢認同度:0

材料:下層百姓首先不可能有認可度。

漢末的黃巾起義,題主知道嗎?百姓恨不得把漢朝皇帝的陵墓全都挖出來。

曹操手下的黃巾軍出身的軍隊就挖過好多漢朝皇族的陵墓。

黃巾起義的口號,漢室將滅。

另外乙個例證,蜀地百姓紀念諸葛亮而不紀念劉備劉禪。這可以說明蜀地百姓對二劉無感。皇帝是國家的象徵,而最後丞相卻成為這個國家的象徵。這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上中層一直存在許多帶路黨想投靠曹魏的。但是曹魏一直不來打蜀地,導致蜀漢活了好多年。材料在這裡:

2樓:Andy younger

作為乙個普通百姓,安安穩穩地活著就已經很好了。「天高皇帝遠」,不管哪朝皇帝登基,都跟他們沒有多大關係。

有人說這是「小農意識」,但處在當時社會我們能有這種超越時代的眼光嗎?不要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衡量古人。他們對所謂「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並沒有像今天那樣強烈。

至於提問者說的劉禪,確實「無為而治」很好,至少「賢臣輔佐」,如果在太平盛世很有可能安安穩穩守天下,做乙個「守成明君」。這樣其實也是對當時百姓最好的選擇。如果劉禪生於漢初,也許可以成為「漢文帝」、「漢景帝」,開創文景之治,但他生在亂世,三國割據時代,他的統治就可能被取代。

劉備是否代表當時人民的意志?當時百姓肯定希望和平,肯定不希望打仗,但當時時代就是這樣,你不打仗,你不北伐,就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有國家統一很難有人民幸福,除非像「南宋」。

無為而治,不北伐,是「統一王朝」治理天下的手段,而非「割據王朝」的正確道路。劉禪的做法也是一種好方法,古人云:聖主賢臣為第一檔天下,那第二檔是什麼呢,乙個能力不足但能聽取意見的君主和一群賢臣。

第三檔才是開拓者,像漢武帝平定四方。

但雖說劉備堅持北伐可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幸福感不那麼強烈,但這確實是當時最好的做法了。

至此已經回答了提問者的三個問題:三國百姓的國家觀念,劉禪的做法,劉備的做法。

3樓:陽木三里

我們經常說不要用後人的、現代的觀點或者自顧自以上帝視角審視歷史,否則要犯歷史虛無主義。所以岳飛就是民族英雄,而不是阻礙統一的螳臂。劉備就是愛民如子,以光復漢室為己任,招攬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黨,且蜀漢人民生活相較而言還是比較富裕而幸福。

三個政權要說歸屬感,可能漢要好一點,也確實爆發出了與國家實力不太相匹配的力量和氣勢。魏亡時民眾普遍感受不強烈,不那麼痛心,吳民就更多有點聽天由命,順勢而降了,且吳主及臣民也確實受到了優待。

題外話,我一直比較反對以漢比中,以魏比美,以吳比歐或俄。

三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Sayonara 三國時期社會英雄輩出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由於亂,人才會變強不會懶散,由於每乙個句話,每乙個動作沒有做好就是殺,社會逼人啊!三國的統治者對公民怎樣那說不准,那說不准,在史書說劉備是愛民如子,但是史書是人寫的,人是最拿手撒慌和詐騙,前史永遠是前史,摸不到的。公民生活那當然困貧了,只要是...

先秦時期,百姓認同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嗎?

AduQin 孔子作為私學的創辦者,意味著老百姓也可以上學了。邏輯反溯,之前的老百姓連學都上不了,怎麼認同儒家思想?你吃的粟公尺難道不是我們大王的嘛?我認為這句話集中反映了先秦百姓的想法。 惡魔笑我 孔子以立禮 律也 規章 制度 為志,卻意外成就 先師 之功。概因民智未張,此為其思想 理念推動之障礙...

《三國演義》中火燒新野,老百姓也有不跟劉備南遷的,那他們會被燒死在城中嗎?

演義裡面火燒新野的過程是 1.諸葛亮貼告示,宣布要走,願意的一起 2.安排人手組織撤離,埋伏,在民房放置易燃物3.曹軍進入新野,分開休息,做飯 天色已晚 4.開始放火 初更已後 所以說,這個計畫其實極其容易走漏風聲,如果當時哪怕有乙個百姓不走,那他必然知道周圍人家全是易燃物,為了保命也會告訴曹軍,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