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惡 一念善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何為惡?何為善?

時間 2021-05-31 02:15:29

1樓:伏龍肝愛地漿水

不同孩子的天性是不同的,有的比較自私,有的攻擊性比較強,有的天性合群……

但都沒有善惡之分,至少沒有受文明約束的、形式主義的善惡。

比如我的兒子(三歲多點)吧,問他可不可以割雞的腿做漢堡,他會認真的說不行;但拿乙個漢堡給他,說明是割了雞肉做的,他還是會高興地吃。

如果問他,必須要在他或者雞中選乙個割腿,(哪怕是在他和我的腿中選)他肯定不會回答割自己的。

他吃東西,會主動選出不愛吃的分給我,喜歡吃的(心情好的時候)也會叫我吃一口。

我覺得以上這些就是天性,再多的善就要靠後天訓練了。

如果非說他還有什麼重要天性的話,就是喜歡大眼睛女孩子了。

2樓:哈里

這是個偽問題,善惡好壞乃是相對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定義都不一樣。根本而言,人性趨利避害本私才是基本,這個私心如何影響別人是關鍵,這個也是西方市場經濟和民主制衡制度的理論基礎(人都是帶有原罪的)。人的慾望及人性的弱點相對於物質豐富程度來說,經濟永遠是短缺的,基於此,我認為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烏托邦不假,道德治國也是不靠譜。

人性永遠也超越不了。

3樓:趙唯良

覺得在不懲惡,不揚善的情況下,惡對於人獲得的利益更多,在最原始狀態下的人應該是惡的,叢林法則

善大概是後天產生的吧

畢竟惡人應該也喜歡他人的善總不會喜歡別人惡己所以有人站出來揚善但揚善者未必不惡

總有人說善惡並存,不可分

但總覺得是惡才是永遠無法消除的,而至善的代價卻極其高昂像《索多瑪120天》中描述的那種境地下還有什麼善可言呢?

這麼想可能是不對哈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糾結。。。。。。。

4樓:renovate

人性善,人性惡,哪有那麼複雜,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不善不惡的,跟善隨善,跟惡隨惡。但是有極少數人是生下來就是惡的,也有極少數人生下來是善的,這種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這種惡人是死性不改的,誰也感化不了的。這樣想一切自然而讓都想通了。

5樓:金慎言

既然這個問題帶著心學的標籤,我認為你想問的是在儒家學說意義上的「性」的問題。我大致看了一下,之前所有回答與儒家性善說了無干涉。首先,在儒家看來,性與氣稟是完全不同的。

程子說,性即理也。而性就是仁義禮智,別無其他。所以儒家說性善,因為仁義禮智無不善。

而其他答案中所謂性惡,在儒家說法中的表達則是「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昬。」(請注意這裡的人欲便是存天理滅人欲中的人欲,而非人的慾望。)所以《大學》首句便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論語集注》說人性皆善、明善復其初,都是因此。如果「性惡」,那麼儒家學說便不復存在。

6樓:

人性絕非純淨,善、惡各站一丘。

但兩者僅只是分立,並非對立

也絕無可能相互消彌

求生、審美、運動、思考、動情

人的多數行為用善惡解釋皆可

區分兩者的標準是動機以及後果

由動機引發的行為和導致後果的行為

全在當下一念思量

你不可能用善來中和,掩蓋惡,

自然也不該以惡來抹殺善

先求真,即正視、承認惡,平衡惡

後修善,以智明,以身行,以思正

再尚美,通神性,況物外,雖殼中

人性可以從淺層被改變。

然而本性難移。

本性真可謂這世上最公正的玩意。

這是善意的天意。

7樓:王昱洲

何為善?何為惡?

善惡的標準都是人定的,話句話說,是主觀的。

而乙個主觀的標準,其中一定是蘊含了人的本性的。

因此,當你說「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時,你實際上實在用自己的本性評判自己的本性。而這樣得出的結論是毫無意義的。

要使這個問題有意義,就要換乙個更為客觀的標準: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

這就與所謂的善惡不一樣了。

利己也可以是善,利他也可以是惡。

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辨析

8樓:閆蘑菇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

解釋:解釋問題,我比較推崇吳思的「極高明」,也就是上公升到終極意義去解釋。關於人性善惡可以從演化論,從單細胞一直追溯開來。

有同情心的能體諒別人/單細胞的喜怒,有更強的合作能力,於是有更多的生存機會,能更有效躲避奉獻或者聯合起來抗擊風險,於是就有了生存競爭優勢,生存率更高,死亡率更低。

物競天擇,久而久之,人心向善刻化到人類骨子和基因裡了。

9樓:

沒有無他的善,也沒有無他的惡。所以他人即地獄?

因為他人的存在才有善惡。

本性的善惡?

本性善,三體不說了,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故,本性善。

10樓:mask

個人覺得,人之初,性本雜。雖然很多人都說了沒有什麼善與惡之分,但是每個人心裡還是有自己的判斷吧,至於人之初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這要具體到每個人,有些人天生具有所謂善的屬性,有些人則相反,遺傳因素吧,當然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受到環境等的影響。

11樓:劇善己

性善論或者性惡論,這個命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或者說是無答案的。因為善惡就像磁鐵的兩極,無法完全的分開。不妨換個角度去思考,即從所謂的生物性,也就是說,人性的所有根源都在於能繼續生存下去。

凡是有利於生存的就去做,不利於生存的就抗拒。

12樓:露揚

善與惡是乙個相對的說法,提問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位置。

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我也來表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指定幾個大部分人能認可的大前提:

1、人是利己的

2、人有情感需求

3、人是社會性的

4、人是有思想的,而思想是可變的

因為人是利己的,所以對於那些不利於自己的事是不會主動去做的。

而人有情感,對那些影響自己利益的人會有主觀的感受,從而形成自己的評價:對自己有利就是善;對自己不利就是惡。

因為人有社會性,所以就會有交流和溝通,最終形成乙個較為統一的價值取向作為他們的標準。如果符合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善,違背這個標準就是惡。

人是有思想的,而思想決定行為。思想本身也是乙個漸進的不定形的,不同時期想法都會有所不同。好像哥白尼之前認為太陽圍著地球轉,後來才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一樣。

不同時期的人對善惡標準的定義都會有所差異

所以我認為的答案是:人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一切都是基於社會的價值取向來做的道德評判。

13樓:shui wu

我的理解,善跟惡都是社會規定出來的,世界上本無善惡,只有社會出現了之後,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就成了善,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就成了惡。

人類出生時只有人類最基礎的本性,最基礎的慾望——生存。

生存其實只有一種手段,就是變得(比別人)更強,變得比別人更強有兩種方式,一種叫讓自己變得更強;一種叫讓別人變得更差。

人出生的時候根本不在乎去做那種方式,方式一也好方式二也好,但是方式一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於是被規定為了善;方式二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被規定為惡。

但是社會上的法律道德宗教就不停的給新生兒灌輸這些事是善,要做;這些事情是惡,不要做。

所以有時人們覺得他們心裡是想讓自己更強的,從而發明了性善論;有時候人們又覺得他們骨子裡也想讓別人變得差一些,所以出現了性惡論,從而產生了「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樣乙個無聊的問題。

14樓:裡旺卡

人性善惡,到現在也是人們在爭論的問題。

性善性惡,都對。

個人認為,人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自己和自己愛的人,所以,惡的本源是善。

15樓:朱冠光

我的觀點是:這問題本身就是乙個偽命題。

中學的時候讀荀子莊子,就知道 「人性本惡還是性本善」這話題,當時很是糾結,兩邊都有道理。

可上大學後,閱讀廣泛了。看了佛教思想,重新閱讀了老子的道德經,看了很多哲學書籍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等。還看了博弈論的納什均衡,終於對此問題有了乙個自己認為合適的答案。

博弈論裡提到:博弈有兩種:一是零和博弈,一是非零和博弈(合作博弈)。

在兩種博弈下人的決策是不同的。例子分別是「囚徒博弈」與「談戀愛」,前者是不是你輸就是我贏,所以要盡量奸詐,資訊不對稱;後者是雙方一起合作就能一起得益,所以相互友善,合作。前者讓人使惡,後者然然人行善。

現在我們由野蠻走向文明的結果就是乙個契約的社會,合作的社會,所以社會倡導和道德倡導的就是善。(看《契約社會論》)

結論是:人本自私,非善亦非惡(後天看情況而決策,哪個好使用哪個)。

16樓:那家庸

私以為,人之初本(我)無善惡。

只是在後天的環境和學習以及經歷中,慢慢發展出了各自的生存基礎(性善or性惡)。

根據佛洛依德的三我論(本我,自我,超我)來說,善或惡自我的一部分,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訴求,只不過採用不同的手段而已。

17樓:彭劍橋

中國哲學很早就說過有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

1.性本善

老子、孔子都是認為性本善的,而像天主教聖經所說,上帝創造了人類,也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吃了蘋果,上了魔鬼的當,才開始變壞的,這就是人性本來是善良的吧。

2.性本惡

荀子的思想,比如說嬰兒,一對雙胞胎,你給他們餵奶吃,先喂這個,另乙個哭,反之亦然,這都是以我為主,所以說人性是惡的。

3.不善也不惡

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就認為人的本性是原始不善也不惡,善惡是人自己把他改變,加上去的。

墨子也是這樣認為,就像一張白紙,你怎麼描繪上去,這張白紙就如何反映。

我比較贊同的是第三種觀點,就像生活環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之前不是有個著名的狼孩的故事嘛,後天的教育對於個人影響至關重要,父母的每個舉動對小孩都不可忽視,我們的本性只是如同嬰兒,餓了就要吃,困了會想睡,後面的都是心智慢慢成熟才發展起來的。

18樓:

看到乙隻無害的小狗,走過去用殘忍的手段弄死它,然後面無表情地揚長而去,這就是【惡】;

看到乙隻無害的小狗,走過去檢視它的傷勢,買來食物、拿來清水餵給它,甚至帶它回家或去醫院,這就是【善】。

現在的社會整體倒退了,以至於難以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是刻意追求個性的緣故吧?

19樓:

人性本善只是在後天不斷的成長過程中,被慾望或者理想抑或生存需求所驅使 ,讓你不斷的去索取。 而在通過正當手段, 無法獲得相對應的回報或者是得到是 ,就會有一些所謂的惡的舉動。

一念為何成佛

小島主 佛是覺悟了的人,不是是個人就能覺悟的,他首先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最終集中在某乙個點想不通,乙個偶然事件突然讓他想通了這個點,便會赫然開朗,徹底覺悟,這就是頓悟。 君上 一念成不了佛,這個成佛是一種內在狀態的比喻。一念的確可以讓人如獲重生,也可以讓人萬劫不復。同樣的一場大雪,你看到了白雪皚皚的...

如何評價電影《一念無明》 ?

我肚子餓了 港版Manchester by the sea,看著阿東的關係鏈乙個個斷裂 已經很棒了,教堂那場戲太狠了,然後下一場曾志偉小心翼翼地照顧他情緒,我就淚崩了。余文樂真棒啊!只是前半段有些台詞顯得多餘,人物會鬆弛下來。有些片段會不會刻意科普? 毛毛蟲 我主要想說說男主的女朋友。首先女友不想給...

一念代萬念,直至開悟,這樣說對嗎?

專注一念,萬念俱寂。對啊!問題是做不到啊!忘念。精神專注。唯念,思念,考慮。駐念,傾注心思。凝念,沉思,專心思考。深念,深深思考。一念信解 指聞法而不疑,乃至豁然開悟 克唸作聖 能夠克服妄念 邪念,就是聖人。念念不釋 念念 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於心,時刻不忘。慈念,伏念。攝念,憫念,幽念。 二月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