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哲學都學了,懂的許多大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出在哪呢?

時間 2021-05-29 23:59:14

1樓:菩提勇者

2樓:陳銘鴻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一句話,佛學也好,哲學也好,你是否落實你學習過的東西。

我想起我佛學老師講的乙個故事。

悲憨居士說:自從開始持誦大悲咒,書寫大悲咒之後,我發現幾點改變:

一、我做任何事都會考量是否會傷到他人,我比較能去包容所有的寵辱好壞。

二、隨時都能安住,隨時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

三、特別喜歡「說法」,生活上的所有事都能讓我有豐盛的智慧型,而我愛把這豐盛複製給他人。

四、愛乾淨,從外在環境的乾淨要求,進而自然的清淨了自己的內心。

五、沒事就修施受法,就在一呼一吸之間,就在一杯茶與一杯茶之間。

或許這正是大悲觀世音的威神力,在宇宙的時空間,我的生命得以呈現真理與魄力。

這樣不就已經改變了嗎?

3樓:珞迦悲華

哲學不好說,因為哲學現在本身就五花八門, 沒個定論.

但佛法\佛學還是有明確標準的, 如果真的學好了, 可以從輪迴大夢覺醒, 登極歡喜地, 不要太爽啊.

哪會有什麼過不好這一生的問題? 其實就是沒有學好.

4樓:美髯公於大爺

往簡單了說,知行合一才有用。

知,你就當知識道理理論真知等等去理解,行,就是實踐,就是操作,就是創造。

理論結合實踐,實踐也能出真知。

往複雜了說,你知了,行不到,不如不知;你不知,行到了,無所謂知不知。

那有人要問,不知如何得行?

嘿,世界上本沒有路,本沒有文字,本沒有語言,本沒有佛學哲學大道理,那現在有了路,有了文字語言,大道理,是奇蹟嗎?

所以,你題中的過不好,必定不是你不知,而是你不行,不能行,行不了,行不遠等等造成如今生活的困頓與困惑。

有的時候,有人會告訴你,告訴我吧——等你湊夠資糧就可以上路了;可有的人告訴我——你資糧一直揣在兜裡掛在身上,你只是沒有發現而已,你看資糧已經到位,為何還不上路?

多翻翻書,就知道孔夫子當年的因材施教是有道理的。

5樓:

哲學和佛學並非告訴你如何過好一生,而是告訴你因何而生。道可道,非常道。

學哲學的人可能不會信佛教,因為在哲學+看來,宗教和科學只是表面不同,本質卻相通,都在說相同的東西,沒有什麼差別。

如果把學哲學和佛學的頓悟用於掙錢,相信可以掙不少錢,掙錢沒有問題,問題在為何掙錢,在執著於掙錢,在以錢為衡量……

哲學家+和佛教信徒都不怎麼關心掙錢,所以更應該多掙錢,因為如果不掙錢,又如何去救贖掙錢的眾生呢?道非錢,然錢有道,以錢喻道,則道如錢,而錢非錢。

6樓:白寶蓮童子

問題在於真懂還是假懂,是自以為懂,還是懂的不夠多,這裡面有很大的區別,要細心辨別。

比如淨土,信願行,從信必然導願,願必然至行。這就好比吃飯,你不必動心念,我要吃飯,而是餓了自然就吃,無需有信。

淨土亦如此,真信,即無所謂信與不信,若有信即是假,而信不發願,也是不可能的,有願不行,等於前面的信願都是自欺欺人。

如此你可反思自己。

又如出離心,若真懂世間無常,即會生起真實出離,即出離表現,即體現在平日用功,即起心動念上,若有出離心,即如同此身,寄居此界,隨時出離,無所障礙,其心中無有真實,更不會去計較世間之事,既然不當真,就如遊戲人間一般,哪有束縛?

再比方,我們在走路,風景隨好,我們也要回家,不可能留戀,而不知返。什麼是風景?與修行無關的,生死解脫,違背於道的,都是風景,什麼是家,一路向上,不管其他,即是家,直到抵達無所用功之處,才是真到家。

若真懂,即不會隨順世俗,世俗的價值觀,都是迷惑的,也就是沒有個標準,固定目標,常常是今天東,明天就西,無法拿來當標桿,隨順只能越迷越深,比如學佛,又信外道,平時信因果,一旦出現大的逆境,就將此推翻,這都是懂得不夠,信的不圓。

真懂得佛理,必然會不折不扣的去實踐,從實踐中更加深對佛法的認知,就像證明題一樣,去經歷,去感受,去觀察,然後那個答案,才不是佛的,而是自己的。

學以致用,這是學習的目的,如此去行,才能產生真實功德,這是努力的方向!

7樓:劉微塵

說的太多。反而繞口。

你問的問題正好翻過來。

要用過不好來反思,當下是起著好的念,還是不好的念。

再起不好的念,以後還過不好。

8樓:yuanthree

我想問題可能出在,您太重視具體的結論和觀點,而忽視了思考角度。也就是太以實際、功利的角度來理解哲學了。哲學書不是工具書,它沒法解決具體的問題,它所處理的始終是思想的問題,而且,在嚴格意義上,哲學沒有答案,哲學問題也沒法終結,哲學的魅力或者說用可能僅在於幫助您形成自己的思考。

如果把某一具體觀點直接套用在現實上,很容易出現教條主義錯誤,反而把現狀搞得一團糟。(參見王明)

9樓:混沌谷一真

這個世界懂大道理的人太多,他們對自己及他人未必能帶來真實利益,所以很容易產生否定一切或怨天尤人的灰色心態。

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有知解,沒有實修!用六袓慧能的話來說,"怎乙個知解宗徒了得!"。

佛法是"親身實證的直覺智慧型",所以不可思議,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佛教乃哲學之母,能彌補科學之偏。"。

人生需要修行,即"聞思修、行證悟"六件事,無論大悟小悟,接下來只有乙個目的,就是"度",先能度己,方能度人。小悟小度己,淺度人,同樣大悟大度己,廣度人。

題主所說的,即第三種情況:"不悟難度己,更休度人",道理學窮一籮筐,人生未改半丁點,其結果是"謗佛、誹道、毀聖",徒增貪嗔痴,空遺怨長恨!

如此豈不悲哉!慎之戒之!

10樓:幌子子

學佛講聞思修持,聞,就是聽聞,聽到這個知識。思,就是聽到了以後自己去思考,修,就是思考有了自己的結論以後,按照這個結論去修行,持,就以後在生活中保持這個行為,所以如果只是學而不修,按照知行合一的道理,只知不行等於沒有學,自然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11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且不說樓主是否真的讀懂了這些書,要真的理解,還是需要去實踐的。在實踐中反覆揣摩才能消化。

我本人也學了很多書,但不是真的讀懂了,但讀多了以後,慢慢觸類旁通了,這些書幫助我了解和認識了我自己。解決了我為什麼痛苦和憂慮的問題。現在我能從「心隨境轉」做到「心不隨境轉」了。

但達不到「一切唯心造」的境界。平時在工作與生活中,不求事事順心開心快樂,逆境也是錘煉心智的必經之路。樓主這樣想,就事事想開了……

至於這個紛亂無序的世界,各種罪惡各種不公平,就當是你我管控不了的「大宇宙」,我們只能做好自己,努力學習和生活,管好自己的「小宇宙」,安頓好自己的身心。並用自身的正能量來影響身邊的「小心行星」。就這樣過完一生……

12樓:

假設: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的一種動物,想要過好一生,無非是吃好,喝好,玩好,想要什麼的時候努力一下也能夠到。

因此,想要過好這一生,你需要經濟學常識

哲學思想

基本生存技能

其他基本技能和能力

所以

只看佛學哲學,無法過好這一生。最關鍵的是,你得找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

13樓:d幾句

佛學不懂,但是哲學的話,我以為你是沒有弄懂的。哲學,或者說現代的哲學是要求系統化的,絕非零散的。哲學從無到有,從零散到系統,這是乙個歷史的程序,現代這個時代已經不是蘇格拉底或者老子那些人的時候了,這些偉大的人物共同推動了哲學大樹的成長,而當樹幹成熟時,他們的閃光的思想碎片,最多不過是枝幹,你的所謂的許多大道理,同樣不過是碎片的,無所謂系統便覺得處處有理卻又不知所措,正如你行走在地上全心注視著兩邊的花朵卻看不見這些花朵所指向的真正的通天大道。

14樓:宋好記

只是你覺得懂沒有用,得經過實際驗證才能說你懂了。

就像在學校的時候,老師講一遍就「懂了」,然而是不是真的懂,還是需要考試來驗證。

對佛學不太了解。那些哲學家們無疑例外是在實際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哲學,孔子周遊列國,馬克思為解決資本主義的問題創造出共產主義。

哲學家們是先生活後有哲學,學習他們的哲學的人應是學完哲學就到實際生活中用。

15樓:沈棠淵

看了幾個都沒說到點子上。

很簡單,因為這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

關鍵在於行持,也就是依正法修行。

不是停留在腦子知道的層面上,而是把「道理」變成事實。

佛家有「說食不飽」喻。會者自得。

16樓:

只學不做。學有何用?

只學儒家,按他教義指導自己做人做事。你可以過好這一生。

只學佛學,按他教義指導自己做人做事。你可以過好這一生。

只學共cd,按他教義指導自己做人做事。你可以過好這一生。

17樓:西西先生

問題出在你需要的是開悟而不僅僅是道理,懂道理好比知道水的化學構成以及對身體的必要性,開悟是你喝下並解渴了,你變了。這是兩碼事。

18樓:

因為要實修,要實踐。私認為這也是佛法與哲學最大的區別之一。

哲學更像是用邏輯作出的推理論證,或者就僅僅是提出一種hypothesis(假設),比如與佛學思想很接近的叔本華大大。但是佛學實修是要實證出來的,比如您明白了諸法無我的道理,但是沒有辦法實證到我與眾生本為一體,進而做到無人眾生壽相,就只是邏輯上的明白,而不是真正的明白。就像乙個盲人只是聽別人的描述明白太陽大概是什麼東西,而沒有真正的見過太陽。

當然佛學的法門很多,這個需要選擇自己適合的法門。最方便的是淨土法門,可以看善導大師的著作。如果想要今生證果弘法利生的話,也可以走南傳的路子,看廣超法師的定慧之路。

也可以走天台宗的止觀法。禪宗的話可以看虛雲老和尚開示錄。很多大德甚至是不識字的,比如六祖和廣欽上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證果。

當然研究佛理、戒律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弘法利生,不然知道是一回事,傳達給別人是另一回事。

祝師兄早日得成正道,弘法利生!祝好!

19樓:第二章哲學家

哲學沒有答案,只是讓人面對現實,發現問題。

誰告訴你學習了哲學,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的想法,就好像我做夢幻想一下一夜暴富。然後就暴富了。。

20樓:彩羽苑

佛法重心法,要去實踐,比如初期要持戒修行,行善,重要的是參悟佛經所講道理,參透般若空性智慧型,學會接納人生的一切變化(無常),順其自然,那樣人生不會有任何煩惱。

21樓:www

第一,你雖然「懂得了」,但你可能並未接受,也沒有真正去運用,所以僅僅停留在腦海裡有這些話層面。

第二,人的生活習氣和思維方式不是那麼容易就改變的,除非碰到重大挫折讓你不得不改,而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氣有時會影響命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人生本來就是苦樂參半的,並不是懂得了大道理就一帆風順了,該經歷的坎還是得經歷,所有道理都只是教會你應對這些坎並把它轉化為價值,並不會自動幫你清除所有困難。

為什麼許多的哲學家科學家都認為神真的存在?

因為他們未能成為新的先知,未能開創新的建立共同體的道統。自然就承認既有共同體道統的保證者。哲學家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很不幸,是宗教先知。而一門體系完備的宗教,要包含創造 法律體系,立法邏輯,詩歌等等還需要乙個話語權強大的身份團體。這些並不是乙個哲學家,乙個科學家能做到的。哲學家,科學家本身也不構成乙個...

物理的因果,佛學的因果,法律的因果,哲學的因果有何異同?

哲不斷 物理的因果是被邏輯因果化了的規律,依託於現象 佛學因果是被人文因果化了的規律,依託於佛教哲學 法律的因果是被倫理因果化了的規律,依託於權利 哲學的因果不一定 存在 依託於思想。 文殊菩薩 我們應該已經有所感知 宇宙萬物,無論是外器世界,還是有情眾生,都是由業力而生 由業力而滅,一切都是由業力...

學了哲學,我現在每天都鑽牛角尖怎麼辦?

空氣濾心 切記把唯物意識認知論當真理,這制度進入那制度都是邏輯形式規定性,只能單一,片面地去看待,不可把邏輯形式當成精神內涵。黑格爾哲學認為概念實質內容就是真理本身,而我們知性認知意識只是邏輯形式而已。 Zachary 學習要從質疑自己開始,否定之否定的含義是不僅要質疑別人,還要質疑自己。你這完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