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許多關於哲學唯心主義的理論,發現跟自己以前獨立思考的基本雷同,大家是不是曾經都有過這種感覺?

時間 2021-05-06 23:29:30

1樓:Sinyve

所有正兒八經的哲學從業者都是這樣入門的,笛卡爾第乙個沉思也是我當年的入門。

驚訝於書裡的東西自己以前想過這是哲學閱讀的常態,私以為,原因除了有上面答主們提過的由「大腦的思考方式類似」這種角度出發的,另外還有兩個原因。

1.文字是讀者的文字,文字會或多或少的被你拉進自己的觀念體系。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想表達的跟你覺得很共鳴的內容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這個時候共鳴感很可能是一種錯覺。

當然這個一般發生在哲學閱讀的後期,像共鳴第一沉思這種直觀到骨髓裡的認識論視角不被包含在列。

2. 題主可能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大量閱讀哲學書,會產生強烈共鳴感還可能是因為你曾經讀到了被哲學家A所影響的哲學家B的文字,B的表述被你處理之後產生了一些你自以為是新內容的內容,這些內容曾經被A表述過,等你再看A的文字之時,你就會產生「這個五十年前的狗賊剽竊了我的思想!」之類的想法。

此乃哲學界的常態,哲學家之間互相影響太正常了。學的深了自然就會貫通,再也不會有剛進入哲學坑時那種「晚生了五十年」的遺憾,能夠做到在腦海裡串聯哲學理論。

所以結論是題主不是異類,題主很正常。不知道看到這個結論的題主是會安心嘞還是失落嘞~

PS. 真的不喜歡「看了很多唯心主義」這種表達。。。

2樓:

「哲學沒有進步,希臘人曾已經為之殫精竭慮的那些哲學問題,今天依舊讓我們煩惱。——這麼說的人不懂事情為何必然如此。 原因在於,我們的語言仍然是一樣的,它總是把我們引向同樣的問題。

」——維根斯坦,《大打字稿》

按照這種思路來講,乙個人在生活中接觸了「我」、「思想」、「存在」等等概念後,若是他願意深思下去,總會到達哲學的領域。而深思的內容相似,則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高度相似+我們對於語言的用法高度相似

當乙個人進入哲學的領域後,去翻閱前人的思考是一條不錯的捷徑。他能通過這種途徑,快速地拓展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所謂廣度,則是說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探索路徑。比如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存在」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於這個詞的使用, 所謂存在就是成為約束變數的值 。這和上面談到的思路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乙個思考方向。

3樓:哲學豬

有。我上小學時,第一次知道原子的存在。上學的路上,就想:

如果乙個人眼睛足夠好,那他看到的世界不就是乙個原子湯嗎?我們是怎麼分辨出單個物體的?小學時,還不知道哲學這個詞,但已經憑直覺,觸碰到了人類的極限問題。

同樣是小學,上課開小差,一直懷疑,此時街角的小賣部還在那裡嗎?會不會只有我放學回家,經過,它才在那裡?那時,根本沒聽過量子理論。

仍然小學生,有時懷疑。是不是世界上只有我乙個人,其他人都是假的,都是陪我而存在的?那時,從不知道「缸中之腦」這個詞。

小學時,儘管沒有什麼科學哲學概念,但提出疑惑的問題,與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孜孜探尋的問題是一樣的。也許,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早已刻在我們的基因裡。一代一代去尋找答案。

如何有效學習唯心主義(或其它)哲學?

宇宙風 唯心主義是虛假的,既然是假的還有必要去學嗎就像別人給你送禮物,送了個空箱子,你願意要嗎唯心主義其實就是思想的空箱子,什麼都沒有很多人卻孜孜不倦的崇拜追求,就像世界上不存在鬼神這樣簡單最起碼的道理一樣,所以虛的空的就沒必要信仰和崇拜了 就讀某大學哲學系,只要還過的去,本科階段專業課主要就是唯心...

當我認為哲學可以不區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時候,是否就已經滑向唯心主義了?

羅小言 我認為並沒有 滑向 這一說法。無論唯心還是唯物,從這個 唯 字即可看出,都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而哲學本身的態度就是懷疑,如果從懷疑視角的雙面性去看待問題,哲學確實可以不區分唯心和唯物。 已登出 哈哈 或許你是對的呢。如圖,勉強可以算作是乙個星系的圖,你有沒有想過ta的核心是什麼?是物質嗎?或...

為什麼要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滿足我的求知慾叭,麻煩看一下問題的詳細描述,謝謝 ?

瓜子 有兩個世界,乙個是存在於哲學家腦子裡的想象的世界,乙個是哲學家所生活的現實的世界。以精神的花園與現實的泥坑何者為真,這是唯物和唯心的根本分歧。分出兩個唯,便於我們去理解物質和意識之間的關係。許多人會說,這還用說,現實當然是真。但當你在說現實這個詞時,所說的現實只是你的意識所能達到的範圍,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