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末不能像唐初一樣把天下再從頭打一遍呢?唐末和唐初有何區別?

時間 2021-05-07 02:13:35

1樓:奉旨填詞柳三變

乙個國家的鞏固不是單靠軍事實力那麼簡單!特別是古代!

帝力與我何有哉?

在唐末,領導者滿足不了藩鎮的慾望,就等著被叛變吧!而且。唐末的兵是真的兇悍,滿足不了那些兵爺,節度使也會被反!

特別是魏博和朔方的。能打,脾氣又暴。我記得後唐時魏博兵拿去打北方了,很多年不能回老家。結果就造反了。要節度使安撫,魏博兵爺直接把節度使砍了,自個選老大來代表他們。

你以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無緣無故的?你以為趙構殺岳飛是無緣無故的?

2樓:崔公館

唐初之所以是「唐」初,是隋失其鹿,幷州李家在天下群雄並起之中得之,彼時王世充也能得、李密也能得、竇建德也能得、隋煬帝也能重新得一次。不過李淵一家最厲害,最後得了。在1/n中,李家在分母。

唐末,很多藩鎮都想得,只要李唐皇室不是最厲害的,改朝換代必是早晚。在1/n中,李家是那個1。其實從玄宗算起,李唐也是續了好幾代的。

從肅宗算,十三四代。算了不得了。除了唐順宗禪位、唐敬宗被宦官所殺,其他皇帝在位時間都還不算太短。

3樓:張海祥

唐初天下最有錢的是楊家,所以唐家可以把天下從頭打一遍,把楊家的錢全搶過來,然後瓜分,唐家得大頭,小弟得小頭。

唐末天下最有錢的是唐家,把「天下再打一遍」,自己搶自己?

4樓:飛奔的世界

中國歷史有乙個王朝在末期做到了在打一遍。清,太平天國時,江南被太平天國控制,華北有捻軍起義,西南有苗民起義,雲南有杜文秀回族起義,西北爆發陝甘回族起義,新疆發生阿古柏入侵。東北日俄虎視眈眈,而且東北人不多。

如果任由發展翻開歷史都知道這些民族起義會變成什麼樣。但清在末期將這些勢力都打擊了。這是中國歷史唯一一次。

但是清已經進入老年。很快滅亡了。

5樓:可愛凱

唐末的時候,李世民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李世民也不是一般人,歷史上能達到太宗高度的人也沒幾個,而下乙個和李世民相近的人還要等400多年。

6樓:大兵

統治是乙個政治。如果得人心,就立於不敗之地。即使戰場敗了,大家又會聚集起來,給你幫助。

比如劉邦,多次敗於項羽。但是人心所向。唐初也是如此,人民擁附。

但是唐末,已盡失民心。明朝也是如此,李自成農民軍打仗其實不如明軍,但是明庭人心不附,所以大面積投降。

7樓:河東節度使

唐昭宗策略有嚴重問題,應秉持遠交近攻的策略,和李克用,先設法拿下鳳翔等鎮,消除長安周邊的威脅,整合關中和河西,培養親王為將,再次拿下西川,封鎖潼關。這樣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之後收回江陵,湖南,嶺南,江南,浙江。最後的策略是聯合李克用滅朱溫

8樓:趙全

當唐興之時,太原一郡兵馬,即西入關中,東平山東,時天下割據者,李密、王世充、劉黑闥、輔公祏、杜伏威等人,莫不為唐所滅,天下歸唐者,大勢,縱如是,李密二反、突厥再擾,如光武平劉永,河南有再反之危,可知戡亂如斯之難也。而當唐末之時,藩鎮割據,神策軍灰滅,唐昭宗欲以武功勝天下,一則兵伐陳敬瑄,再則兵伐李克用,致使禁軍破敗,而朱全忠東吞山東,南並淮泗,繕兵修甲,遂起而行篡弒之事,唐之興,時也,唐之亡,勢也,豈可等量觀哉?

9樓:jieff

時勢不同。唐初是天下大亂,並不是割劇。隋朝是個大一統王朝,出了問題,就是一處敗,處處敗。

唐得天下易。各地擁兵自重,只是亂時起的一股兵,並不是割劇多年的政權,他們並沒有穩定的軍,政,民,財等政策和實力。下面的民,兵,官並不是靠割劇政權活了多年,他們誰得天下無所謂。

唐末割據多年,各地都是政權實體,依附能力強。要統一難於上天,除非混戰多年,天下民,兵,官都沒辦法活了,才會有能者得天下。

秦得天下,乙個國家幾代人的努力。漢得天下十幾年就夠了。東漢得天下,也是十幾年,晉統一又花了一兩代人。

這就好比你去滅乙個巨人,或六七個人。乙個巨人他好好的時候,你沒機會,只能聽他的,當他病了,機會來了,病來如山倒,一處敗處處敗,能者就能得之。當你和六七個人時,有點實力就能成為了不起的乙個,但要滅另外六個,因為沒有巨人,就比較維了,要等他們六個一塊生病。

10樓:一葉而知秋

看了很多答案,總結一下自己的。

還是因為皇帝缺少威望

【威望】是個很籠統的東西,但在亂局之時就特別有用,比如知乎經典的問題【朱標不死還會有靖難之役嗎?】,這裡面99%的回答都是「朱標若在,諸王授首」。為什麼?

不就是因為朱標的威望嗎?

按這樣換在唐末,如果換成太宗會如何?恐怕傳繳而定,即使太宗不以名聲為主,靠打打服李克用、朱溫等人得來的威望也足夠振興唐帝國了。

其實靠征戰或者手段等方法最後追求的還是鎮服天下的威望足夠。為什麼幼帝怕老臣,為什麼始皇在而天下必安,都是於此。

最後說為什麼不能,即使昭宗打贏了李克用等人也沒卵用,除非能遇到自己的岳飛。

11樓:花萼橫江

我們是從後來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認為對於唐末的李家而言,重新打天下才是唯一的出路。問題是當時的李家並不是這樣看待問題的,他們會覺得局面可能還不到大破大立的程度。畢竟天下都是自己的,打壞了,可就不好了。

創業者和守業者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唐初的李家子弟和將領們是創業者,每一場勝利都會轉化為實在的資產,所以他們銳意進取。而唐末的李家和其他家族,都已經進無可進了,對他們來說,如何不犯錯誤,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所以他們保守膽怯。

哪一方更加有競爭力是顯而易見的。

唯一的解法是,有一位英明神武的遠房李家子弟,白手起家,收拾舊山河。這不就是劉玄德的事蹟嗎?可是蜀漢和大漢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12樓:子非魚

沒有統一的大目標吧,唐初大家統一的目的都是推翻隋朝,然後再誰厲害,誰統一天下。而唐末,有要自立的,有要復唐的,有打著復唐旗號自立的,林林總總各有各的算盤。

而且一統天下可不是說說就行的,實力運氣民心等等。而且看歷朝歷代,從一無所有到天下共主就劉邦和朱元璋做到了,剩下的開國君主都不是白手起家,有的本就是一方諸侯,有的直接就是篡位。

唐末諸侯其實都很尷尬,唐亡之後也沒啥遺產,自己又都不是雄主。你讓他們打天下,他們做不到啊

13樓:

咋感覺啥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會有,話說如果任何乙個姓李的子孫都能等同於李世民,那我劉氏子孫是不是該都複製一遍劉邦的建國大業啊

14樓:

難度太大了.

你問題描述中

不都是群雄割據,各地擁兵自重嗎?如果李唐朝庭再像李世民那樣把天下從頭打一遍,不就又是乙個盛世了嗎?

李世民這三個字很重要。

歷史上就說真的能有這個才能的真沒幾個,而且李世民下面那幫人也不是說找就找的。

還有就是積重難返。

雖然朱元璋開局乙個碗很慘,但是你身邊累贅也太多,絆腳石太多,其實也很難。

15樓:司宵子

唐初跟唐末的歷史背景不一樣,其次唐末時唐王朝民心盡失、統治崩潰、軍閥割據已久,宗室大多被屠戮,就算李世民再世也沒那個實力,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

16樓:皆為序章

多數回答都是在說藩鎮割據,卻忽略了唐中後葉另乙個致命的頑疾:宦官專權。

隋末,李氏是割據一方的豪強。

唐末,李唐只是被架空的皇帝。

安史之亂後,皇帝能掌控的東西已經遠非唐初可比。

一群藩鎮都不聽皇上的,互相打架,皇上還要出來勸架。

《新唐書·兵志》:

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判上。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蓋姑息由於兵驕,兵驕由於方鎮,姑息愈甚,而兵將愈俱驕。

由是號令自出,以相侵擊,擄其將帥,並其土地,天子熟識不知所為,反為和解之,莫肯聽命。

當此之時,天下之兵,無復勤王者。

兵之始重於外也,土地、民賦非天子有;既其盛也,號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為甚也,至無寸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滅。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昭宗內受制於宦官,國命操於兩神策中尉、兩內樞密使之手;外有強藩之逼。

手無精銳之師,無土地、民賦,沒兵沒錢,自己尚且為傀儡,又拿什麼再打一遍天下呢?

17樓:

唐初打遍天下,是太原王李淵。

唐末打遍天下,是沙坨太原王後唐二帝。

得太原者得中原,山西河北河南合力而得天下。

1.梁晉爭霸曠日持久。河北河南繁榮地區,不僅沒有快速平定搞反哺回血,反而被打爛了。

2.契丹控制幽雲、大力漢化,對中原的威脅要遠遠大於突厥。

18樓:陸繁簡

人心已不同,大勢也不同,上位者的能力更不同。

數百年間,唐朝內部已積累了太多的矛盾,由唐初的旭日東昇變成了唐末的落寞。大勢所趨,事實上,唐朝的大勢已去,社會的方方面面每個階層都在本能的希望戰爭變動和革新,這不再是人力可以挽回,即使唐末皇室中重新誕生乙個李世民,也會毫不留情的被碾成渣

每個王朝的覆滅都並非壞事,因為它們本身也不代表著任何東西

19樓:

竟然還有這種問題,那為什麼明末不能像明初一樣把天下再打一遍,那為什麼清末不能像清初把天下再打一遍,那為什麼漢末不能像漢初一樣再打一遍,那為什麼元末不能像元初再打一遍,那為什麼宋末不能像宋初再打一遍

20樓:張城

不邀自來。

這個問題可以擴充套件開來很多個相同的局勢。比如,2023年隔江對峙的時候,蔣的力量仍然比北伐時期強大吧,可不可以再北伐一次?

明末的國力不小於朱重八緩稱王的時候吧?

……還有很多朝代的類似問題。

問題中只提出了「力」的比較,而沒有「時」和「德」的比較。

關於「時」,這是乙個「合久必分」的趨勢下,天下沒有破碎到底,只有到了「天下苦分久矣」的時機,才是一統天下的時機。

關於「德」,又借古人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此時的李唐何德何能,憑什麼讓天下歸心呢?

21樓:

唔你說的唐末是指唐昭宗還是(後)唐莊宗?

唐莊宗是真的有希望的(把天下從頭再打一遍),雖然這個希望很渺茫,因為莊宗和整個後唐的短板也很明顯。但說到底最後贏家趙宋的基本盤最早也是從後唐來的。

如果李存勖真的成功了,那就是中興大唐,再續命個一兩百年還是有希望的(然而不要指望這個「後唐」會更像「李唐」,以五代的實際情況看,後唐如果能夠「成功」,其最後的體制一定會更像趙宋。這一點是人力難以改變的。改革方向是人為的,但人競天擇,最後留下的一定是大方向最合適的,當然人力也是不可否認的,後唐或者哪怕後周成功了都不可能和趙宋一模一樣)。

唐昭宗是真的沒啥希望。基本盤太弱了,人才又太少,自身立不住自然更沒有人才去給他賣命。昭宗真的是太宗的子孫,但他真的不是太宗。

倒是冒牌認領李氏血統(真的和李家沒啥血緣關係;但是人李家自己認了)的李存勖,還真的有一點點中興李唐的希望。

剩下的就是時也命也。李存勖想改革,想削弱藩鎮,但用的方法不對並且操之過急,加上他本人自身治國上也有短板,最後灰飛煙滅了。莊宗死後後唐雖然苟延殘喘,但已經沒有中興一統的希望了。

剩下的就是勉強續命等後來者取而代之了。

唐朝皇帝兒子的遵循一樣的偏旁,為什麼唐敬宗的兒子沒有遵循取名規則?

卡里古拉 唐朝從玄宗時期開始,皇帝之子的名字有了同一偏旁。玄宗之子從玉 肅宗之子從亻 代宗之子從辶 德宗之子從訁 順宗之子從糹 憲宗之子從忄 穆宗之子從氵 武宗之子從山 宣宗之子從氵 懿宗之子從亻 昭宗之子從礻 特例是唐敬宗 唐文宗和唐僖宗的兒子並無規律,這是因為唐敬宗 唐文宗和唐僖宗死的時候年齡都...

Macbook為什麼不能像ios一樣用iCloud整機備份,而是採用Timemachine妥協?

username 裡面很多說tm更好的,如果沒有接入硬碟備份,電腦掉了 壞了的話,備份得到的不會是更新後的 如果剛好遇到沒備份到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慘了 雲備份起碼會保證時刻是最新的。只能說網速限制了便利性。 鄒沐 兩種備份方式都不同,你這麼說沒意義!iCloud備份是全量備份且覆蓋,不可回退到特定節點...

為什麼快樂不能像痛苦一樣造成「創傷」?

YanYan 快樂和痛苦往往是如影隨形的,樂極生悲,痛並快樂著,都是描述快樂和痛苦是一體兩面,隨時轉換的過程,很多時候,非常痛苦後,會感受到非常的快樂 譚春波 快樂和痛苦都是源於生物的生存機制,通過痛苦使生物遠離對生物體有危害的事物,通過快樂使人親近對生物體有利的事物!而快樂實際上也會造成創傷,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