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和多爾袞加起來二十萬不到怎麼就征服了中原及江南廣大地區?

時間 2021-05-06 09:04:24

1樓:

因為漢奸太多了。就跟抗日戰爭一樣。抗日戰爭裡漢奸也不少呢!

偽軍比日軍都多。而且你搞建設肯定比搞破壞苦逼的多了。與其給已經準滅亡的明朝賣命,還不如去做清朝的開國功臣。

什麼狗屁民族大義,活的開心就行。這些明軍一旦掉轉了槍頭,那就是打了雞血了。畢竟殺老弱婦孺比跟滿兵拼命輕鬆的多了,這種功勞不是手到擒來麼?

只不過泥腿子們要多擔待點了。

所以我一直很討厭明清歷史。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文臣武將,普遍丟失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當然,這和明清統治者自身的問題是脫不開干係的。

比如朱元璋表示自己想收拾主張"民貴君輕"、"視君如寇仇"的孟子,乾隆呢最恨那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乖乖給他當狗就是了,禁止思考!

2樓:龍傲天

只緣我,不曉得,種族主義;為他人,殺同胞,喪盡天良。

他們來,全不要,自己費力;只要我,中中國人,自相殘傷。

這滿洲,滅我國,就是此策;吳三桂,孔有德,為虎作倀。

那清初,所殺的,何止千萬;那乙個,不是我,自倒門牆!

俺漢人,想興復,倒說造反;便有這,無恥的,替他勤王。

還有那,讀書人,動言忠孝;全不曉,忠孝字,真理大綱。

是聖賢,應忠國,怎忠外姓? 分明是,殘同種,滅喪綱常。

3樓:小黑屋常客

為什麼現在有的人喜歡移民?去異族的國度?

有的人喜歡去外企朝九晚六

留在國內公司996 007,努力奮鬥不好麼?雖然加班時間多些,拿的錢少些,可是這都是為了偉大復興而奮鬥啊!

所以,應該立法禁止去外企,大家必須在民企修福報。

大夥說好不好啊?

4樓:鶯鶯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陷京城,自稱為帝。崇禎帝吊死在煤山,吳三桂見大勢已去,想要投奔李自成。

不過,當吳三桂得知,李自成擄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扣押了他的父親後,決定為家人報仇。但吳三桂兵力薄弱,不敢輕舉妄動。

吳三桂一邊拖延時間,向李自成表示願意議和;一邊秘密寫信向多爾袞求助,獻關降清。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信後,暗自欣喜,立馬帶領自己的軍隊,直驅山海關。

李自成江山未定、吳三桂意欲報仇,多爾袞趁機聯合吳三桂,直搗京城。多爾袞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敗了李自成。

占領北京後,多爾袞嚴禁搶掠,又為崇禎帝發喪,此舉贏得了漢族人的好感。接著,他迎接小順治帝赴京登基,穩定了中原的形勢。

「三十六計」的第五計是「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夬柔也。」當敵人的處境危難時,就要抓住有利戰機,迅速出兵取得勝利。

多爾袞就是趁明末亂世、戰火紛飛時,抓住機會,入主中原。

5樓:天一之水

因為到了中原有江北四鎮和左良玉的兵來投。北方的九邊軍戶都投了大清,大清立刻有兵百萬,大家一起搶了江南和廣東,天下平定了。

6樓:唐小兵

因為大多數地方不是他們打的啊,是那些明朝的降將打的,很多地方都是望風而降。

滿清不到兩年就平定了大半個中國,其中硬仗並不多,不然曾國藩的幕僚也不會評價「得國太易「了

7樓:一枚明粉

乙個組織嚴密,有戰鬥力的群體,而且在策略上具有靈活性,征服乙個廣大的地區並不難。

這也是團隊與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三國時期,曹操的子弟兵也不是很多。

劉裕北伐的時候,幾萬精銳就可以決定國運。

在平太平的時候,湘軍的主力往往也就幾萬人。

待細分析:

戰爭第一要素即組織,第二是數量。

8樓:安吉麗娜圖圖

中原也有災荒,江南黨爭互相拆台。

拿下河南山東,人口就拿下了很多。

拿下江浙,錢糧也拿到手了。

那麼湖廣四川的難度,最多相當於曹魏拿下東吳的前提下,去打劉備的過程。

明朝的黨爭,毀了江山。

9樓:八百畝水田

和明朝有血海深仇的漢軍旗,還有更多的被可以吃飽飯、戰利品不用全上交、不用拉老婆孩子上街賣的優厚待遇吸引的衛所兵,你都忘了。

10樓:調皮的小孩子

先不說其他人,單說和wsg有親戚關係的

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

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表示不服遼東集團吳家並不是最強的,祖家才是老大級別的當然祖大壽和吳襄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祖大壽不僅是wsg的舅舅還是wsg的姑父

還有好老師hcc

hcc投降了之後,關係網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清軍入關後馬上投降了先是老師拜見了皇太極,後面舅舅又一次和皇太極見面了遼東集團複雜的親屬關係投降在wsg之前的人還是不少的多爾袞其實就是召集說話的人

豪格派系就不聽他的

福臨派暗中也不聽他的

甚至阿濟格都有時候不聽他的,真的聽話的就多鐸至於其他的阿敏,莽古爾泰留下的那批人,就更加不算了這個也導致多爾袞死後馬上福臨馬上清算

至於孫可望,唐通,高第,李成棟這樣的其他人那就是《貳臣傳》主體了甲本和乙本,還有《逆臣傳》,主要就是wsg康熙12年起兵跟隨的人,全看完就了解個大概了

僅供參考

11樓:玩味

說明中原和江南廣大地區的漢人不行。

注意:這個「漢人」指的是漢族地主官僚集團。

請廣大群眾就不要自作多情,把自己乙個平民代入到明朝末年的「漢人」尤其是「漢人地主官僚集團」身上而「痛不欲生」。。。。

12樓:雁楠君

首先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團結。明王朝勢力南退以後,按理來說應該是團結一起共抗清軍。實際卻還一直不停搞內訌。

東林黨和閹黨的大臣在誰當新皇帝方面不斷發生衝突。後面甚至你立乙個我立乙個,一幫人支援潞王,一般人支援福王,誰也不服誰。明著是為了大明江山,其實都是派系之間的利益算計。

內訌直接導致反清力量嚴重分散,根本擰不成一股繩。

好不容易選出了皇帝,互相之間又開始齷齪起來。文官方面,掌權的馬士英等人開始清洗東林黨。武將方面,高傑、劉澤清、劉良佐和左良玉等人擁兵自重,根本不聽南明皇帝的命令。

基本上整個南明一直處於一片散沙的境地。人力、物力、兵力、財力基本上都是七零八落分散各地,與其說是南明抗衡滿清,不如說是南明的各個小小派系對抗滿清。

滿清攜著連戰連捷的士氣和每個朝代造蛋糕時期的團結。期間還有不少投降之後像開了掛乙個的舊明將領帶路衝鋒。南明的各股勢力原本以哀兵的姿態迎戰,就是自然不是滿清鐵騎的對手。

13樓:

當滿清主力在山西、陝西與李自成部決戰時,弘光政權在搞內訌。

當江南抗清風起雲湧時,紹武政權在和魯監國政權搞內訌。

當滿清八旗戰力下降,戰事膠著之際,永曆政權的孫可望與李定國部在搞內訌。

再說個搞笑的,當永曆帝朱由榔聽說吳三桂就要打來時,連人影沒見到就要帶頭往緬甸跑。有大臣說這樣不行啊,不如先讓太子探探路……

朱由榔覺得有道理,但太子老娘死活不同意,朱由榔沒辦法只能親自拖家帶口衝,剛坐上船,朱由榔老娘發飆了,意思是只顧著自己不疼娘了,朱由榔沒辦法,停了兩天安慰好老娘接著往緬甸衝……剛到緬甸被緬甸給扣了……吳三桂打來直接送給了吳三桂……李定國、白文選等人幹氣沒辦法。

當年忽必烈徵南宋,那真是實力上的碾壓,把南宋按在地上摩擦沒辦法。

但滿清不同,從實力上來看,滿清並不具備巨大優勢。其征服中國的主要原因是,其以漢治漢政策運用極其成功。

很多人問,原本明軍都是戰五渣,為何投降滿清之後瞬間成了虎狼之師?

第一,滿清並不吝嗇對投降過來將領的賞賜,只要調轉槍頭,加官進爵,美酒美人通通有。

第二,士兵攻破城池,允許搶掠,搶到就是你的。以此激勵士兵戰鬥。

戰爭中後期,滿清八旗主力完全充當督戰隊,不到關鍵時刻人家根本不動手,完全就是漢人互毆,打到差不多時,人家揮動戰馬,收割戰利。

所以說,亡明者,明人也,並非滿人。

從這裡看,明亡,不值得同情。天作孽,有可為,自作孽,不可活!

14樓:精中之弩

威廉王才帶了7000名諾曼與法國甲士,就征服了擁有近200萬人口的英國。

亞歷山卓才率領4萬大軍,就征服了擁有近4000萬人口的波斯大帝國,又征服了人口稠密的印度河流域。

蒙古征服俄羅斯、烏克蘭,建立金帳汗國又才多少人?

說起來,這裡邊最沒面子的就是盎格魯。薩克遜人。被征服得最徹底,直到今天。

而且威廉王是純粹靠粗暴的武力征服成功的。可不像多爾袞那樣,沾了漢人內亂的光,又政治手段玩盡,給崇禎帝弔孝,尊孔崇儒,拜倒在中華文化腳下,宣揚自己的法統。

人家威廉就靠四個字:殺、搶、奸、佔!

15樓:匹馬戍涼州

有南明那群憨憨東林復社的狗隊友你抗面旗就能統一中國? 不信? 第一部你把旗立在山東山西陝西啥也不幹南明那群憨批就會去和大順大西死磕等他們磕的差不多了你就把旗往前移動就行了

16樓:林中小屋

這麼說吧

下次讓你跟你的生死仇家互相搏殺,直至你跟你的仇家力竭聲嘶,兩敗俱傷,傷痕累累,重傷躺地,奄奄一息

然後1公尺4的郭敬明拎著把斧頭把你倆一人一刀給解決了然後乙個路人看到後,就順手在知乎上提了個問題「乙個一公尺四不到的郭敬明怎麼就能把兩個堂堂七尺大漢給解決了」懂?

17樓:TOSHI

因為當時的民眾,並不知道他們即將迎來的是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禁關令以及屠城,所有的明人都以為只是中國朝代的上正常換姓改制。

多爾袞這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開始破壞民族大團結,但那時反抗已為時已晚,對於當時而言,滿清的做法顛覆了華夷秩序,使華變夷,是亡天下,直到康熙這個深受儒家思想培養的皇帝開始放寬剃髮易服政策,叩拜明孝陵,改善滿漢關係,讓時間沖淡一切,漢人才漸漸認可清國。

18樓:我心匪石

這個一兩句話說不清楚,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原地區已經四分五裂,搞絕地求生了,幾個主要的山頭都已經殘血了,多爾袞在總量上劣勢,但在區域性還是佔優勢的。根本原因還是當時中原地區,晚明政權文恬武嬉,國破家亡了還在搞黨爭

19樓:

0.題主,一點不成熟的小建議,不要說「征服了中國」好不好?建議改成「征服了漢地」。題主的問題感覺就好像十七世紀的遼河流域黑龍江流域蒙古地區不是中國一樣。

1.明王朝是大順滅亡的,或者說,是農民軍滅亡的。清王朝只是趁著農民軍立足未穩,擊退了華北的農民軍而已。

2.明王朝的財政能力和動員能力已經無藥可救了,為數不多的精兵良將或被消滅,或者投降農民軍以及滿清。

3.滿州政權是乙個標準的軍事封建政權,這一類政權往往誕生初期就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雖然體量遠不及明王朝,但是尷尬的是,明王朝的精兵的消耗遠遠比滿州政權快。

4.農民軍的問題在於缺少團結,一旦農民軍首領去世,義軍各自為戰,很容易被滿州軍各個擊破。

20樓:亞麻得

本身入關八旗軍戰鬥力旺盛,加上帶路黨跟二鬼子。而此時明朝已經滅亡,不管地主階層或者普通老百姓又或者明軍餘部來說都已經是群龍無首的狀態,沒有一方能扯起大旗號令群雄來做堅決抵抗,所以基本入關也就勢如破竹了。

如何評價崇禎,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

谷壤城 崇禎,歷史上少有的大廚最後一粒子彈的亡國君主面對明末的局面和形勢,不能做的更好了 李自成,功敗垂成的農民起義領袖和漢族後繼軍事政治集團首領,只可惜進北京帶的兵力過少,以至於在吳三桂降順的時候,派不出一支2萬人的嫡系接管山海關的防務 吳三桂,本來只是韓王信 燕王盧倌 袁熙袁尚兄弟 劉武周 梁師...

三藩之亂吳三桂機會多大

譬如朝露 吳三桂也許是個出色的戰術指揮官,但其缺乏戰略眼光。雲南起兵後,三條路,分上中下三策。上策 偏師入荊襄與清軍主力隔江防守。主力入川,佔漢中,克長安,東進京畿,重演李自成滅崇禎路線。中策 偏師入川,佔漢中,據守入川口,主力放棄荊襄,直插江淮,佔據錢糧之地,此策以無逐鹿之心,只求劃江而治。注 放...

吳三桂怎樣做才會善終?

趙靈犀 吳三桂是將才不是帥才,典型的贏了戰術但是輸在戰略。有穩贏的翻盤機會的時候他不去做,等到滿清入關經歷二代帝王,統治穩固之時才反叛是大錯。他有兩條路,可能得到善終。1.是起義成功。通過起義得到善終。他有幾次機會。第一次是在和南明作戰時聯合農民軍輔助南明永曆皇帝,割據江南在圖謀南進。西南山區,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