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能否稱「孤」?

時間 2021-05-10 02:09:51

1樓:紅花木棉

曹操是三國裡最能和諸葛亮比的人,他們倆都拜丞相,封侯。

曹操裡的《讓縣自明本志令》:

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裡,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

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

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週之德可謂至德矣。

」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

「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祖、父以至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

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

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捨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

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

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之責也。

全文的孤多得去了。

2樓:狐狸晨曦

以秦漢制,孔明為執政丞相,武鄉侯,稱孤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

託孤白帝:被託付的不止是阿斗,更是整座江山。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是趙高對李斯的話。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貴者公王侯伯,稱孤寡不穀。」

東漢趙岐注《孟子》:「王侯自稱孤寡」,

杜預注《左傳》:「孤寡不穀,諸侯謙稱。」

大將軍鄴侯袁紹、丞相武平侯時期的曹操、吳侯(自封)時期的孫權、隆中對時只有一縣之地、為劉表附庸的的宜城亭侯劉備,在史書上都留下了各種他們稱孤的記載。

孔明當時是蜀漢政權如同周公、霍光一樣攝天子權的攝政,法理地位更高於一般諸侯。

此外,孔明性情秉承秦漢風骨,作風爽朗大氣,從來不是後世那種憂讒畏譏之臣,

「十命可受」這種話他敢寫在和政敵的書信裡,不止和東吳君臣各種通好,涉及兩國重要人事安排等話題亦不避嫌和顧忌;即使和敵對曹魏諸重臣也常有書信往來。

蜀吳兩國盟約隻字不提劉禪,反而吹捧「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雖是吳人所擬,也必然經過孔明本人認可。

孔明在書信裡用謙稱「吾」、「臣」、「臣亮」,包括給盟國君臣的書信還自稱「僕」,

但亦不能排除他口頭語使用「孤」,以當時論很正常,沒有任何程度的悖逆,絕不能用後世眼光來看。

清朝君主臣奴之勢已為大成,孔明又被《演義》醜化成會對劉禪唯唯諾諾、大好時機聽其亂命而退兵的愚忠之人,被後世君主塑造成符合他們政治需要的臣僕典型,以這種大眾形象深入民心。

而為了解釋孔明既是忠臣卻為何不放權歸政,又不得不在民間形象中將史書中智力表現正常的劉禪醜化成乙個白痴和智障。

【所以不讀史者才會有諸如「孔明是否愚忠?」「孔明為何不廢弱智而自立?」之類的疑問。】

後主「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恢弘大氣,漢官禮制的丞相威儀,秦漢士人虛君實相的政治理想,

信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滿清君臣如何能懂?

秦漢丞相三公長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樣要長跪還禮。重臣們朝見完畢離開,君主同樣要起身送到門口。 這是後世那些三跪九叩、誠惶誠恐的臣子所能想象的麼?

因此清人趙翼之論,何足道哉。

3樓:

東周以前王的自稱「孤」,東周後,諸侯和王自稱寡人。皇帝則自稱為「朕」,始於秦始皇。

孤、寡人是「王侯自謙是「寡德之人」,但也有一說是」獨我一人「的意思。

其實也就是那些王認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是這樣高貴。朕在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以自稱,秦始皇為了突現高貴,把朕作為自己乙個人的自稱,其他人不得自稱朕。

漢代禮節侯爵是可以自稱孤的,曹操,孫權都自稱過孤,而且是在封王前先就這樣自稱了。劉備自稱為漢室皇族,諸葛亮為蜀國丞相,因此可以稱孤的。如果諸葛亮自稱為寡人,才確實是失禮了。

封侯即可稱孤,李斯也可以稱孤。

4樓:陳子淺

呵。孔明一生豈止可稱孤,若想稱朕何嘗不可?孟德一生稱孤,若想稱朕又何嘗不可?不是能不能稱,而是想不想稱。這種問題就不要來辱我丞相了。

5樓:田耀豐

答案是完全可以。

「孤」那時候還不是皇帝專用,只要封了侯、開了府,都可以自稱為孤。

孫權寫信給曹操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時候職稱不過車騎將軍,諸葛亮當時貴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開府署事,稱個孤很奇怪麼?

蜀記曰: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馬親王有一篇讀書筆記後記也提到過,可以去他專欄找找。

黑諸葛亮嗎?

這首詞本身講得還行。關於諸葛亮的那部分,知道的人自然明白錯得多離譜,笑笑就好,沒必要興師動眾地到處掛人,畢竟只是小學語文課。國內top10高校的教師在課堂上還大談三顧茅廬純屬虛構呢,橫豎課程本身內容沒歪就成,說誤人子弟嚴重了。 柳七郎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確是孫權,但並不是赤壁時期,而是濡須之戰。不過...

王猛比之諸葛亮如何,是不是超過諸葛亮?

克拉克 王猛之所以投靠胡人,原因還是在於江南東晉的世家政治作祟,寒門出身的王猛來到南方必然出處手肘,東晉幾大士族必然會竭力消滅這個敢撬動他們勢力的傢伙,說白了皇帝都是傀儡,桓溫北伐也是為了擴大自己在朝廷的影響力,王猛投靠之,難道桓溫還能像苻堅一樣殺掉皇帝和士族大家改革新政,桓溫不是苻堅,他也是士族大...

假如給諸葛亮無限的戰馬北伐能否成功?

無限的戰馬意味著什麼呢?首先,不是騎兵,而是伙食!諸葛亮的所率領的蜀軍根本就沒有伙食問題,餓了吃馬肉就行。屯田的時候靠戰馬也是生產力工具,雖然比不過牛,但是戰馬是無限的,多匹戰馬同時犁一塊地不就完了。 寡人無疾 怎麼不能。無限戰馬,等於無限糧食。而且肉類富含蛋白質。幾年下來,蜀軍的體格將冠絕三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