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

時間 2021-05-07 07:18:20

1樓:耽亮

以下是我諸葛亮不理解你們反對北伐的幾大原因: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譯文:漢高祖的英明可以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知識淵博,計謀深遠,可是卻經歷艱險身受創傷,在歷經危難之後才平定了天下。現在陛下您比不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和陳平,卻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戰勝敵人,安安穩穩地去平定天下,這是我不能理解反對北伐的議論的第乙個原因。

劉繇和王朗兩人,各自佔據著一州或一郡。他們在談論安危和計策時,動不動就引用古代聖賢的話,使大家有滿腹的疑慮,眾人胸中充滿了困惑,今年不出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地一天天壯大,於是一舉吞併了江東,這是我不能理解反對北伐的議論的第二個原因。

曹操的智謀和韜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作戰時,彷彿就是孫臏、吳起在世,可是卻在南陽被困,在烏巢遇險,在祁山遭難,在黎陽被逼,在北山幾乎戰敗,在潼關險些戰死,在經歷許多危難之後,才偽稱國號於一時,何況我的才智薄弱,反而想不經危難就平定天下,這是我不能理解反對北伐的議論的第三個原因。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卻攻不下,四次從巢湖進擊吳軍而不能獲勝,他任用王服,王服卻暗中謀害他,他委任夏侯淵,夏侯淵卻因戰敗而身亡,先帝過去常常稱讚曹操很有才能,可是仍有那樣多次的失敗,何況我的才能如此低下,怎麼能夠每戰必勝呢?這是我不能理解反對北伐的議論的第四個原因。

從我率軍進駐漢中,到寫這篇奏表時僅僅一年多,就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麴長、屯將這一級官佐七十餘人,還損失了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精銳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在幾十年征戰中聚集起來的各地精銳將士,不是益州乙個地方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全軍將士的三分之二,那時還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這是我不能理解反對北伐的議論的第五個原因。

現在百姓貧窮,軍隊疲憊,可是伐魏的戰事不能停止。既然戰事不能停止,那麼防守和出征所付出的勞力和費用正好相等,反對北伐的人卻不願趁現在的有利時機去進攻敵人,想靠益州乙個地方的力量,來同曹魏長期相持,這是我不能理解反對北伐的議論的第六個原因。

2樓:寒山

乙個很重要,但是談及歷史時常常被忽略的問題。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很痛苦的,在當時也一定是。我們可以想見,有的人會覺得季漢完了,大勢已去,沒救了,也自然會有人覺得以我們這點兒地盤,人家不打我們我們就別主動挑事兒了,但是,你聽過溫水煮青蛙嗎?

自以為坦然無事,藉著蜀道天險難攻真的能自保嗎?看看東吳的下場?守是沒有用的,攻勢才是最好的守勢——所以秦漢修長城,漢武帝也要堅決出擊匈奴。

而北伐的乙個很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為這個國家設定了乙個目標,也就不斷地調動起這個國家的動力,而諸葛亮憑藉他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又能使「民忘其敗」,所以季漢才能不斷地發展生產,即使是在連年戰爭的情況下。因為諸葛亮治蜀的卓越表現,北伐並未變成勞民傷財的舉動,反而成為這個國家向前跋涉的推動力。它讓這個國家知道,我們不能止步不前,我們還要北伐,還要完成先帝的遺願,還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大約像我們今天說的中國夢吧,是北伐,團結了所有的力量,讓乙個疲弱的國家找到孜孜前進的動力,而不至於滑向自甘墮落的深淵。

與此同時,北伐戰爭對於魏國來說,也是巨大的消耗和壓力,財力和兵力上雙重的——就算魏國家底要厚一些。諸葛亮開始北伐的時間是挑過的:當時曹丕新死,敵國多少動盪,而季漢早已平定了國內南蠻的叛亂,而且幾年的休養過後,整武齊文,多少恢復了些元氣。

這個時候北伐,可以最大限度地干擾魏國國內的生產,有力地拖緩敵國發展的步伐,不讓魏國迅速變的強大。而與此同時,還能調動自己國內的生產。但如果你一直苟且偏安,魏國會很快發展起來的,那時候就是蜀道再難也救不了你。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率兵平遼東叛亂,魏明帝拿兵力時都相當緊張,拜誰所賜,難道還不清楚嗎?

3樓:

曹魏軍屯民屯後國力迅速加強

北伐目的其實只是占領隴右後伺機攻取關中然後以關中四川形成割據為蜀漢贏得一線生機

然後可笑的就是全中國人民一起過苦日子的夜不閉戶

4樓:落水遊俠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隆中對》。諸葛亮詳細闡述了劉備如何統一天下的方針,而諸葛亮跟隨劉備,也正是為了幫助劉備統一天下。《隆中對》有言: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2,先帝的遺願。「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後出師表》)

3,為了消耗魏國的力量,充實自己。「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5,克勞塞維茨說過:「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諸葛亮分別在章武七年斬殺魏將王雙,章武九年射殺魏將張郃。

在《三國志》中,尚有魏人說諸葛亮飄忽不定,隨處可攻,但自身卻得全線設防,致使渭北兵不卸甲,無心生產。但翻了幾回,沒有找到這段。若是以後翻見了,再改吧。

5樓:大花貓

把兩篇出師表讀懂了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不管後出師表是否偽作,但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漢賊不兩立,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某島以前一直這麼說,最近些年,賊變成了漢,漢變成了賊!

6樓:Iron Man

其實道理大家說的都很多了從匡扶漢室從經濟人口從內部政治環境我來說點兒別的吧

比如說證明自己亮仔:「我就是要逆天!」

7樓:七星聚月

出師表要求全文背誦,凡是問這個問題的基本語文分數都不及格。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8樓:578578

北伐,第一是信念,整個蜀漢自認為繼承了漢室正統,與曹魏是勢不兩立。不北伐在法理上站不住腳。第二現實,蜀漢三國中國力最弱,內部除了元從系,經濟跟土地都被益州本土勢力把持。

內部矛盾非常嚴重,諸葛不得已必須北伐通過戰爭把內部矛盾轉移,假如戰爭成功打下的新地盤就會有新的勢力加入來平衡朝堂內益州派系。孔明先生再出師表裡也說的很明白了,我現在不找人打架,那麼不用別人來打我,自己家裡人就能把我幹趴下。還有為什麼諸葛很多事親力親為,甚至把養子活活累死在運糧途中,更多得是政治上沒有太多的人可以完全信任運用,唯一幾個信任的人都在各自崗位上動不了。

直到病死五丈原都沒放棄北伐不是自己想打而是沒辦法必須打啊!後期姜維雖然北伐,除了能力外很多時候也被後面朝堂限制的不敢動。不給人不給錢,一戰打不下來就地回去。

戰敗一次就有可能被擼兵權。這是人過的日子嗎?

9樓:十三月

首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唐朝有個高階軍事玩家,李靖推崇諸葛亮至極,曾有人言及三國志說諸葛亮無能,李靖只回了一句,刀筆吏所作,豈能明白其中之理。這個說法倒不是說李靖這個高階軍事玩家看起陳壽這個不知軍事的高階紀實玩家,而是說陳壽用短短的幾頁書文記錄下諸葛亮恢弘的一生,很多戰術,很多戰略,說的過分一些,就是陳壽只是個紀實玩家,他只能記錄表面,沒有將精髓展現出來,而李靖,知兵者,善用兵。

從上來面來看,諸葛亮,不能說他不知兵勢吧,起碼也是個高階軍事玩家,而且他近乎全能。那我們就看看他為什麼非要北伐呢,很簡單,不能不北伐。不北伐,蜀國必輸,北伐,不一定蜀國會輸。

為什麼?

其一,蜀國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喪失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最重要的是夷陵之戰,導致蜀國精銳盡失,就像是你打遊戲一樣,打來打去,實力未增加多少,好裝備,丟了一地。

其二,大勢,縱觀魏蜀吳,大勢在魏,不在蜀吳,大勢在北,不在南,在東,不在西

其三,天下觀念,天下一統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你不打,魏國也要打,因為要天下統一。

其四,實力對比,三國疆域大家都很明白,魏大於吳,吳大於蜀,人口也是如此,古代戰爭中,有人什麼都好說,你人多,就相當於是遊戲中的氪金玩家,而且,在三國時期北方產糧比南方可多。有糧有人,就能打。慢慢等,大象的一步,可是比螞蟻的一步邁的遠。

(蜀中國人口28萬戶,94萬人;吳國52.3萬戶230萬人;魏國103萬戶,443.28萬人)

其五,我們可以從最後一次北伐看出,諸葛亮已經率軍攻略到渭水北岸了,這就說明什麼,蜀國的計畫,還是在慢慢蠶食土地和人口,充實實力,等實力平衡才要一錘定音。

所以都要慢慢發展,吳蜀還是會輸,不如打,搶回來的土地人口,那可都是硬實力啊。所以蜀國才一定要和吳國聯盟,以一國之力與魏國爭鋒,著實有些困難,兩個中等玩家,打乙個高階玩家,還是可以打一打的。雖然吳國表現著實有些平常。

北伐原因

其一大義,從出師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劉備開始,到蜀國建立,他們始終打的旗號,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很簡單,北伐之前,曹丕已經篡漢了,那他們不對魏發動戰爭怎麼辦,大義有時候也是雙刃劍。

其二,為了土地和人口,總觀五次北伐,諸葛亮都是於堂堂正正,慢慢蠶食,每打下一塊,就屯田,收糧。

其三,受重托,劉備臨死重托和自己的夢想。不得不說,北伐之中也充斥的諸葛亮的個人理想。

其五北伐還有練兵之效,眾所周知,沒上戰場的兵,和上戰場的兵,根本不一樣,就像是,遊戲中沒打過boss的玩家,第一回打總會出岔子,而且,五次北伐,蜀國的損失都是比較小的。沒有說那種快速潰敗的那種。

還有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北伐一共是五次,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的說法是錯誤的。真正出祁山的只有,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

記憶最欺騙人了 諸葛亮清楚的知道蜀漢是外來政權。時和勢不站在他那一邊,他必須在漢室復興的共同記憶消失前北伐成功。為此他窮兵黷武,透支國力,把所有人的命運都綁在了國家這架戰車上。 漢弗萊 玩三國志10的227劇本。姜維開局找鄧艾結拜,再找了幾個五維70以上的,佔據西涼武威和天水。節奏已經慢了,大權子滅...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令人感傷,而孫權北伐就令人發笑?

TCho 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悲壯,簡單概括一下,那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八個字,具體到丞相北伐這件事裡面,有很多很多人,窮其一生而不得見的,夢寐以求的,人類最寶貴的品質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是八個字。諸葛亮他做到了。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還是八個...

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定要繞道最遠的祁山攻擊魏國?

richthofen01 魏國雖強,但也不是沒有弱點,蜀國雖弱,但也不是沒有優點。魏軍總體實力雖強,但多面受敵,防守壓力很大,能用的機動兵力極少。蜀軍總體實力雖弱,但東線和南線的壓力很小。東面有孫權,但幾千年來,想進四川,走東線的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多數入川的走的都是北線,三峽尤其是瞿塘峽,或者說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