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 是外來詞嗎?

時間 2021-05-10 23:48:53

1樓:雲水

「再見」這個詞語,如果用在寒暄中,表示"再會"之意時,應該算作外來詞,是由中中國人直譯"See you."而來。

事實上,中中國人寒暄結束時,不會用"再見"這樣的詞彙,傳統上則用諸如"告辭"這樣的詞彙來表達。除了"再見",中中國人見面時說"你好"也是受到英語的影響。

2樓:Alice

see you嚴格意義上講與再見是有區別的,seeyou有一會兒見的意思也就是說,一會兒真的能見。比如中午買飯看到同事時,因為一會兒辦公室能見到就用這個seeyou。真正道別的話就是 bye、goodbye。

但是中文的再見就是,告別用語,可能以後能見,也可能一言萬年。。。。

auf wiedersehen 就是基本上可能真的就一眼萬年了,一般德語還是用tschüss(拜拜~~)多一些,德語的一會兒見就是 bis gleich之類的,

然後,現代中文的再見就是告別,是在表達乙個整體的詞彙,而不是說希望以後再次見面的字面意思

===修改的分割線===

上面有點跑題了,因為你對再見誤解很深,而且舉的例子不對,恰巧我就是英德雙語專業。嘻嘻就不自覺多說了幾句。

與其說再見是外來語還不如說拜拜是外來語呢。我古文馬馬虎虎,但是再見不是外來語。雖然古代沒有直接用再見表達告別的意思,這個詞頂多算是現代中文對告辭這類書面語的口語化正式表達方法的一種改良。

3樓:invalid s

應該不是。

以「見」字寫相聚,古已有之:

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孔子家語·致思》:「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

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道原水陸行數千里至洛陽,自言比氣羸憊,必病且死,恐不復再見。」

另有一常用語「再會」,更是源遠流長,比如宋朝戲曲《張協狀元》裡的名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在民間流傳也很廣;施耐庵《水滸傳》裡也引用過這句話。

總之,再會/再見是土生土長的漢語詞彙,前者更正式/更偏書面語一點。只是古代文獻多用文言,「再見」之類口頭問候語不載於書面,才讓人覺得它好像不存在一樣。

就好像你不會在古文裡見到「吃過啦?」「吃過了!」「天冷了,該添衣服了」「是啊是啊,你家裡都準備好了嗎?

我這有多餘的」「不用不用」這樣的對話一樣,因為古人都把它記為「寒暄」了——你不會以為王熙鳳見了林黛玉,熱情的什麼似的,然後倆人這樣對話吧:

——寒暄!

——寒暄!

——寒暄!

——寒暄!

你看,他倆要不說上二三十個寒暄,是不是就和記載上「乙個勁兒寒暄」不符了呢O(∩_∩)O?

當然,「再見」也可能是個稍微冷僻的問候語;後來得「洋習慣」之助發揚光大。

就好像過去民間見面打招呼習慣說「吃了嗎」,後來跟著洋習慣說「你好」,我記得那時候還有人在文章裡吐槽過這個,貌似是說這個「你好」生拉硬拽,一點不親切(當然,習慣了說你好的可能反唇相譏:沒打算請客問什麼「吃了嗎」,虛偽!)

這只是乙個可能而已。具體是如何演變來的,我就不知道了。

英語中,restaurant 是外來詞嗎?

是外來詞,在德語中也是Restaurant,而且發音完全按照法語來,比如最後的子音不發音,說明是來自於法語的外來詞,而且在德語中來自法語的外來詞通常按照法語的讀音來讀,這些詞在詞典中也會註明音標。 孟話英語 何止是restaurant,英語單詞實際上基本都是外來詞。在1066年諾曼征服之前,不列顛島...

「邏輯」是外來詞,那麼漢語中有哪些表示相近意思的詞?為什麼這些近義詞還不夠用,一定要引進乙個外來詞?

惡魔獵人 這種外來語並不是單純引進個單詞而已,而連著概念一起引進了,因此你很難在中文裡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大致來說 條理 道理 能夠代替邏輯這個詞。不過也要因語境而易。 TakySafu 其實 意識 也是外來詞,來自佛教。但許多人都不會認為它是外來的。至於邏輯不翻譯成邏輯翻譯成什麼?正如我們現在不把 ...

英語為什麼要大規模引入外來詞?

佟佳斡啜 不負責任的簡單講就是,早期是被迫,被其他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征服了,自然人家的語言詞彙會大量進入 後來英國開始全球殖民,各類殖民地的實用性的名詞 比如食物 自然也會被引入 現代社會,英語成了一種國際化交流用語之一,已經不止是盎撒匪幫們在使用了,這種情況下,自然各個國家與地區會將原先不準確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