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為什麼要大規模引入外來詞?

時間 2021-05-06 20:16:46

1樓:佟佳斡啜

不負責任的簡單講就是,

早期是被迫,被其他語言的國家和民族征服了,自然人家的語言詞彙會大量進入;

後來英國開始全球殖民,各類殖民地的實用性的名詞(比如食物)自然也會被引入;

現代社會,英語成了一種國際化交流用語之一,已經不止是盎撒匪幫們在使用了,這種情況下,自然各個國家與地區會將原先不準確的詞彙慢慢替換成以自己國家或地區語言音譯的新單詞。

至於漢語,其實我們千百年來也一直沒有停止引用外來語來充實我們自己的語庫。當然,有音譯,有意譯。有些詞彙一般人是不清楚也感受不到是外來語的,比如經濟。

只要乙個語言還存在,還有社會交流之功能,還在與外界交融,就不可避免的一定會引用外來語言的詞彙,並且其自我也在不斷地發生各種變化(語音也好,語義也罷)。

2樓:北冥有三文魚

因為即便區分了日耳曼語系和羅曼語系,他們根本上也都來自於拉丁語。方言演變千年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現代英語在英國的全球殖民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以及美國的興起後形成了語言霸權。這是現代的事情。莎士比亞寫書的時候還都是古英語呢。

挪威語人口目前只有四百多萬,你說他需不需要外來語?不借點詞兒過來連七大洲都叫不全。

永康話五十萬人口,需不需要外來語?

中世紀及以前歐洲社會發展是緩慢的,語言發展因而也是緩慢的。

歐洲的這些語言大都是有自己專精的領域的。比如德語在哲學領域就非常的強,別人都得從他那兒借詞兒。這跟中國從佛教用語裡借詞兒一樣。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了語言,將各國的文化進行了整合。此後除了從宗教裡借一些詞兒外基本上不借了。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從政治制度和思想上領先了世界近兩千年啊,有什麼必要借呢。

一直到歐洲開始文藝復興英國爆發光榮革命,中國開始落後了。但是當時的皇上自認老子天下第一,後來覺得確實技不如人了認為只要閉關鎖國不讓老百姓知道已經不是天下第一了就行。於是我們錯過了幾百年。

在2023年開始我們開始了漢語改革。在我看來白話文徹底廢除文言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當時最要緊的任務是要讓全民族都識字,識字後才能思考,啟蒙民智,從而才能發動人口優勢尋找到最智慧型的思想找到救亡圖存的道路。

白話文運動應當是人類歷史上最激進的一次語言改革,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徹底的改變了幾億人說話的模式和邏輯。

在白話文運動早期,我們也遇到了諸多詞不達意的情況。於是當時有非常多的外來詞。「政治、科學、主義」等等這些都是直接舶來已經完成國家轉型的日本。

這方面要感謝日本,因為在社科及哲學的歐洲舶來詞都已經在日本先完成了漢字化,讓當時的中國人省卻不少時間和心思;哲學裡的奧伏赫變,這德語詞兒在2023年的時候也被徹底漢化為揚棄了。

所以歸根結底語言要不要發展,主要是是看有沒有使用某一語言的某國家在某領域是否取得了極其矚目的突破性進展。如果有,就需要立刻學。如果時間充裕,可以慢慢的與本語言整合做到最完美的本土化。

而至於2023年那時候的情形,我們沒有直接將漢語羅馬化而是保持了漢字為主體的根本框架,已經是萬幸了。

至於如今,我們已經不處在亡族滅種的危機下了。語言上的問題修修補補暫時不需要大的改革了。由於缺少緊迫性了,我們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把外來詞本地化了。

Gelatin我們叫明膠,雖然有人愛叫吉利丁;Jelly我們叫果凍,這個我想沒人叫桔粒吧?至於布丁,雖然大都管它叫布丁,但是我們也本地化了奶凍、燉蛋等等的叫法。至於英國的黑布丁...

一方面是國內人不太知道這個東西,另一方面是即便國內人知道了應該也會把它開除布丁籍。類似的東西我們有燒灌腸煎灌腸等等。至於我們的涼粉?

他們是翻譯成bean jelly還是pudding啊?涼粉坨子呢?

3樓:摩西

你問題本身中就有乙個錯誤,land不是從德語來的,大概率你沒有搞明白語言學上Germanic指日耳曼而不是德語。

不用那麼多字,英語為什麼要大規模引入外來詞,根本原因就是有這個需求。

你英中國人自己有鋪裝的街道嗎?沒有,所以引入了單詞street。

你有葡萄酒嗎?沒有,所以引入了wine。

你有教堂嗎?沒有,所以引入了church。

你有修道院嗎?沒有,所以引入了monastery。

你有哲學嗎?沒有,所以引入了philosophy。

你有劇場嗎?沒有,所以引入了theatre。

4樓:

不要狹隘地認為英語就是英美加澳的語言,我是覺得英語相當國際化,就是你說得再差,只要你敢說,我們就敢聽。既然已經如此國際化,那勢必有些東西它不能涵蓋。比如中文裡的「白酒」,譯成wine是葡萄酒,alcohol 又泛泛地指酒精,又不是日本清酒sake,譯成Chinese alcohol spirits又長又偏離原意,只有baijiu最準確。

同樣的用dumplings來指代中國餃子也不準確。麵糰包餡煮熟在很多國家都有,也是dumpling的本義,但這肯定不是我們中國餃子。我們中國餃子還有包的手法,烹飪的過程,這都是這個詞的外延。

所以現在也正在提倡把這個翻譯改成jiaozi,日語Gyoza 也是餃子的音譯。英語他沒這個詞,就必須借。

5樓:荒蕪

因為各國文化不同,為了更貼切的形容國家之間的文化習俗以及一些特有之處,引進外來詞既可以豐富語言的魅力,也可以對事物有更形象的描述。

6樓:Frank

這就充分說明,英語是乙個開放的語言系統。這也是它一直以來獨具特色和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曾經也有外國的「專家」覺得這些外來的詞彙讓英語變得不再那麼「純淨,純粹」,希望把各種外來的詞彙從英語裡剔除。

這就有點貽笑大方了。如果真的按照他們建議或者要求的做法,英語就不會剩下幾個詞彙量了。它的魅力也就所剩無幾了。

同樣的事情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母語。我們的母語啥時候發展最快?為啥今大家普遍感覺現代漢語的美不如古代漢語了?

隋唐時期,漢語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彙,今天的四字成語多數從那時候進來。而且由於佛教的興盛,也從這些詞彙裡可見一斑。

後來呢?漢語很長時間停滯不前了。為啥?沒怎麼從世界各地的語言和文化裡汲取豐富的養分!

7樓:GSWzyx

可以去了解一下英國的歷史。

英語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古代英語(450-1150)

最初英國平民說的是anglo-saxon

2.中世紀英語(1150-1500)

發生了諾曼征服,一大部分古英語詞彙被淘汰,而吸收了很多法語和拉丁語的詞彙。法語是上流社會用的語言,最後也逐漸滲入平民使用的英語。

3.現代英語(2023年至今)

2023年後進入後期現在英語時代,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有詞彙不斷地擴大和豐富。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Ancient English (450-1150)

Three Germanic tribes began to invade Britain, namely "Germanic conquest". There is a new language: Anglo Saxon, which is ancient English.

The common people said Angelo Saxon

2. Middle Ages English (1150-1500)

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a large part of Old English vocabulary was abandoned and a lot of French and Latin vocabulary was absorbed.

French is the language used by the upper class, and finally it gradually infiltrates into the English used by the common people.

3. Modern English (since 1500)

After 1700, basically, there is no change, only the vocabulary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enrich.

8樓:盱之

語言塑造人。問題在於,譬如操英語者,無論其所處的歷史地理分布還是其社會經濟地位,都沒得選。

來一段兒:

弱的時候,吃不了的也得兜著走

它強了,盡往面前擀是蠅營狗苟

「騎士精神」,異國情調,都是講究

幾十萬詞有挨打和打人的艱苦奮鬥

投機倒把坐上頭把交椅

「日不落帝國」真是牛氣

從頤指氣使也到老二都做不成

還向小弟們學習資本主義精神

英語作為語言自有它流變的程序

詞彙輸入要借力盎格魯撒克遜人

是大國的崛起也有曾經的闊綽

見過世面顯過厲害也瀕臨墮落

不得已撤退的忘不了離間挑撥

占領高地是世警流氓雙標齷齪

二十六個字母整出那麼厚一摞

除了這個盎撒確沒貢獻出太多

英語藉詞怎麼那麼多?

各位看官自去理線索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英語史」之類的資料。

英語是否有羅馬化引入外來詞的傾向 若有,和日語片假名引入外來詞有何異同?

英語根本就沒有 維持語言純潔性 的需要。只有走大陸邏輯的國家才需要。英國和美國現在搞的是實用主義哲學,走的是判例法,主要靠歸納。你不能拿大陸法系國家和以演繹作為基石的邏輯去理解他們,因為沒有用。道理很簡單,殖民時期英國船開遍整個地球,在每個地方都會遇到新的事物 新的概念 新的問題。法條是沒法未卜先知...

日語為什麼要用片假名代替外來詞?

StarBIRD 區分語素,避免歧義。一長串平假名下來你不知道在哪斷句 漢語裡也一樣,音譯的外來語要避免使用常用字,都是為了方便區分和斷句 而英語 西班牙語 甚至韓語等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這些是通過新增空格來間隔基本語素的 日深社 題主說的是用片假名來書寫外來語以及甚至直接拼讀外語?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

為什麼將外來詞音譯為漢語時常把 r 讀作 l ?

暮無井見鈴 傳統上日母字 基本對應普通話 r 聲母字 傾向於對譯 和 而來母字 基本對應普通話 l 聲母字 傾向對譯 l 和各種 r 相關的子音。原因可能是早期翻譯者的方言中普遍有日母讀作濁塞音的情況。而普通話的 r 傾向 能對譯英語的 r 但對於英語以外語言的 r 普通話的 l 可能比 r 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