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學歷科研工作者的哪些技能是低學歷勞動力在短時間內不能掌握的?

時間 2021-05-07 12:28:20

1樓:為啥要填真實姓名

實驗技術層面,沒有;

思維邏輯層面,全部。

可諷刺的是,生物口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有思想的大腦。

幾個超級大腦+加一群實驗民工,這才是生物研究的理想模式。可惜,很多入坑的人意識不到

2樓:waterboy

總體來說走一遍流程不難,做出合格的結果少之又少我所知不幹個幾年不好說自己擅長的:構建質粒果蠅雜交這兩個跟遺傳相關的都是極具技巧的。做果蠅,fly pushing 就那麼幾章,給學生看一天就夠了,說原理頭頭是道,做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畢竟,原理和現實的差距不是教科書上會寫的。

別說學生了。前一陣做的測序結果拿過去給CS的合作者幫著分析,發現給他解釋的時間不如我自己弄了。

另外幾個需要較長時間training的:顯微注射,各種手術。

3樓:梅赫西迪笨死

簡單答一下吧。

生物學之所以是實驗科學的原因在於研究物件的特殊與這種研究的困難。不是不願意計算,也不是不能計算,是現有的工具算出來的都是錯的, 只能不停實驗積累資料。

生物學研究的困難還在於分析原因,符合假說或者不符合假說的原因分析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只是看起來合理而已。如此這般,很多文獻其實是在講故事。

現在生物學研究的最大問題是人太多,市場發展趕不上勞動力增加的幅度。圈內的人勸退可以,不需要妄自菲薄,這圈子裡的人最傻X的行為不是選錯專業進了圈子,而是覺得自己是傻X。

4樓:村口王師傅

超脫的能力。

本來只想抖個機靈,看到目前的高票答案,不好意思,實名反對。

那點實驗培訓倆月誰不會做,思維上的差距簡直是鴻溝。如果沒有深入研究根本不可能理解。

具象一些來解釋,乙個課題大概分前期準備,開題,實驗,結題寫文章四個部分,分段來說。

首先是準確理解文獻的能力,這要求英語水平至少讀寫不能低於托福28分吧,英語能不能速成培訓大家自己定奪

其次是邏輯能力,任何一篇sci文章都不是說基本實驗累出來的,如果在開始沒有清楚的課題走向,實驗設定,稍微有點要求的老闆連題都不會讓你開

再次是基礎知識和分析能力,實驗的標準protocol都是一樣的,具體到你自己的基因,蛋白就不是這回事了,實驗做不出來怎麼找原因,從本質上依靠的是基礎知識,其次是在基礎知識之上的靈活運用和分析能力。乙個好的研究者可能動物學植物學搞不清楚,但ta自己的領域一定是專家。

最後是組織能力,也可以歸結到邏輯能力,實驗做完了,怎麼說乙個完整的故事寫成文章,有理有據,無可辯駁的得出結論,否則文章投都不要想投。

回答完畢,補充說明,竊以為認為生物學研究者可以速成的,要麼是生物學研究領域龐大「水軍」的一員(aka,實驗室太爛了),要麼是自己根本沒入門。生物學學的人那麼多,有做PI做的風生水起的也有萬年千老,這之間的差異可以在上述四點找到原因。

5樓:夜神K2

我覺得沒有。

只要是技術,都很容易進行培訓——甚至不需要培訓就過時了。至於研究生命科學的理念,我也並不覺得『生物高學歷科研工作者』普遍具備。甚至對遺傳、選擇、進化、穩態一點概念也沒有的生物博士,也是滿街都是啊。

可能短時間不可替代的主要還是忍受屈辱的能力吧。

科研工作者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盍縱心 不請自來,從事技術研發工作5年。學歷渣。從自身經歷和感受說說,望不吝賜教。1 熱愛,這個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能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剛上手和自己專業關係不是很大,很多都要自學,師傅甩乙個或兩個任務,說這週完成。有問題了自己想到解決方案了再來找他,最少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要不別找他浪費時間....

科研工作者如何找到創新點?

筱筱 多讀文獻,你會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還很少,再讀多了以後你就會覺得你現在做的東西可以模仿一下他們的思路,再多讀一些,你就覺得好像其他方面更好一些,醬紫創新點就會出來了。 張奧博 永遠保持的童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最為重要的還是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用來支撐創新的合理化實現,而不僅僅止步於想,...

科研工作者一般怎麼找文獻?

好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已經都快2020年了,還在用筆記本手寫記筆記這個實在無力吐槽。是的,如果不習慣用電子裝置進行記錄整理並網路儲存,那就改變現有陋習吧。智慧型手機普及的今天,平時的事項,比如開會,我的記錄都是通過手機實現。手機 電腦 pad,所有個人終端都是共享的,不在此展開說了。再回到文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