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科研工作者,「沉浸式的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工作與生活分離」,哪種績效更好?

時間 2021-06-02 01:42:39

1樓:小紅

只想說,不沉浸很難真得搞好科研,而不分離很難生活好。但是不管是沉浸式還是分離式都很難隨心所欲,多數人的狀態都是想沉沉不下來,想分也分不開。所以,這個問題不是想還是不想,而是能做到哪一步。

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總之,能努力找個讓自己稍微能舒服一點的點就很好了。

2樓:葉子舟

從乙個有街舞愛好的博士二年級學生來看這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

讀博士以前我的生活是練舞,跳舞,比賽,圍圈cypher,業餘時間不是在舞房就是去舞房的路上。出汗可以幫助我緩解學習以及當時博士申請過程中的許多壓力。也會平衡我來自學業的緊張感。

也讓我不怕失去敢拼敢闖。

讀博士以後我的生活是看文獻,上課,做實驗,教課,業餘時間不是在電腦前面就是剛從電腦前離開去廁所的路上。我以為我可以在生活和科研上找到平衡。然而博士的壓力佔據了我所有的空餘時間。

這個需要大量時間練習基本功的愛好太貴,我開始養不起。

後來漸漸覺得,也許在剛進入乙個領域的時候,不管是科研人員也好,影視演員也好,還是職業舞者也好,如果需要最快的方式進步,就是沉浸全身心,朝著乙個方向埋起頭做,不管是哪個職業。

當進入乙個領域有了一定地位和達到一定高度,基本功有一定積累的時候,(這個階段可能是10年,可能是20年),才能夠說真正意義上的「平衡生活」。

個人理解罷了。

3樓:mmjhuang

你要問績效那肯定是第一種好,尤其是你所指的績效就是發文章。但人活著總不能就為了科研,也不找女朋友,也不見父母。我在國外待了十年,在國內也待了十年,覺得國內就是提倡的沉浸式,搞得大學跟血汗工廠一樣。

而國外的科研跟生活肯定是分離的。人家沒有國內這種條件,國內有食堂,宿舍也在學校裡,確實省了不少時間。但你要想想人是為了什麼活著的,我們追求真理,但不是追求發文章。

我讀博的時候是作為外中國人,有時候無聊,晚上去實驗室。被我老闆知道了,他警告我晚上6點之後不允許出現在學校裡,免得別人以為他那裡是血汗工廠。

4樓:Robinson

在讀博階段需要全身心的專注偶爾的休息或者度假也是為了調整狀態更好地科研~但長期來看人不是鋼如果科研是未來的職業還是要work life balance 長期幾十年高強度的工作可能會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並不會對職業發展有太多的幫助這樣也就沒有所謂的績效可言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何激怒乙個做材料的科研工作者?

諸葛 掃瞄透射原子力,創新不足石墨烯。作圖優美需ps,專業公司改英語。我是材料碩士,研究生發了一篇science isreport,第二作者的文章雜誌記不起來了,影響因子大概6.7吧。 喵瀟湘 你學什麼專業?材料。什麼方向?金屬。哦,我知道,打鐵嘛!什麼方向?陶瓷。哦,我知道,燒磚嘛。什麼方向?高分...

可以當乙個快樂的科研工作者嗎?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 一般字典上對快樂下的定義多半是 覺得滿足與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 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的確,求而不得總是給人帶來痛苦的,而求而不得又可以說是科研工作的常態。是否這就意味著科研就一定是痛苦的,讓人不快樂的呢?一樣公尺養百樣人。悲觀的人看到一杯水會覺得,唉,只剩半杯了,但是...

如何看待演員的高片酬和科研工作者的低薪?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演員的高待遇是因為有觀眾願意買單,觀眾願意買單是因為影視節目滿足了觀眾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滿足了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就是為國家的貢獻。很多人做科研是出於個人興趣。科研工作在中國管制的比較嚴,看看中國的民科和國外的民科的待遇就知道差別。國外的民科可以發射太空梭上天,可以組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