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有沒有義務保證參考文獻本身的正確性?

時間 2021-05-29 23:52:07

1樓:koushuangjiu123

2樓:

我以前想過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有個大佬是錯的,大家都踩在他的肩膀上發動了地鳴怎麼辦?

後來想想不用糾結,畢竟都是充分競爭後的結果。

這時候反而體現了學術市場化的優勢了。

可是市場化出現了壟斷,這不,灌水的學閥就會出世…思來想去,學術也好,商業行為也罷,萬物都是相同的,總有投機取巧的人存在。

所以,我認為不用保證參考文獻的正確性,是騾子是馬,交給時間拉出來遛吧。

3樓:紙談風月

分情況。

參考文獻的引用,有三種型別,一種是繼承,一種是佐證,還有一種是質疑。

第一種,繼承,通俗來說就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我往前再走一步,得出更貼近機理的理論。

這種情況,還是要盡可能的保證你所參考的文獻是正確的,這是你所做工作的基礎,如果不能保證這一點,那你的工作很可能從根兒上就是無意義的,甚至是對這個研究方向的進展起到反作用的。誰也不希望浪費自己寶貴的科研生涯,去做一開始就方向錯誤的研究。

第二種,佐證,也就是找到一些與自己所做工作相關的文獻,引用其中的部分結論,與自己的結論相互印證,增加結論的可信度。

要知道,乙個理論的正確與否,是需要時間去檢驗的。而在這個結論尚未被充分檢驗的時候,其他團隊的工作結論與自己的結論是否一致,某些時候也是評判可信度的乙個非正式標準。

既然是互相印證,當然也要盡可能保證所引文獻的正確性,這樣才有相互支撐的意義。一堆站不住腳的研究,放在一起抱團取暖,相互背書,顯然是無意義的(這也是當前學術圈亂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種,質疑,我做這個工作,就是為了修正前人不正確、或者失之片面的結論。

這種情況就不存在保證參考文獻正確性一說了,我本來就是為了對其進行證偽的。

以上三種情況,前兩種作者是要盡可能保證所引文獻的正確性,尤其是第一種。但需要提一下,所謂盡可能保證引文正確性,不代表作者就需要對其正確性負責,這是不現實的。

科研並不是尋找世界真相,而是尋找從我們人類的角度描述這個世界的方法,是建立人類描述這個世界的一種合理化語言。

所以,正確與否,在科學上是沒有絕對的,只有相對正確,或者在特定背景下正確。

任何曾被認為是普適性的理論,都在一次次的被後人信奉、質疑、修正和選擇性運用。

4樓:

其實就純理論來說,對乙個問題的理解,之前的文章計算和邏輯框架都是對的,但也可能出現欠考慮甚至錯誤的地方,不是大佬又不能直接說別人這裡這裡不太對。

不過錯誤本身就是一種滑溜溜的東西,而正確的是穩健的,所以就像其他答案說的那樣,只要自己確信文獻的主題結論和框架沒問題就行了。

然後新入坑的如果沒有指點又要踩一遍坑......

科研工作者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盍縱心 不請自來,從事技術研發工作5年。學歷渣。從自身經歷和感受說說,望不吝賜教。1 熱愛,這個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能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剛上手和自己專業關係不是很大,很多都要自學,師傅甩乙個或兩個任務,說這週完成。有問題了自己想到解決方案了再來找他,最少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要不別找他浪費時間....

科研工作者如何找到創新點?

筱筱 多讀文獻,你會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還很少,再讀多了以後你就會覺得你現在做的東西可以模仿一下他們的思路,再多讀一些,你就覺得好像其他方面更好一些,醬紫創新點就會出來了。 張奧博 永遠保持的童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最為重要的還是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用來支撐創新的合理化實現,而不僅僅止步於想,...

科研工作者一般怎麼找文獻?

好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已經都快2020年了,還在用筆記本手寫記筆記這個實在無力吐槽。是的,如果不習慣用電子裝置進行記錄整理並網路儲存,那就改變現有陋習吧。智慧型手機普及的今天,平時的事項,比如開會,我的記錄都是通過手機實現。手機 電腦 pad,所有個人終端都是共享的,不在此展開說了。再回到文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