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一般怎麼找文獻?

時間 2021-05-14 14:07:42

1樓:

好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

已經都快2023年了,還在用筆記本手寫記筆記這個實在無力吐槽。

是的,如果不習慣用電子裝置進行記錄整理並網路儲存,那就改變現有陋習吧。

智慧型手機普及的今天,平時的事項,比如開會,我的記錄都是通過手機實現。

手機+電腦+pad,所有個人終端都是共享的,不在此展開說了。

再回到文獻問題,

答主使用 Mendeley + Evernote。

Mendeley用於整理文獻,也有其他同類產品。

Evernote用來搭建自己知識樹,包含所謂的記筆記,也有其他同類產品。

國內很多人在用endnote,應該都是破解版,答主並不推薦。

自己的某個領域的知識樹搭建起來後,再看此領域的文章,自然看個摘要,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並不需要什麼大神,任何乙個博士生都可以達到,也是必須達到的。

2樓:

生物醫學類別:

國內:CNKI,萬方,維普,CBM;

國外: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pringer,wiley,nature group,science group,oxford,cambridge,scopus。

可以看一些國內優秀圖書館他們購買的資料庫,很多也根據專業不同做了分類。

3樓:

我來答乙個。目前我對最高票的答案並不太滿意。為什麼呢,因為我個人認為他的答案過多強調了導師在找文獻中的作用。

那麼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導師給你開參考文獻單,怎麼辦?

另外,後面有一些答案提到了某些大學的資料庫,那麼如果你的大學資料庫不太全怎麼辦?

還有人提到了翻牆,我想他指的就是最近不能用谷歌的原因。在此我說一下,我用的是http://

scholar.google.com.cn

這個不用翻牆就可以上。另外,也有人答了如何很好的使用google學術,於是我就略去這方面。關於資料庫的問題,那是硬體問題,我在此還是就題主的查文獻思路這個子問題做一番回覆。

1,關鍵字

調研是做科研,甚至做任何事情都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說做學術能夠培養什麼能力的話,我認為調研能力是其中之一,並且是能夠遷移到其他行業的。

我們通過檢索工具進行檢索的時候,大概能夠提供的內容就是作者,單位,關鍵字(或者題目),日期。在我們對某乙個領域尚不了解的時候,關鍵字大概是我們最容易獲得的。因此,我認為,首先需要做好定位,回答好以下問題,既「我希望了解的領域用什麼關鍵字描述」

對於檢索後的文獻處理有空再談。

2,作者和單位

在我收集並整理一定數量的文獻後,我會對所讀文獻的(合)作者進行乙個簡單的歸納。這個行為的前提假設是,我一開始找的很多文獻都不是集中於乙個領域,而是一大堆看似毫無聯絡的資料。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獲取資料,將資料整理成有效的資訊,再將資訊歸納為知識,最終重複利用知識。

對作者的歸納,就是乙個由廣度到深度的過程的開端。這樣我就可以將作者和他們的工作進行細分,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和相同點。通過這些對比,進一步明確我要的內容是什麼,我的研究領域落在其中的哪乙個或幾個之間(也就是我想研究的內容和哪乙個或者幾個關係最為緊密)。

從而約束下一次檢索的內容。作者的單位也是一樣,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可能只能記住一作,而一作實際是乙個博士生,那麼他未來工作可能是會變化的,但是實驗室的大課題一般還是比較問題,所以(作者+單位)更好地提高了對於某些人某些所的研究領域的「精確定位」。未來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者跟蹤作者(google學術支援)獲得最新的訊息。

3,期刊和頂級會議

當我看過很多文獻後,我會發現好多都來自同乙個或者幾個期刊,那麼我就可以定位這些期刊應該是我所關注的領域中的代表期刊,因為好的工作都發在這個上面。

雖然指望老師開參考文獻清單會比較奢侈,但是老師嘴裡提的幾個會議獲取成本還是比較低的(與奢侈相對啦~)於是頂級會議可能也是乙個好的入手點,如果你的行業有頂級會議。

4,參考文獻的相關文獻

另外提一下時間。做學術呢,主要是希望做領先的學術,要不也不能發表啊。因此時效性也是乙個關鍵的因素。

從而我閱讀的文章的時間也是我關注的重點。在了解領域發展的時候,我會找一些較新的文章去讀,這樣才能知道領域的前沿在哪兒。但是對於具體的方法的話,就可以不需要太侷限於時間了。

主要是在做東西的時候,要保證創新性就好。

在結束前,結合自己的經歷說兩句題主給出的一些搜尋引擎。

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谷歌學術了,圖書館一般不用,那是下資料的地方。

另外我覺得微軟學術有乙個好處就是可以視覺化(合)作者之間的聯絡。視覺化,反正是蠻火的話題嘛;其實像citespace這些工具也是可以做到的,有點資料探勘的意思了。

文獻的檢索過程中,要時刻記得自己的目的,要帶著目的去檢索,不然就會隨波逐流(浩瀚的文獻海洋,不好遊)。

關於review

【之前未提】 @唐新 說道了review我覺得是很好的東西,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啃review是比較困難的,需要花時間,同時我覺得先讀一遍review了解這個領域的名詞和概況,然後自己讀些學術工作,自己做一些實操,然後再回頭讀review,肯定受益匪淺。

關於什麼是學術文獻

另外對於讀文獻,主要參考 @拾荒少女的答案,明白文獻是什麼就知道撿那部分來讀。

如果不幸,你下不了這篇文獻,(其實這應該是下文獻前的動作,)那麼就仔細過一遍摘要,如果覺得需要就找其他人幫你下咯。

綜述,因現有的高票答案比較依賴導師,因此我希望從不依賴導師的角度,介紹一下如何找文獻的通法(通法自然是最笨的方法了),以作互補。其概念主要就是首先關鍵字撒網撈魚,然後掃一遍甄別有用的文獻,然後建立有用文獻的作者(及其單位)之間的聯絡,然後跟蹤作者,跟蹤期刊,順ref之ref的藤摸瓜,來「精確定位」(有誇張之嫌)所需文獻。

4樓:矽谷攻城獅

可以從某些會議或者期刊近期發表的文章中找你感興趣的作為初始點, 借助Google Scholar,根據引用的關係進行深度優先搜尋或者廣度優先搜尋。

補充一點,對於特別關注的文章,比如自己在做某個topic的時候將要重點比較的幾篇文章,可以在Google Scholar上設定關注,一旦有新的文章引用了這幾篇文章,就會馬上發郵件提醒,這樣子就不會錯過同行最新的研究成果了。

科研工作者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盍縱心 不請自來,從事技術研發工作5年。學歷渣。從自身經歷和感受說說,望不吝賜教。1 熱愛,這個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能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剛上手和自己專業關係不是很大,很多都要自學,師傅甩乙個或兩個任務,說這週完成。有問題了自己想到解決方案了再來找他,最少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要不別找他浪費時間....

科研工作者如何找到創新點?

筱筱 多讀文獻,你會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還很少,再讀多了以後你就會覺得你現在做的東西可以模仿一下他們的思路,再多讀一些,你就覺得好像其他方面更好一些,醬紫創新點就會出來了。 張奧博 永遠保持的童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最為重要的還是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用來支撐創新的合理化實現,而不僅僅止步於想,...

科研工作者有沒有義務保證參考文獻本身的正確性?

koushuangjiu123 我以前想過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有個大佬是錯的,大家都踩在他的肩膀上發動了地鳴怎麼辦?後來想想不用糾結,畢竟都是充分競爭後的結果。這時候反而體現了學術市場化的優勢了。可是市場化出現了壟斷,這不,灌水的學閥就會出世 思來想去,學術也好,商業行為也罷,萬物都是相同的,總有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