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愛好者跟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

時間 2021-05-08 02:26:04

1樓:金瑞生

數學猶如參天大樹,數學家們趴在各個樹梢上忙著開枝散葉,開花結果!數學愛好者萬分崇拜這些偉大的數學家,天天圍著參天大樹轉!

我想問:這位愛好者有沒有可能從樹的根部發現乙個數學家所沒有發現的問題?而它是樹梢上數學家正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問題的關鍵?於是這位愛好者有無可能用補根基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樓:「已登出」

小王曾經是個研究植物生長的科研工作者,後來不想幹了,去當街道主任,帶領大家種菜玩,她就變成了科學愛好者。

小李是個植物學愛好者,曾經蹲在圖書館背下整本圖誌,後覺只看圖不過癮,遂訪遍山川親編一套圖誌,還為一些分類地位有爭議的植物做了分子水平的進化分析,明確了一些植物的種屬關係,此時的小李便成為一位植物分類學研究工作者。

3樓:景皓他爸

前兩天,韓寒寫了一篇文章叫《我也曾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從自己踢球和賽車的經歷,講述了自己分別作為業餘愛好和專業人員兩種角色的不同感受。

雖然科學和踢球、賽車有所不同,但民間愛好和專業人員對壘的差距,應該還是比較相似。

愛好,是主觀傾向性比較明顯的行為。因為偏主觀,所以也偏隨性。因為沒有束縛和壓力,所以可以今天我喜歡了就琢磨,明天我不喜歡了就放下。我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沒有人對我提要求。

相比而言,科研工作者則不同,這是他從事的職業,他需要系統的學習、系統的訓練,才能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吃了這碗飯。

因為要求不同,所以差距也不同,科學愛好者,因為沒什麼硬性要求,自然可以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各種角度的解讀;科研工作者,因為已經有了一套相對科學的評價體系,所以只能在高標準、嚴要求下,精益求精地要求自己。

因此,二者的差距只能說,在乙個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內,差距大到無法想象。

4樓:Paprika

科學愛好者有機率可以公升級為科研工作者

科學愛好者有機率成為科研工作者的敵對勢力

科學愛好者不一定做的了高中物化生數,科研工作者基本上都可以科學愛好者愛好腦洞,但科研工作者開起正兒八經的腦洞的時候一般輪不到愛好者插嘴

牛批的科學愛好者把科幻寫成現實,牛批的科研工作者把科幻做成現實

5樓:紫閒

恩,身邊有同學覺得人工智慧很nb,想去搞。

我覺得人工智慧是基於資料的設計,我還是老老實實搞基於模型的吧,所以線性控制理論走起。

個人以前學微控制器,重點都是通過程式實現各種功能。現在我要做乙個加熱系統,程式就pwm控制嘛,不要太簡單,而到底使用什麼來加熱就很頭疼了。而以前我會不屑於關注具體裝置,而是想程式設計與除錯。

6樓:Ggggg

科學愛好者關注很大很大的東西,

科研工作者關注很小很小的課題。

科學愛好者關注怎麼造核潛艇,說起來頭頭是道。

科研工作者也是搞核潛艇的,搞啥呢?搞中國產質量穩定的質子交換膜。

7樓:OddYellow

兩者為何一定會存在差距呢?科研工作者同時可以是乙個科學愛好者,科學愛好者也可以成為一名專業的科研工作者啊。如果單論學術水平的話,科研工作者與大牛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差距可能比普通人與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差距還要大得多。。

除非你所說的科學愛好者指的是「民科」。。

8樓:

隔了一整個青春的距離

乙個是看新聞的外行者,乙個是製造新聞的內行人在能力上,可能科學愛好者大概是做趣味小實驗的,像是小學初中一些原理性顯現的tests,實驗很mini

科研工作者是做研究要拿經費的,探索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原理是當工具用的,甚至是創造原理的

9樓:qfzklm

科學愛好者普遍喜歡一些假大空的話題,你跟他們交流一下會發現,自己對這個話題原本的興趣一下子就沒有了。。

而科研工作者則不一樣,他們都關注一些看起來很小的東西,但是在交流中,跟上他們的思路,就會發現原來這麼小的東西也會這麼有趣的地方,自己原本毫無興趣的話題瞬間就變得有趣起來。。

大概就是,有一種興趣來自【不知道】,而有另一種興趣則是來自【知道】。。

╮(╯_╰)╭

10樓:為啥要填真實姓名

不能把真菌放進蟲子體內,人工製造冬蟲夏草嗎?

嗯,至少這個問題涉及的東西,還是我在學術圈的時候做的工作。而且我原室在國內做這個也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高票那個答案,呵呵呵

11樓:dhchen

戀愛和結婚的區別。

前者是愛好者,後者是科研工作者。

前者本質上不需要考慮責任問題,只是為了享受美好,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成就成,成不了就成不了,也沒多大事情。就像某些戀愛一樣,很多人的科學愛好也只是露水之情而已,轉瞬即逝,非常淺薄。

愛好者往往也不需要管實際科研中的痛苦和艱辛。而且還喜歡對於真正的科研者指點江山揮斥方穹,喜歡罵罵咧咧地評價這個結果好不好,那個結果是不是trivial。

成了工作者就相當於辦了酒席,領了證,真正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是拿實際的行動和生命去負責的。他們得作出結果的。他們必須忍受現實科研中的艱辛,一點點推進自己的研究,必須忍受漫漫長夜,學會數月枯坐。

他們是職業的,職業一方面的意思是以此為生,另一方面就得面對非常現實的規範,適應學術共同體的規則。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否則就會被邊緣化。

當然了,就好像現在結婚的大部分都戀愛過一樣,成了工作者的很多都是曾經的愛好者。但是很多人都沒法修成正果,或許是因為心態還調整不過來,或許是被財迷油鹽的生活打擊了,或許只是不幸而已。

還有,這也是乙個圍城。(很多)裡面的人想出去,(很多)外面的人想進來。

12樓:劉鎮銳

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的差距那麼大……說明一下,乙個一般的愛好者,可能對乙個問題的結論本身,比乙個初學者可能還接近真正的科研工作者,這是因為他們接觸了相關新聞(而初學者太累,甚至沒空去看新聞)……

但乙個一般的愛好者的思維方式本身距離科研工作者就比初學者要遠得多了……

補充乙個段子作為不算很切題的例子

科學愛好者:

科學研究者:

初學者:

13樓:

剛下班。我每天工作10個小時,每週7天。任何人這麼做,都能搞科研(廣義)。不一定就能發NCS,發個三區四區SCI應該不成問題(如果你們把這個稱之為搞科研)。

14樓:

感覺沒有明確的界限。我經常覺得我是玩票的科幻愛好者,有時候卻也覺得自己做的比很多正兒八經的大學教授要好。所以我到底是什麼水平呢?

我相信純數學是內心的學科。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評價自己。

15樓:奶螃蟹

"世界上的研究工作分兩種,有一種是沒學過的人覺得自己能懂的,另一種是沒學過的人覺得自己沒法懂的,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存在乙個流行的,僅憑極少的接觸就能駕馭的庸俗解釋。這種解釋方法在很多學科都存在。

這些庸俗解釋都絕對簡潔,且並不能保證內容的準確性。它們簡潔到讓人覺得可以一句話弄懂乙個學科,解釋關於該學科的一切現象。而完全弄懂乙個學科,解釋該學科的全部現象是乙個非常酷炫,非常有成就感,非常適合顯擺的事情。

但是,這些庸俗解釋,少部分是非常片面的,大部分則是從前提到結論都完全錯誤的。

人們不想為了認識世界付出任何努力,但也想享受知道一切的快感,於是這些庸俗解釋就有了極大的市場。"

16樓:

嘗試回答。

一條一條數:

1.判斷力

2.業務知識

3.工作能力

4.規範程度(包括本職工作、成果展示、溝通能力、人際交往、決策、對領域的認識)

5.科學方法

6.知識體系

7.思維、理念

8.履歷和准入門檻達標證明

17樓:馬丁

我就遇到過乙個這樣的人,是個狂熱的數學愛好者,講起數學來如數家珍,張口龐加萊猜想閉口費馬大定理,句句不離高斯柯西黎曼陶哲軒,但凡有數學講座,不管內容如何都會參加。有一次我問他函式極限的ε-δ定義怎麼寫,他問我那是什麼

18樓:華伊文斯sfhuawen

科幻的主體是文學、影視。雖然涉及一些科學技術的定性引用,和科研有本質區別。

用乙個不恰當的例子。

科研就是大農場主,生產糧食或者畜產,某一種食物或者食物原件。

科幻是廚師,用各種食材和調料烹製美食。

兩者可以完全不認識,也可以有交叉。

乙個農場主可能很會做飯,乙個廚師也可能擅長種莊稼。

相當多的人都可以成為廚師(科幻寫手)甚至很好的廚師(科幻作家),畢竟不會種莊稼不影響做飯。

能做農場主(科研工作者)卻要少很多,要更精專一些。

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比較貼切的比喻了

民航愛好者怎麼成為航空工作者

那圈年輪 不是說打擊看不起的事,先說明。題主這樣的自身情況,空勤崗位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身高和身體條件都滿足不了。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員也基本沒可能,入職體檢都過不了,特別是耳朵的事,要是進入機坪工作,耳朵的問題是個隱患,可能聽不到其他地面車輛聲音出事故。畢竟很多機場的地面交通很繁忙。題主這個只能說去一些...

科研工作者是否會相信一些 偽科學 ?

星月菩提 好像是在季羨林先生的一本書裡,提到這樣乙個觀點 也好像是季羨林先生看的別人一本書中的觀點 科學的研究是建立在人類目前能夠進行的觀察的基礎之上的,當乙個問題超出了人類能夠觀察的範圍 如極大極小 就需要一些直覺上的東西來感知這個問題,比如模糊學,甚至我認為現在的AI也在這個範疇。只要能夠描述這...

如何激怒乙個做材料的科研工作者?

諸葛 掃瞄透射原子力,創新不足石墨烯。作圖優美需ps,專業公司改英語。我是材料碩士,研究生發了一篇science isreport,第二作者的文章雜誌記不起來了,影響因子大概6.7吧。 喵瀟湘 你學什麼專業?材料。什麼方向?金屬。哦,我知道,打鐵嘛!什麼方向?陶瓷。哦,我知道,燒磚嘛。什麼方向?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