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讓身邊的人理解到抑鬱症的痛苦?

時間 2022-01-04 09:37:52

1樓:一蹄

可是你的目的是什麼

想要他們理解,然後呢?

想要別人理解你的處境,要麼對方有類似的經歷,要麼這樣的痛苦問題已經是乙個大家普遍認知的知識,要麼對方有足夠的共情能力

否則你沒有辦法要求對方理解

但是其實你只是需要他們的理解嗎?不是的,你更需要的實際上是他們的幫助,只是你覺得他們不理解你所以幫不了你還會扯後腿

但是不是只有懂你的情緒以後才能幫助你

少跟他們單純表達情緒需求,要求他們理解你這樣抽象的東西,而是提出實際的需求,告訴他們你需要他們怎麼做,理性地交涉。如果你提的需求他們做不到就雙方盡量找乙個協調點。同時表現出你也有想要擺脫抑鬱症的主觀能動性

2樓:CrucisLemmo

說實話,正常人是很難真正理解抑鬱症的。就拿最經典的例子舉例,如果你是哮喘病人,很難呼吸到新鮮空氣,周圍人都問你明明空氣這麼多你怎麼就不能呼吸了呢?這是沒辦法解釋周圍人也沒辦法理解的

3樓:曲日生

瀉藥。非專業。首先建議你不要貿然停藥。

我覺得難點可能是:

一、不理解精神疾病影響程度有多深;

重度抑鬱症是一種對患者的家庭、工作、學習、日常飲食與睡眠等身體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失能狀況。它對人體功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可以與糖尿病等慢性生理疾病相提並論。

對抑鬱症的診斷在一些國家比較少見,例如中國。這可能是因為中中國人傳統上否認或者軀體化抑鬱情緒重點是失去能力。不是患者主觀的懶,不上進,不懂事,患者也不是缺乏能力。

更可能的情況是患者對自己,對環境的認知產生偏差(相對於正常可運轉的認知),從而導致各類影響能力發揮的負面認識與情緒產生。比如,自卑、自厭而對事業學業態度消極。

另外單胺類神經遞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也被認為與抑鬱有關(有爭議但被很多認為有效)。

單胺假說(Monoamine Hypothesis),按當時剛提出的說法就是:「一種神經遞質的減少對應著一些抑鬱症的症狀,即甲腎上腺素可能與人的警覺和能量有關,同時也與焦慮、注意力和對生活的興趣有關;(缺乏)血清素則對應焦慮、強迫觀念和行為;多巴胺對應注意力、積極性、愉悅和獎賞機制,同時也與患者對生活的興趣有關。」

也就是說抑鬱症患者掌管注意力、積極性、愉悅等等情緒產生的體內機制可能存在異變。

俗話說的好,胳膊擰不過大腿。器官出問題了,去怪器官不好還是去怪致病原因?

二、不理解認知失調

不懂患者的認知產生矛盾。一般以為是患者單方面傷春悲秋,實際上更可能是患者內心時刻都在與負面思維(導致負面情緒的思維)作戰,但是正面思維總是落敗。患者即使認為正面思維可取,最終也會習慣性落入負面情緒,因為這種認知模式已經養成了。

想要說服患者放棄這種模式,不能只依靠患者主觀去改變,因為形成這種模式也非患者主動要求的

患者事實上也是與自己作戰。無論是怎麼樣的認知,出於某種原因,患者在某一時刻認同,使他成為自己認知的一部分(不要評價這個事情的好壞)。事後再想把這種認知去除,真的又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左右互搏,自相殘殺。

然而以上一切常人難找到東西模擬,也有可能不願意去理解。他們會認為得病是愚蠢的,錯誤的,是患者本人不好——本人從沒見過有人主動去得抑鬱症,還成功了的。但是對於常人來說乙個邏輯是明確的:

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4樓:

還是建議吃藥;感覺你還算是好的了,我抑鬱,要是告訴他們我抑鬱了,他們的表情都是非常不屑的,似乎那都是我自己吃飽了撐的自己再找事而已,這些年我所經歷的苦,旁人無人知曉,都是依靠乙個人苦苦挨過來的,非常辛苦,你還可以跟家人吵鬧一下,我現在連吵鬧的心都早已沒有了,因為真的累了,還是自己慢慢扛吧,心裡留著淚,眼裡還得強裝著沒事,因為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好辛苦,但是要生存,沒有辦法,再苦的黃連都得自己獨自吞嚥

抑鬱症,怎樣才能控制不哭,怎樣才能調整自己,帶給別人快樂?

張巨集雷 說下我的感想吧非專業 懂事以來其實就是處於抑鬱狀態 六七歲的孩子不想活了是不是嚴重抑鬱?每天想是不是我不存在就好了?我死了就好了吧?死了就不痛苦了如此想了二十多年說白了還不是家庭影響?父母既然不稱職就必須自己想辦法啊 晚上不想睡覺白天不想起來然後就是身體疲倦思緒清醒回想以前的種種就是無力無...

抑鬱症怎樣才能快點好起來?

暮慶茗 活在當下。決定人價值的不是 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而是以 什麼樣的態度 致力於自己的工作。當你關注著此時此刻的充實,就會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接受自己。平靜的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勇敢的去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只能你自己說了算 保持自己的本色,即使成不了特別的存在,即使不夠優秀,也仍然...

怎麼才能讓孩子走出抑鬱症?

我不會在和他們提乙個字 顯胖的瘦子 孩子患上抑鬱症的時候,不要把尋找問題的方向放在孩子身上。始發原因往往是家庭或者父母造成的。還有他所處的社會環境 學校 一定要從外部環境去找答案。甚至作為父母可能要換一種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完全拋掉以前的方式方法。換乙個角度,換一種思維。 Rita 徐瓊 孩子的問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