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那樣的聖人和我們普通人究竟有什麼樣的不同?

時間 2021-05-30 14:27:14

1樓:正知苑

古往今來所有證到實相的覺者都獲悉乙個驚天奧密:本質不會死,也沒有真的生。它如如不動,自在永在。

生生死死的是現象,而這現象是幻象。但眾生為相所遮,誤以假為真,故輪迴於生死之假象,受盡折磨,永無出期。

若經由修行親證實相,幻相隨即破局,人即從沉沉大夢中醒來,離開現象,扺達本質,從此不受後有(除非發願再來度人)。

釋迦佛不僅僅證到實相,更在此後累世修行菩薩道,最終究竟圓滿成為具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不生不滅自在永在的正等正覺法身佛。

普通人則迷惑於假象,只知身心不知其他,在幻相世界孜孜以求世世輪轉……能信能解此實相且付之實修的方為真佛子,但不得不承認真佛子也是少數。

阿彌陀佛。

2樓:淨土觀自在

明代有乙個人,對於買賣古董的看法,說了特別高明的三句話,他說:「任何乙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我當時看了,拍案叫絕。豈只是買賣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誰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幾乎是活得沒有人味。

我們從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後天,隨時隨地,總覺得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實,那些無量、無窮的希望,都只是「意識」思想形態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滿足。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乙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乙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

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

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淨」

孔於是教我們對人對事的原則,不可隨便任意妄為,不可認為必然如此,不可固執己見,不可認為非我不可,這都屬於「意識」不自欺的警覺。因此,曾子開頭便說:「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譬如說,人人都會埋怨被別人騙了,其實,人不自騙,誰又能夠騙了你呢?

相傳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原,將要入山面壁的時候,有人問他,大師啊!你來中國的目的是做什麼?達摩大師便對他說,我要找乙個不受人欺的人。

達摩大師才是真大師,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許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南懷瑾

3樓:Mr hongyu

眾生中的一員,通過修行,安住於自主意志之中。

五蘊非我,非自性。眾生無明,隨五蘊集滅流浪生死。覺醒者,擺脫了五蘊的糾纏,成為了自主意志下的人的存在。

4樓:王小曼

釋迦牟尼和聖人,其本身都是人。但是人有階級。也就是有窮有富。

有的有能力,有的無能力。我們只是看重的是權利的大小和能力的大小。佛生時也需要平常人的供養。

也不是能力超群。也不是很大的權力,眾生平等嗎。階級產生很多煩惱。

佛就是心理諮詢師,免除你的煩惱。讓你舒服生活下去。其本身這就是最根本的了。

讓你放下什麼掛念 ,並且有開導實觀的方法。其實佛也是平常心。

5樓:冬眠夏蟄

我個人覺得吧,他們這種人一般都能看清自己的兩面,裡面和外面。對內,能對自己的念頭進行解剖,對自己的靈魂進行發問;對外,能夠踏踏實實的執行自己的意識,把自己的意識轉化成結果。就是把自己從靈魂層次上完完全全的分析了一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大智慧型,大毅力

6樓:

如果說不同,人人不同,都有說不盡千差萬別!——但是都有本質的共同。

如依天地觀人,則無論任何人毫無差別,豈止人類,萬物都是如此。

老子說;天地視萬物為芻狗!

釋迦牟尼亦當如是觀。萬物無別。差別只是人心。

7樓:Lynn

看起來也沒什麼不同,都是該吃吃該喝喝,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只不過他們對世界對人都看得更加透徹,更加明白世界執行的因果關係。

釋迦牟尼2000多年前就悟出了平行宇宙(三千恆河沙三千世界),有點像是《超體》里斯嘉麗詹森,大腦完全開發,只不過沒有那麼多超能力,想要讓人們明白世界執行的真相,可惜當年普通人的認知根本無法想象,語言也無法表達,只能通過各種矛盾隱喻讓人領悟了。

領悟了更加巨集大的世界觀,看到所謂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也終究不過是宇宙中的塵埃,永恆和剎那之間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差別,眼前的凡塵瑣事,又算得了什麼?

普通人會因自身慾望的滿足與否而生的貪嗔痴慢疑,在聖人眼中都是夢幻泡影過眼雲煙,不足為意。

釋迦牟尼心懷慈悲之心,所以想要度人於苦海。老子大概是覺得度也是瞎度,留下一本《道德經》好像也是被強迫寫下的,估計發現度人這事兒可操作性太低,強扭的瓜不甜,還是自得其樂來得更舒暢~

釋迦摩尼、老子、王陽明……我覺得他們才是真正掌握世間真理的人。

相對而言,我覺得陽明先生的理論更適合年輕人學習,既有出世的心法,又貼合入世的生命。

人生如果經歷了什麼過不去的是非曲折,佛學會讓你知道如何放下。

年紀大的時候,就追隨一下老子吧~

(以上僅我個人在有限認知下的妄斷,如有不妥,請多包涵)

8樓:

醒來與沉睡的區別。

有一種清晰的洞察,直達心裡讓你清楚地知道你醒來了。

而邏輯思辨,世俗的一切不過是依附於這種洞察上的一片葉子。

9樓:

我回答問題有個習慣,先翻翻別人怎麼說的

發現回答的方向都很一致,都覺得聖人和普通人差別太大了。

我就覺得很搞笑。

首先,我要說的是,本質就是都是人,沒啥區別。

當然,人與人之間肯定會有不同,就像馬雲的賺錢能力是你的N倍。

所以,有不同但不是本質不同

不同之一就很簡單了,就像上面說的那樣,總有些人是有這種那種天賦的,不說釋迦牟尼這種超級大拿,我們現代也好,古代也好,有很多很多打禪機和論道的故事。

這些大師無一例外,都能做人生導師

所以,從小的方面來說,很多人會去寺廟求大師解惑

從大的方面來說,他們由此產生的佛文化變成了一種信仰。

然後你嘴裡所謂的聖人,像孔子老子這樣的,還只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其實並沒有神化。

他們依舊還是人,聖人是因為他們做出的功績,而不是人本身。

像釋迦牟尼這個所謂的聖人稱呼,還有你誇張的說的傳說中的境界,那就是經過佛教文化影響以後的感覺了。是真的經過神化以後的認知了。

從這點來說,你如果光提釋迦牟尼,還真的可以說和普通人有本質區別了。因為別人已經是如來了。

10樓:ncit2

釋迦摩尼那樣的聖人和我們本性是一樣的,但我們和釋迦摩尼那樣的聖人比起來,不同就是我們比那樣的聖人多了太多太多東西了!

都是那些東西呢?

那就是:貪、嗔、痴、慢、疑。當我們把這些東西都去掉,把慾望「損之又損」,就會「置之死地而後生了」,就是會「後生」成這樣的聖人!

如果真正成為和釋迦摩尼一樣的聖人,就是自我和自然完全融合為一體,完全掌握了自然的本質規律,就會不生不滅,具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達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境界。但到此地步的聖人卻沒有這樣的自我認知,他們無任何掛礙、牽強和偏依,一切都是天然如此、本來如此,世界就是平等而又平等的。

11樓:向磊

區別我想主要在於他們會站在宇宙人生的巨集觀角度主動的思考問題,有自己的思想。而我們不會,我們每天都在想怎麼能掙更多的錢,讓自己的所謂現實更美好一點。

12樓:

如果是說究竟,那沒有什麼不同,而之所以不同,也正是因為真實的通達了為什麼二者沒什麼不同,也就是明了一切法的空性,但既然是空性即是不可被得到之性,以無所得而得,聖凡不二,亦非不二。

13樓:

佛陀和我們站在佛性的角度是一樣的,就好比水和冰站在濕性的角度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在於佛陀是覺悟的眾生,轉凡成聖,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提;我們現在處在凡夫階段,成了迷惑的凡夫眾生,成了硬邦邦的冰塊;

通過學習,通過聽經聞法,我們也可以慢慢走向解脫,走上覺悟的道路,把我們這塊冰慢慢融化為水。

無論人類發展到什麼階段,老病死的糾纏還是會存在,生死輪迴的路還是會走下去,還是需要脫離輪迴,這樣才究竟解脫,究竟離苦得樂;而且,人類的發展出了科技的發展,對於人心的教育更加不可缺少,教導大眾增長智慧型增長慈悲心,這樣才能更好的駕馭科技這把「雙刃劍」。更好的造福人類。

14樓:隨佛願

有很多不同。根本在於佛無生滅,無來去,郎然大覺,人天導師,福慧究竟圓滿,智慧型不可稱計。而我們卻被無名明煩惱束縛,以至於無量劫輪迴生死,頭出頭沒。

15樓:蓮花童子白寶蓮生

凡夫俗子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這就是聖凡的差別。

凡夫認為對的,在聖人眼裡都是不正見,都是根深蒂固的的執著。

凡夫的問題千奇百怪,就是無法與自心對照,只是好奇,然而對於自己生命的認知,對於自己智慧型的開發,一點幫助都沒有!

16樓:淨一

佛是覺悟智慧型的意思;我們凡夫是迷惑愚痴的。但是我們和佛本性相同,所謂生佛不二,眾生與佛本就是乙個體性。正如《華嚴經》所講: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17樓:趙俊

他們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們成為了普通人。而我們還在嚮往著成為,某樣標籤的東西,富豪,文豪,聖人,皇帝,某某家,大款,大神,大仙,老闆,佛祖,大名稱,大功德。我們還想擁有,很多附屬的東西,錢財,美男美女,快樂,幸福,安樂,核彈,資產等等。

或者僅僅是一口吃的和水和空氣。

釋迦佛和老子就是個普通人,他們不需要這些沒用的騙自己的東西,他們只擁有心想事成的力量。開創乙個銀河系,然後毀滅乙個銀河系,就像抽根菸,點燃,掐滅。他們就是這樣的普通人。

18樓:綿綿若存諾諾久長

本質的不同在認知上。

最後達到的境界不得而知。

就道家來說,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古到今都有著息息相關的意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只是現在的人們不知罷了。

19樓:護法居士

爾時佛告舍利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如來不思議身。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舍利子。所謂

如來身者永斷一切惡不善法。 何以故。由能成就一切微妙諸善法故。

如來身者遠離一切不淨洟唾。痰癊膿血大小便利。 何以故。如來久已解脫一切骨肉筋脈故。

如來身者自性清徹。 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

如來身者出過世間。 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汙故。

如來身者無量功德。久已積集福智資糧。一切眾生慧命依止。

如來身者無量淨戒之所薰修。無量等觀及無量慧解脫解脫智見之所薰修。

如來身者諸功德華之所嚴飾。

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如淨水中明滿之月。又如光影之所照耀。

如來身者不可思議等虛空界極法界性。

如來身者清淨無染遠離一切諸染穢濁。

如來身者即是無為遠離一切諸有為相。

如來身者是虛空身。是無等身。無等等身。一切三界無與等身。

如來身者無譬喻身。無相似身。

如來身者清淨無垢。離諸煩惱自性清徹。

又舍利子。

如來身者不可以前際求。不可以後際求。不可以現在求。不可以生處種姓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色求。不可以相求。不可以好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心求。不可以意求。不可以識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見求。不可以聞求。不可以念求。不可以了別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蘊求。不可以界求。不可以處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生求。不可以住求。不可以壞滅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取求。不可以捨求。不可以出離求。不可以行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顯色求。不可以相貌求。不可以形色求。不可以來求。不可以去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淨戒作意求。不可以等觀作意求。不可以正慧作意求。不可以解脫作意求。不可以解脫智見作意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有相求。不可以無相求。不可以諸法相求。

如來身者不可以力增益求。不可以無畏增益求。不可以無礙辯增益求。不可以神通增益求。不可以大悲增益求。不可以不共佛法增益求。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求如來身者。當應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自性求如來身。

舍利子。如來身者即是空無相無願解脫之身。無變異身。無動壞身。無分別身。無依止身。無思慮身。

如來身者即是安住善住得不動身。

如來身者即是無色色自性身。即是無受受自性身。即是無想想自性身。即是無行行自性身。即是無識識自性身。

舍利子。如來身者無有無生無四大身。

如來身者即是希有希有法身。

如來身者非眼所起。不在色中。亦不在外。

不依於耳。不在聲內亦不在外。

非鼻所知。不在香中。亦不在外。

非舌所顯。不在味中。亦不在外。

不與身合。不在觸中。亦不在外。

如來身者不依心轉。不依意轉。不依識轉。安住不動。非是旋還。亦不隨轉。

舍利子。

如來身者等量虛空。

如來身者極於法界。

如來身者盡虛空界。

舍利子。是名第一如來不思議身。是諸菩薩摩訶薩。聞如來不思議身如虛空已。信受諦奉清淨無疑。倍復踴躍深生歡喜發希奇想。

假如釋迦牟尼那套理論真的是最好的,那為什麼佛教還有這麼多異端宗派呢?

洪權 這就要看傳播者了。最簡單的例子是 傳媒。你的行為,要看宣傳口子如何傳播。而不是你真正的想法如何。佛陀再完善,也是要傳播者傳播的。而傳播者並不是能理解真理。 果汁貓 完美個毛線。一邊為了革婆羅門的命,強調 無我 另一邊照搬了六道輪迴。瞧大饃的時代連是什麼在輪迴都沒搞清楚,後世產生分歧是很正常的。...

釋迦牟尼的身高是多少?

佛經記載是丈六金身,我認為可靠。證據如下 1 法門寺佛指骨尺寸 2 佛牙舍利尺寸 3 佛腳印推算出佛足的尺寸 三者均相當於常人的一倍。周朝春秋及以前尺的長度相當於成年男子展開拇指與中指的距離,約20CM,丈六相當於320CM。當時尼泊爾地區身高平均也就160cm。這個3公尺2是為了表法的,讓人看到就...

釋迦牟尼如果穿越到2023年學習了系統的生物分類學還會不會要求教徒吃素?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是沒有葷素的,出家人到外面托缽,別人給什麼就吃什麼。在東南亞國家和日本等一些地方,出家人並沒有要求要吃素的。現在中國佛教吃素是從梁武帝開始,所以你這個問題不成立,而且沒有做好功課哦。 林霖 不請自來 您應該了解一下佛教史,釋迦牟尼佛祖沒有過要求教徒吃素,也沒有其他現在的要求,每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