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中世末期提到的 三國 究竟指代哪三國

時間 2021-06-03 01:45:44

1樓:毛於久

簡單說一下,「三國論」有兩個要點需要把握:

①「三國論」的根基,從始至終都是宗教哲學。

②「三國論」是和民族追求與大國民族平等地位的表現之一。

解釋如下:

首先,「三國論」的出現,源自佛教傳入日本。因為佛教的傳入,和民族第一次建立了「世界」的概念(世界即乙個佛教詞彙)。在「佛」這一外來思想的衝擊下,和民族開始反思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

在有心人的坑蒙拐騙下,和民族通過假裝佛教神明降落在日本,製造所謂「垂跡」,強行認為日本也是「佛選中」的國家。由此在佛學領域建立了「正法自天竺播散,於唐土臻璀,而華光降於日本」這種概念,強行把日本和「唐土」、「天竺」並列。甚至在聽聞天竺佛教衰微、中國三武一宗滅佛等事後,腦補出「佛法一喪於天竺,二喪於唐土,唯大日本存續之」這種觀念。

這種行為的源頭,自然是島民的自卑,以及和大國分庭抗禮的強烈慾望。

而後和民族更通過「神佛習合」,將本土神明與佛教神明融合,用以凸顯日本「天選之地」的高階地位。

也就是通過「神佛習合」,佛教完成了日本化,和其餘各地佛教有了顯著差異,並將佛學中的「三國論」原理,植入了日本的本土哲學思想中。基於此,豐臣秀吉才會寫出:

陰陽不測謂之神,故以神為萬物根源矣。此神在竺土(印度)喚之為佛法,在震旦(中國)以之為儒道,在日域(日本)謂諸神道......

至此,「三國論」成為了一種可以被廣泛引用的日本本土哲學觀點。

我們還需知道一點,「三國論」的意思並不是「世界上只有這三個國家」,而是「世界上主要國家有這三個」。在豐臣秀吉之前,日本人知道東亞最北有靺鞨,最南有真臘;天竺北邊有波斯,天竺南邊有天方。但和民族認為,除了「三國論」之三國外,其餘諸國都是辣雞,沒有文化,生產力低下,都是夷狄。

它們只是「三國」周圍的綠葉,對「世界」沒有貢獻,可以隨便處理。

到了豐臣秀吉的年代,和民族已經了解到了Continental諸國。但他們從自身了解的情況中判斷,Continental諸國也是蠻夷,沒有文化,需要被教化以及可以隨便處理。於是秀吉的願望依舊只是征服日——中——天竺一線。

這並不代表秀吉不知道歐洲,而是代表了秀吉認為「世界」的核心是日中天竺。

明治維新之後,「三國論」便消失了。根本原因是天竺的殖民化和唐土的半封建半殖民化,而表現在外的日本國家行為,則是「神佛分離」亦即《神佛判然之令》的宣下。

「神佛分離」後,日本本土神明地位急劇上公升,佛教衰微,使得日本於亞洲大陸的聯絡——在和民族看來——大幅減少。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將自己從「被殖民民族」中摘出來,以繼續去硬靠當時的「文明民族」。

之後,為了滿足和民族與大國民族平等而立的目的,一位日本學者喊出了「脫亞入歐」。於是「脫亞入歐」取代了「三國論」在日本本土哲學思想中的地位,而印度中國,則在和民族眼中,變成了當年的朝鮮女直那樣,需要教化且可以隨便處理的邊角玩意兒。

【以上,奉我天狗而作】

2樓:松平信綱

同讀《宅茲中國》到此,談談日本人「中國(唐/震旦)·印度(天竺)·日本」的「三國觀」。

日本在奈良、平安時代曾經試圖以「中國」自居,將周圍的高句麗、渤海等國視作自己的藩國。但是9世紀末之後,日本和大陸的關係逐漸斷絕,從佛教中得來的「日本、震旦、天竺」的三國觀取代了此前的小中華意識。比如成書於11世紀上半期的《今昔物語》(書中含有大量佛教故事),就將全書分為三部分——天竺、震旦、本朝。

日本自我意識的增強,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蒙古侵日的戰敗。這場戰爭中立下大功的所謂的「神風」使得日本更加堅信,自己是受到神保佑的「神國」。14世紀的《神皇正統記》就以日本皇室的「日神之統長傳」作為日本是「神國」的乙個重要藉口。

到了統一的桃山時代及以後的江戶時代,日本的這種自主心態越發明顯(比如秀吉和德川幕府的禁教令中都強調「日本是神國」);同時隨著西方思想和學說的逐漸傳來,「日本是萬國之一」的觀念也開始流傳。但是,「三國觀」在日本依舊有著一定的地位,比如江戶時代會將大美女稱作「三國絕色」。

陰陽不測謂之神,故以神為萬物根源矣。此神在竺土(印度)喚之為佛法,在震旦(中國)以之為儒道,在日域(日本)謂諸神道......

——豐臣秀吉致葡萄牙果阿總督的信,2023年

另外,林秀貞「三國無雙」的梗和日本人的世界觀沒有關係,是當年貼吧網友發現了在中國和南韓都有一位(中國應該不止一位)叫林秀貞的人,因此得名(滑稽)

圖源:https://tieba.baidu.com/p/1994127866?red_tag=0016556894

3樓:塔克伯爵夫人

「三國」「三國一」什麼的這就是乙個日語裡的形容詞,「國」是日本古代行政區域,別提大小,就是咱們這省的意思,「一國無雙之士」差不多就等於說咱們這的省高考狀元,後來覺得一國的程度不夠吹的,就開始用「三國」這個量詞,打個比方,就是「東三省最美扒蒜小妹兒」肯定比「遼寧省最美扒蒜小妹兒」的名頭要響,穿的貂也會更貴些……

日本人沒事就來一句「三國一極惡人」啥的,這不是說呂布,也不是說金三胖,可能也就是說東京郊區哪的乙個老流氓……

4樓:祝踏嵐

應該是特指吧……既可以指特定的國家政權(如明國,北韓,日本),也可以指日本特定的領國(比如甲相駿三國(家)同盟)。

日本國關白秀吉,奉書北南韓王閣下:雁書薰讀,舒卷再三。抑本朝雖為六十餘州,比年諸國分離,亂朝綱,廢世禮,而不聽朝政。

故予不勝感慨,三、四年之間,伐判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竊案事蹟,鄙陋小臣也。雖然,予當於托胎之時,慈母夢日入懷中。

相士曰:「日光之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入表聞仁風,四海蒙威名者。

其何疑乎?」依有此奇異,作敵心者自然摧滅,戰則無不勝,攻則無不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憐愍孤獨。

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闢以來,朝廷盛世,洛陽壯觀,莫如此日也。夫人生於世也,雖歷長生,古來不滿百焉。

鬱鬱久居此乎!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四百洲,施帝都政化與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貴國先驅而入朝,依有遠慮而無近憂者乎!

遠邦小島在海中者,後進者不可作許容也。予入大明之日,將士卒臨軍營,則彌可修鄰盟也。予願無他,只顯佳名於三國而已。

方物如目錄,領納,珍重保嗇!

天正18年仲冬日日本國關白秀吉

——《續善鄰國寶記》【摘抄自區勝《話說日本戰國》】

為什麼關於老三國和新三國孰優孰劣的爭議總是不斷,大家認為哪個版本的三國更好

子木天行者 我懷疑你根本沒有看過劇版三國演義!不論新版還是舊版都沒看過你竟然說鮑國安 太魁梧 你可以網上搜一搜土城約三事,也就是關羽降曹的那一段故事,曹操關羽面對面,舊版明顯可以看出 魁梧 的鮑國安曹操要比關羽低至少乙個頭,而新版 矮小醜陋 的陳建斌看起來比關羽還要高半個頭!就這還敢說 完勝 更別說...

為什麼《三國演義》裡只要提到互為掎角之勢的兩座城池必長久不了啊?

李三 從技術上來講,互為犄角戰術只是一種運用在小規模的戰鬥格局上的戰術,攻守雙方兵力對比不能過於懸殊,謀略補給也不能差異過大,更不要說武將功夫謀臣智力了。我們看到的那些要強調犄角之勢的城池,基本上都處於戰略劣勢。一般來說都有且只有互為犄角的兩個城池,兵力補給也不佔優,很難在敵軍壓境的情況下做到首尾兼...

請問能不能推薦哪些關於三國的書。?

要熾熱的抱抱 首先推薦看陳壽的 三國志 讀三國必讀這本書,最好是帶有一些註解的。並且要以這本書為基礎。然後魚豢的 魏略 王沈的 魏書 虞浦的 江表傳 司馬彪的 九州春秋 這些書在準確上可能不如 三國志 但基本上是西晉時著作,對於研究三國歷史很有幫助。當然上述都是文言文。 十八畫生 後漢書,三國志,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