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起和心由境生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5-13 07:18:41

1樓:查查

對於物質和意識何者為本源的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即認為意識是本源,物質是派生的,意識決定物質,物質依賴於意識,先有意識後有物質屬於唯心主義。反之認為物質是本源,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屬於唯物主義。

如題主給出的「境由心生」就屬於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唯心主義又分為主觀和客觀,主觀認為人的意識是萬物本源,代表人物如王陽明。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道理是本源,代表人物如朱熹)「境由心生」即外物、環境是由自己的內心產生,無心便無物,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它片面誇大了人的意識,從而會在一些關於物質意識關係的連續性問題上陷入自我矛盾。「心由境生」即可歸入唯物主義範疇,即認為內心的思想感受是由外物觸發的,沒有物質環境就不會有內心的感受。

僅拙見。

2樓:

境由(真)心生

真心周遍一切,自含萬物,自生萬物;光明常在,貫穿三世,哲學上黑格爾叫絕對精神,叔本華叫自性主體,佛叫阿賴耶識,真如

(妄)心由境生

妄心隨緣起,境相和合,隨生隨滅,生滅相續, 科學叫意識、思維心

3樓:帕克

都一樣,正如李白和杜甫一樣,李白是天賦流選手,能杯酒詩百篇,杜甫可不行啊,但杜甫是詩的技術流巔峰,文字把玩組合到了極致。兩者怎麼評高下?

心由境生,說的是處在不同環境下,人的心情會不一樣。境由心生,說的是相同環境下,個人的心會讓個人注意的角度不同。

如果環境變了,你在廁所拉屎的時候,你還能詩和遠方麼?

如果環境不同,人的心情自然會不一樣,毋庸置疑。如果環境相同,會因為個人的見識,閱歷,經歷而有不同感受。

但有個問題,少年人的銳意進取,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老辣,有高下之分麼? 並沒有吧。

那麼既然心無高下之分, 那麼你說的區別還存在麼? 哲學思辨要擺脫語言學的漏洞,從實際出發。

境由心生,物隨心轉,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怎麼接?

六項精進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精益求精,從中獲得樂趣,就能抑制怠惰之心。同時,聚精會神,專注於工作,私心雜念自然就會消退。這是最有效的修行。要謙虛,不要驕傲。努力工作獲得了成就,特別是掌握權力以後,人就會傲慢起來,這簡直是歷史規律,連偉人也很難免俗。因此,抑制傲慢心 保持謙虛就是...

相由心生,心由什麼生呢?

牧童 相由心生,心由境造。你修到了什麼境界,便公升起什麼樣的心,再而成就什麼樣的相。對號入座,該是什麼就是什麼,諸法因緣生,全為境界分。塵歸塵 土歸土,半點不差。能否超脫三界,就看境界。僅供參考。 網路青年 我認為,前面的說的太高深了,我看來,心由念生,念,即念頭,時時刻刻對事情的感覺,乙個個念頭組...

如何理解「物隨心轉,境由心造」這兩句話?

於飛 我們都在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看待自己 他人和事情,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即解釋 歸因 評價 推理和設想,不同的看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 身體 態度和行為反應,影響關係和事情的後續發展,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每個人的 命運 也就不一樣。人和人的不同正在於此,所謂的的成功與失敗 得到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