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物隨心轉,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怎麼接?

時間 2022-01-24 02:34:35

1樓:知乎老司機

「六項精進」

①「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精益求精,從中獲得樂趣,就能抑制怠惰之心。同時,聚精會神,專注於工作,私心雜念自然就會消退。這是最有效的修行。

②「要謙虛,不要驕傲。」努力工作獲得了成就,特別是掌握權力以後,人就會傲慢起來,這簡直是歷史規律,連偉人也很難免俗。因此,抑制傲慢心、保持謙虛就是一項很重要的修行。

③「要每天反省。」即使很勤奮,但人有時還是會偷懶;即使告誡自己要謙虛,但因為有小人奉承,人還是禁不住傲慢,有時還會發脾氣。堅持每天反省,就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壞。這條修行必不可缺。

⑤「積善行,思利他。」這項修行中要注意的是,「大善似無情,小善是大惡」。分清大善和小善,真正為他人好,真正利他,才是有效的修行。

⑥「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實踐上述五項,煩惱就會大大減少。但人畢竟是煩惱的動物,特別是遭遇失敗、打擊和委屈時,難免痛苦煩惱。

這時候,以理性抑制煩惱,把精力投向新的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提公升心性,乃終身課題

2樓:活道

境由性生,物隨緣轉,心之所向,性之所在。

3樓:剛剛好

命由天定,天隨人願,天之所行,命之所在。

4樓:德遵普賢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念佛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一篇)

5樓:護法居士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圓滿清淨戒行。於一切有情而生對治。於父母所不生貪愛。於諸有情發起對治。於諸欲境不生耽著。

菩薩摩訶薩云何是欲法。云何對治法。

欲法者。謂眼觀色慾。耳聽聲欲。鼻嗅香欲。舌了味欲。身著觸欲。而生和合。於此和合而生耽著。是名欲法

既生耽著而被纏縛。於諸纏縛生決定想。

此纏縛法畢竟虛假。由貪迷故深樂纏縛。

此纏縛法總有三種。謂淺深極深。諸有情等應當遠離此纏縛法。

又色是纏縛。聲香味觸皆是纏縛。

云何色是纏縛。

所謂成就身命色故。生於我想。補特伽羅想。壽者想。常想。不壞想。決定不變想。塵境物想。薩伽羅想。五蘊想。此等皆是色法纏縛

又色是纏縛。成就身命色法故。

所謂世間諸有欲法。愛著身命妻孥眷屬。是名色法纏縛。

乃至觸欲皆是纏縛。諸有染緣而漸成就。諸不善業而皆積集。耽著諸欲不能暫捨。

心隨境轉是事實,境隨心轉是妄想?

看怎麼理解這句話。心隨境轉不是事實,而是普通人和眾生的正常反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境隨心轉是人的非正常反應,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精神病患者,產生幻覺,或妄想。這種情況,人物主體是被動的,是不能自主控制的。這種情況,可以稱之為妄想。第二,修行戒定慧有成,可以主動以心轉境。處煉獄如坐通衢,處樂境心不隨...

如何理解「物隨心轉,境由心造」這兩句話?

於飛 我們都在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看待自己 他人和事情,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即解釋 歸因 評價 推理和設想,不同的看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 身體 態度和行為反應,影響關係和事情的後續發展,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每個人的 命運 也就不一樣。人和人的不同正在於此,所謂的的成功與失敗 得到與失...

境由心起和心由境生區別是什麼?

查查 對於物質和意識何者為本源的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即認為意識是本源,物質是派生的,意識決定物質,物質依賴於意識,先有意識後有物質屬於唯心主義。反之認為物質是本源,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屬於唯物主義。如題主給出的 境由心生 就屬於主觀唯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