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角度來看,為什麼賭博輸了會繼續玩直到輸完為止,而不是贏了一兩把停下來?

時間 2021-05-12 02:23:10

1樓:好望角的漁夫

我只知道經濟學中的賭徒謬誤。就是賭徒認為自己連續輸的可能很小,但其實每次賭博輸贏可能都是一半-成功和失敗-但因為他連續輸心理壓力變大,個人選擇受主觀影響過大,判斷失誤的可能變大。所以讓他容易輸一點吧…………愚見……

2樓:反光鏡

再簡單不過,經濟學:我1元起步,假設賠率1.8,一直不中的話我只能雙倍或者三倍一次一次往上加,因為我只有這樣才能贏回來。心理學:輸了肯定想贏回來啊這玩意

3樓:朱曉輝心理諮詢師

這個和我們大腦的獎賞迴路有關係。

賭博的時候,我們期待的獎勵是幾何倍數關係的,這種數位化視覺化的獎勵機制,機具有放大、強化認知多用。

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內啡肽就像是驢子頭上的胡蘿蔔,一次一次的勾引人去吃,多巴胺就像是過山車的速降階段,經歷的時候很刺激,經歷過了還想要。

曾經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在賭博過程中,腦域活動最興奮的時期,是等待公開底牌,獲得輸贏結果前的那一段,在公開前的瞬間,達到峰值。

而無論輸贏,這種峰值,會迅速下落,進入衰竭期,最長的興奮期也不超過17分鐘,而獲勝次數越多,峰值體驗時間越短。

為了再次獲得更多的峰值體驗,就會推動人一直賭博下去,而且,無論如何輸贏,都不會覺得滿足。

如果我們贏錢,過去的認知經驗,就會在大腦裡形成乙個概念,我們大概收益是多數,繼續贏下去,我們能贏多少。

而如果我們輸錢,大腦的認知會生成乙個概念,按現在的勝負率,我們多久可以回本。

但是這一切都是有概率的,概率在我們腦海中隨著時間被推翻或者印證,由於推翻認知會讓大腦不爽,所以大腦傾向於忘記,而驗證則會加強正反饋。

大腦告訴你一切都那麼「爽」,連「不確定性」都變得令人著迷。

基於大腦「理性思考」和多巴胺的聯合促進,正常人是無法停下來的。

4樓:非魚

心理學上有個賭徒謬論!

另外從醫學的角度解釋一下!

這是乙個老哥的檢查結果。前天晚上還在賭,第二天去檢查的。

診斷結論:

1、長期的賭博,使我們在不賭博的時候,多巴胺分泌較少,使我們對賭博以外的其他事情沒有任何興趣,性慾都會下降。

2、長期的賭博,我們會在不賭博的時候,更加的焦慮不安,只有賭博可以讓我們避免這種情況。

3、長期的賭博,使我們都會有抑鬱症狀。

4、輸了以後需要更大的下注來挽回,多巴胺和五羥色胺分泌的改變導致我們賭徒的認知越來越窄,不輸完才怪!

5樓:遊心ME

對於賭博,很多人都有巨大的錯誤認知。

一.賭博等於運氣

大多數的賭博都有運氣成分在,但絕對不僅僅是運氣,還有技能和概率運算在其中。

即使直接發牌比大小式的賭博,對個人而言,輸贏更多依賴運氣,但其實背後有深刻概率原理支援。

二.片面認知,嚴重高估自身實力

在需要技能類的博弈中,導致最終獲勝的因素很多,可能是運氣,可能是自身技能好,也可能是對手實力太差。如果沒有客觀認知自己獲勝的原因,而是簡單片面的認為自己賭技高超,當環境和條件改變時,這種人會輸的一塌糊塗。

對於獲勝的原因沒有全面而客觀的認知且自大。

三.一廂情願認為好運一定是連續表現形態

有些人承認博弈中獲勝是憑運氣,但會錯誤的想象運氣降臨的概率分布形態。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

也許這種帶有想象成分的認知可能來自於一部電影的某句台詞,也許來自某位賭壇前輩,也許是某一次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統計過100次賭博中「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嗎?能拿小概率事件當指導原則和決策依據嗎?

不能拿頭腦中的印象深刻來代替實際的概率統計吧。

而在輸的情況下的翻本心態,主要是心理學「損失厭惡」造就。

對於損失的厭惡感程度遠遠超過獲得收益的愉悅感。

不接受這種損失,那就接著賭。

這就是為什麼止損這麼困難。

從心理學和經濟學角度來分析, 免費 造成什麼影響?

Andy Lee 免費 確實具備如此巨大的 魔力 讓我先來具乙個例子 在蛋糕店前,排著滿滿的長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蛋糕店在搞免費的送蛋糕活動。排在隊伍後面的人,估計要花乙個小時才能拿到價值50元的蛋糕,但這些人平時卻願意花100元,把自己的行程車票由汽車公升級為高鐵,用以節約1小時的時間。免費的...

從生物學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為什麼有主動追求情緒體驗的需求?

headache 因為情緒體驗是最真實和最獨特的,是最個人化的。我們可以用名稱去命名乙個情緒體驗,比如開心,然後我們可以用各種生化指標以及理論去解釋他,以及確保所有人 理論上可以 對這些都保持一樣程度的客觀理解。但是,即便做到如此,每乙個人所體驗到的開心仍舊是不同的。情緒體驗不能被客觀的東西替代,這...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自殘行為?

凌王 我提出乙個觀點,抑鬱症的患者存在的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自我評價過低,更準確的說法是自我評價的偏離,因為抑鬱時期自我評價非常的低,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成,做不好,對倆人,對社會毫無價值,甚至覺得自己是社會的負擔和累贅,而亢奮期又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問題,精力旺盛,可以做很多事,並且一定能做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