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關於格物的理解是否正確?

時間 2022-01-04 10:46:44

1樓:YUKIDADDY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木長別於上文長木者。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

木長皃者、格之本義。引伸之長必有所至。故釋詁曰。

格、至也。抑詩傳亦曰。格、至也。

凡尙書格於上下、格於藝祖、格於皇天、格於上帝是也。此接於彼曰至。彼接於此則曰來。

鄭注大學曰。格、來也。凡尙書格爾眾庶、格汝眾是也。

至則有摩杚之義焉。如雲格君心之非是也。或借假為之。

如雲漢傳曰假至也、尙書格字今文尙書皆作假是也。有借格為庋閣字者。亦有借格為扞垎字者。

格物,是去經驗一下事務從中體驗道理。所以後來王陽明才有知行合一。

2樓:彰德

心見即物,見即良知,見與所見,源於本心,本是本心。

見與所見即是本心顯現,原是本心,則天人本來同體,萬物原本同根。

此根此體,即是本心。

所以,既然所見之物皆是本心,那麼,你要格去什麼?

格物非是格去之義,格是「正」之義。

正是什麼?

本心曰正。

格物,即是見物,見物乃是良知,良知乃本心之見。

見物即見本心,即是格物致知。

知見物即見本心,即是致良知。

格去不善,存留本真,是致於良知之前的方便教義。

善與不善,本是所見,本真之想亦是所見,所見即物,格物存物,非為真知,乃方便善知。

應以方便善知作為基礎,進而抵達良知。

良知即是本心,本心非見非所見,非物亦非真,卻亦非不是見與所見、物與真。

物與真原本即是,但原本卻非物與真。

離原本,分別認知即是物,離物之分別認知,即是原本。

因為物與真皆是你心妄想所分別之念,離妄想分別之念即是良知。

故此,格物非格,乃是致於良知。

3樓:郭啟明

哈哈,差不多。格物致知被朱熹理解歪了,順便帶歪了王陽明。格物,是放下外物的意思。

放下執著,智慧型開發,與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乙個意思。說白了就是眼睛裡不揉沙子才好看東西。哈哈。

4樓:無所謂

格物的目的,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古人認為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本質,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這是古代人的世界觀。格物致知,就是從自然界中找到其存在的原因——「理」。

而在現代,知識已經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所以不必通過格物以致知。我們應當理解古人的世界觀的成因,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並不一定要學習古人的得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5樓:星群

對陽明來說,「物」指意之指涉處,除了外物與你產生倫理關係的」事」,你的「意念」本身就是意的指涉處,這也是為什麼陽明總說要在意念上為善去惡,因為我們總有惡念私意產生。

同時,陽明指出「閒思雜慮」亦是「私慾」,這是因為我們常人的心是處在習心的狀態,而不是心的本來面貌。

所以,就算沒有外物,事情可以格,你的「閒思雜慮」也是你格的物件,「閒思雜慮」就是「物」。

關於陽明要我們時時刻刻省察克治自身念頭的說法有一段很經典的論述:戒懼亦是念。戒懼之念,無時可息。

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聵,便已流入惡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無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咱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要做這套格致誠正修的功夫,那是得下苦功夫的,順其自然那是生知安行的聖人做的。

6樓:趙開開

王陽明格竹子這事兒其實挺扯淡的。。純屬讀書讀出精神病。。不信您去精神病院看看。

格啥的都有,一點不稀奇。。格出理論的也絕對不少。。東方文化有很多內省的功夫是無法確定是神通還是神經的。。

東方文化的很多東西都偏雞湯,少思辯。。情懷足夠,實操性差。。後現代就別聊國學了。

一切不可計算的人類價值都不具有普遍性。。自己拿來當個娛樂就好了。。資本社會裡,人想通過一些小技巧緩和人的異化衝突,不是不行,作用不大。。

7樓:生者的遺願

心為本體為良知,揮發為意,意所在為物,比如你意在吃飯,吃飯就是一物,意在學習,學習就是一物。就是在這一念發動處就是行了,就要格除私慾,你所講無物所格,可能同門的格物功夫用的深入。

或者同門未能在萬事萬物上盡這功夫,比如同門在學習中有爭強好勝心否,在背書考試時有強記心否?有被考試所累否?在吃飯時是真正的吃飯嗎?

還是在想別的事情?在盡孝時有被私慾所累否?

在私慾來臨時不著它一分意思,任它自然流淌,不必釋放和管它,就可。只要用功,就是真的有無物可格這種想法,又有什麼錯呢?

8樓:二年一班王同學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是基礎,關鍵,是築基。

致知到正心是思想蛻變,要有認同感,主要是身份和角色認同。

修身要練習技能,掌握手段。

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學而優則仕」,「仕」指領頭的人,當然也是管理者。

所以,格物是去人欲嗎?去了人欲下來三步準備練「無情道」嗎?還是準備表裡不一,素隱行怪?

因此,要格物必須懂格物,都不知道啥意思就去格,或者去「革」?

格,本義是梯子,這裡意思是上公升,超越,昇華。

物,就是常說的物象,表象。

格物合起來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下來就很清楚,致知,當解作「致智」,從此進入思想修養領域。

一堆人舉著牌子天天站到廣場吆喝,都不知道自己賣的啥,孔子聽了估計都臉紅。

9樓:銀狐

得意於一點進步,記錄一下未嘗不可,個人認為沒有大毛病,只是這個『無』本身並不是真正的無,只是題主認為不是具體的『物』無事可練。其實這個『無』本身也是『有』,如何認識寂寥空閒,如何遇上事了而卻說沒事或如何去處這個事,都是有無轉化的功夫。

10樓:簡e

朋友,

心之良知似明鏡,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個明鏡的利用。有的人鏡子明亮的很,卻用的不多,就是遺憾。

格物也像一把利劍,斬斷的煩惱越多,就越寶貴。祝你心懷高遠,大有作為!,

11樓:佛光普照

有物現時終如幻,無物顯時莫強求,純一精明靈覺心,物來物去覺不動。見色之時猶見空,見空之時猶見色,色空同觀見不二,見性周遍猶虛空。

關於王陽明格物致知的觀點?

恩宇 直接回答問題 1.致知致的是 知善知噁 的 良知 無善無惡 是致知熟練之後所達到的境界。就好像一開始學騎自行車,你需要關心手要怎麼放,腳要怎麼放,有乙個刻意的過程,但熟練之後,你就可以不用在意手腳自然就能騎了,還能邊騎車邊講話,邊騎車邊思考。這種 無 的境界就是王陽明 無善無惡 的境界。無善無...

因不能理解而否定,是否正確?

周海 不能理解而否定的話,可能是我們以前養成的一些習慣使然 這需要我們在了解一些事情時盡量全面深入的思考,避免片面,甚至怯於思考,因為任何事物,都需要我們認真深入思考後,才能有乙個全面真實的理解。 松濤聲遠 自然不正確,這個世界很大,許多事情我們還無法理解,但我們沒有否定他們,而是燃起好奇去探索。古...

這樣理解物件導向的封裝,繼承,多型是否正確?

那羅延 你把物件導向的類理解為模版是沒問題的,二級模版擁有初始模版的屬性,所以可以看作繼承,這也沒問題。但是封裝和多型的理解是有問題的!封裝,是針對成員屬性的訪問。封裝的思想,是對成員屬性的訪問必須有所限制!在你的例子裡,什麼是模版的成員屬性啊?初始模版的屬性成員有形狀和左上角字串,如果他們被定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