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的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1-10-15 16:36:55

1樓:妙木山豪傑物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結果。聖人的學問只有乙個功夫,知與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倘若知道卻做不到,那就不能稱為知道。

還有此知為良知,良知所知當行的事,那便是要做到,否則就是並不是知。

這叫知行合一

而言行合一,是說的話和做的行為一致

不過《論語》有言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也就是說在孔子眼中,言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是下士

也就是說,良知所要求的就該做到,行為準則是不傷害良知。倘若(言語中說的行為)傷害良知那就不該做。所以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也就說,知行合一,要求你說過的話(打折的話叫做誓),並非一定要做到。而言行合一,那就是說到做到了。

2樓:咫尺前

從字面理解區別就很大。

知行合一是中性的,是一種期望,更多的是一種境界和水平。

言行一致是表達的,是一種陳述,更多的是指那個人的品行。

3樓:雲淡清風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更傾向於揭露一種事實,」知「就有相應的「行」,懂其理而無行動為假「知」,這裡的」知「指「心/良知」知道了。

如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因為從沒見經歷過老虎吃同伴或被老虎傷過,所以不怕;當牛經歷過時即是「知」,見虎下意識就跑即是「行」。

為什麼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還有人繼續抽,就是他們良知未真正感知」吸菸會對自己有何時產生何種具體害處。

與」言行一致「對比,」知行合一「相當於你男朋友心裡很愛你,他沒說但一切都為你著想、幹事情都按能讓你高興的來;而」言行一致「相當於他說他愛你,他天冷了要給你買衣服,睡覺要緊緊抱著你,明天要給你講十個笑話。。。。。。。。至於他內心是不是真愛你,但是他說的都做到了

4樓:

這個問題簡單啊,「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乙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行合一說的是一件事;言行一致就不是了,說到就要做到,這是很多管理類課程會強調的一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說了卻做不到!

5樓:L1angChan

知而不行,那也只是停留在認識論的層面,即差不多地改變了認知,但還遠未固化到認知結構中去,進而形成話語實踐或者行為實踐,並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認知框架來指導實踐。知行合一講求的是認知與行動的辯證統一,或者說觀念層面與行為層面的有機統一。而言行一致,講求的是先驗知識或者說應然的標準或者說目的,與結果的有機統一,是過程和結果的耦合性是否趨於一致性,強調的是結果導向性和過程導向性的一致性。

問題:如何用時間序列分析來進行解答?

6樓:喵喵的選擇

私以為言行一致是顯性的,外在的,是對自我有意或無意的要求與約束所達成的。相對於知行合一層次要淺一些。也是達成知行合一過程中養成某種習慣的一種手段或方式。

知行合一,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本人沒怎麼看過王陽明的學說,只是從私人角度來理解知行合一涉及乙個心字。

那麼就會出現乙個問題:為什麼知行合一那麼難。很多知識或者道理,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但是就是無法在行為上遵從。

其實知識是知識,道理是道理,對是對,錯是錯。第一,是不是透徹明晰的了解了這些知識道理,有時只是泛泛的知道而已,又怎麼會在行上表現出來。第二,是不是在內心上真正的接受了這些知識和道理,知道是知道,接受是接受!

要知道是不是接受,也有個檢驗的方法:情感的反應是我們心裡現實最真實的寫照。看看自己的反覆的去重複這些知識和道理,對其內心的情感反應吧。

第三,明白了,接受了,還要看執行力。也就是願不願意去養成相應的習慣——行為。有時明明知道有個道理是對的,比如吸菸有害健康,但因為傷害不是馬上兌換的,人們也是不去戒菸的。

總結,言行一致與知行合一有關聯,但涉及層次不同,乙個涉及表的部分更多,乙個涉及裡的部分更多。

另外注一下,知行合一的人並不一定是言行一致的人,舉個例子,學習兵法的人,為了達到用兵的目地,很有可能以言惑敵,而用相反的行為取得勝利。

7樓:羅承歡

陽明心學說的知行合一,和言行一致是不一樣的。用現代的說法就是知行合一是用「本能腦」思考,知是潛意識,行是無意識的行為,合起來就是你日常的無意識行為是被潛意識控制的,跟潛意識是一體的。言行一致則是用"理性腦"思考,刻意讓行為與說出的話一致,它也是一種行,可能和你的知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比如你答應和朋友早上7點碰面,你就會在前一天晚上調好鬧鐘,鬧鐘響後你雖然很想再睡,但還是強迫自己爬起來,刷牙洗臉出門,在7點準時來到會面地點。這樣你就做到了言行一致。

而這件事背後的知行合一就沒那麼簡單,可能你很喜歡很在乎這個朋友,你見到他之後很開心,談天說地嘻哈打鬧,忘記了睏意。你一舉一動都能看出來你是發自內心地高興。

也可能其實你不是很喜歡這個朋友,來見面只是迫不得已的應酬,你見到他就會表現的很敷衍,猛打哈欠,抱怨他太早約你。

言行一致一般是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屬於他人評價。你對某人說到做到,他就會評價你是個言行一致之人。而知行合一,這個概念太大了,背後包含了儒釋道三家體系,到了現代還跟個體心理學、辯證唯物主義融合,不是簡單四個字的字面意思能解釋的了。

8樓:這男人竟該死的甜美

知行合一我個人認為是將理論用於實踐當中。就好比兵法之道,熟讀兵法和久經沙場是兩回事,趙括紙上談兵功夫很強,但人生第一戰就身首異處。這是知行不合一的後果。

而言行一致則是承諾做某事後堅定履行。比如你答應你的朋友明天幫他補習功課,你也做到了,這就是言行一致了。簡單的來說就是信守承諾吧。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9樓:人到中年

完全沒有關聯,直接說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知行合一指內心修養的境界,而言行一致是說人的外在表現。悟了知行合一的人完全可以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而言行一致的人完全可能是個傻子或者偽君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什麼是心?

魚翅雜 說 心主神明,神主方向 理想 信仰 天人合一就是效法宇宙的方式有理想的去生活。王陽明錯誤地給周流不虛的天心戴上乙個面具,日本的軍國主義就藉此有所作為了。 子非魚 心就是規律,這個不要去向外求,一定要向內求。如果做一件事,問問本心,這件事的終極本源是什麼,比如 做銷售,終極目的是什麼?比如有人...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什麼?

漏網之魚ztz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簡單來說,就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實踐過程達到類似於 脫敏 的效果。犯的錯誤多了,思考的維度會變多。學習的知識多了,在某乙個時刻知識會與你的處境建立聯絡,就像你小時候背的古詩你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是20年後,你遇到乙個情景,就會想起一句詩的道理。相信我,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能不能用簡單的話解釋一下?

Insight 我的理解是,就是做事要去掉情緒干擾,做正確客觀的決定,這是第乙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的良知,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事。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解釋。 晨鳶 結合起來說,就是要在每一次實踐中克制自己的私慾,使得良知顯現,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夠成就聖人之道。當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