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人寫詩詞平仄韻腳都很工整,他們怎麼做到的?

時間 2021-06-03 10:03:00

1樓:Kirin

你咋看出來韻腳工整?樓上幾位都把我逗笑了,你買一本宋詞三百首,裡面賀新郎有四種字數格式,韻律五花八門,你可以一首一首對比,沒有一首能對上的。但是影響他寫的好?

其實樓上有乙個回答說的對,語感,格律只是給沒有天賦的人對著用得,格律只是為了限制這首詩詞好聽,順溜,情感等。比如淒婉的雨霖鈴,你非填豪放調,非要押重音韻,自然不行。破陣子你非要兒女情長,花裡胡哨肯定也不行。

2樓:深夢未醒

古時候是有專門小學的。小學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小學,而是指文字之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漢書藝文志》有寫:

「古者八歲入小學。」《周禮》裡面也有「掌養國子,教之六書九數」這樣的記載。音韻屬於小學的音韻學。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韻書,但是現在能見到的就基本上只剩《廣韻》了。

平仄是近體詩最明顯的特點,只有四種基本形式,以五言詩為例,有: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這是起首句的平仄)四種。當然會有不符合的情況,這叫做「拗」,有相應的補救辦法。

當然肯定有熟能生巧的過程啦。像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不僅是信手拈來,他還喜歡特意寫拗句,再把它救回來。_| ̄|○

簡單一說吧,如果題主需要,再補充。ヽ( ̄▽ ̄)

3樓:siyi fan

謝 @風祈荷 邀。

語感這種東西是存在的,就像我很驚訝樓下的流浪貓沒有鐘點的概念,卻總能在餵食的時刻準時出現一樣。

對於古人來說,應該是這樣的,語感的基礎是熟練,寫的多了,寫出來的句子自然就合了格律,倒不是事先需要有意識的去想刻意為之。

所以這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今人基礎打好了,也會不經意蹦出一兩句合律的句子的,寫過舊體詩詞的朋友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拿自己的例子說,多年前填過十六字令————

風,直上青天覓影蹤,浮雲亂,漫捲舞長空。

花,零落天涯處處家,春歸去,莫使誤芳華。

那時完全沒有想到格律,憑著感覺填字數對上押韻就好。本來想以「風花雪月」為題填四首的,但是後面兩首死活填不出來,遂放棄。

去年開始玩知乎,發現這裡喜歡拿格律打臉,想起來這首小令囧大了,便回頭查了一下格律,結果不僅驚訝的發現格律完全矇對,並且知道了為什麼我後面兩首死活填不出了————一開始的「雪」「月」二字就完全出律了好麼。。。

當然我現在語感已經退化,這種偶然事件是不靠譜的,只是想說明,符合格律本身並不是什麼nb的事情。。。

4樓:

訓練出來的,是從小就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

不會詩,以後就很難登上仕途(別給我提賣官鬻爵之輩)。尤其在唐朝,「以詩取仕」(嚴羽《滄浪詩話》)

詩,一定程度上是他們獲得的飯碗的方法。

個人認為和現在想上大學必須會寫作文的道理有那麼點類似。

5樓:風祈荷

漢語博大精深,古人玩了上千年的文字,早就已經玩透了,詩詞中無論你想表現什麼情感,幾乎都能找到各種對應的附和平仄的詞來入詩。

比如思鄉的幾種表達:故鄉故土鄉心鄉路客心

古詩中長出現的送別:相送別情別意離別離時

離別時常出現的地點:歧路渡口關山渡頭

幾種常出現的景物:

寫樹,楊柳柳絮楊花柳花

寫水,煙波煙雨碧水碧波

寫山,青山山色

寫月,明月皎月嬋娟月色月光

可以說,各種平仄各種表達的方式古人已經幫我們想好了,不信你嘗試著按平仄去寫寫,只要多讀些詩詞,其實也並不是很難。我在剛知道平仄的時候我根題主一樣也很驚訝,哇,詩詞好難呀,古人好厲害,不錯古人確實很厲害,但並不是因為他們能按著格律寫詩,而是他們在照顧格律的同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到近乎完美,這才是詩人真正厲害之處。

古時候的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

古怪老師 中國古代的地圖製作水平,在當時還是比較高的,自秦漢起就已經研究出了 記里鼓車 這是一種用來記錄行進距離的車輛,人推馬拉都可以,車內部有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行進過程中,齒輪歲車輪旋轉沒走一里路,便帶動車上的木質機械人敲鼓,隨車的人只需要記錄敲鼓的次數就可以知道行進歷程了。這種技術延續多朝,到...

古時候有地域歧視嗎?

不僅有,而且足夠寫一本書了。皇帝君士坦丁七世還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 乙個毒蛇咬了一口卡帕多西亞人 在品嚐他那骯髒的血之後死掉了 5 受到地域黑傷害的不止是卡帕多西亞人,還包括科穆寧家族的故地帕夫拉戈尼亞,這裡的人被叫做 豬臀 choirokoloi 因為他們最骯髒而且毛髮最為旺盛。6 比這個更慘的是呂...

古時候的人的地圖是怎麼繪製出來的?

龍江秋月 裴秀 223 271 字季彥,魏晉時期河東聞喜 今山西聞喜 人,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地圖學家。李約瑟稱他為 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 約公元90 168 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他在前人製圖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