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人怎麼旅遊?除了文人騷客有錢人旅遊,普通人也旅遊麼?

時間 2021-05-11 23:00:28

1樓:劉老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2樓:loahand

其實我覺得的都差不多,就是跟現在的有錢有時間的人他就能出去玩,你放現在沒錢沒時間的那也別談什麼旅遊了,農民還是那個農民,也許他們到現在還沒形成旅遊這個概念。

3樓:pomelo chen

就古代普通人來說,除了大多數朝代對戶籍的嚴格管理的原因,孔子教導大家父母在不遠遊,普通人做不到遊必有方,所以也就基本不游了吧

4樓:kaffa lu

旅遊這個詞出現在六朝,而中國古代旅遊進入自覺的認識階段則更早,在東周。那時也有被稱作「歸」的婚旅,被稱作「徵」的軍旅,被稱作「遷」的遷徙之旅等。所以不只文人墨客旅行,很多平常的人也早就開始旅行了。

當然,古時候的交通不發達,去乙個很近的地方往往也要很長時間,所以真想出去走走,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時這既要時間,也要銀子。所以只能說出遊的普通人的比例比現在小。

另外吧,個人覺得我們認為文人墨客常出遊的原因,很大程度也跟我們語文教育中選擇了他們許多大山大水的的詩詞有關。他們終其一生就去了為數不多的一些地方,也一直努力多走幾個地方。可是人生有限加交通條件有限,肯定所到之地是有侷限性的。

但畢竟實踐出真知,都累成狗了,肯定感悟多,洋洋灑灑的文字給後人讀的多,也肯定容易有種錯覺他們經常出遊了。

總的來說,能在古時候的窮山惡水中寫出那麼多的瓊詞華章,也不愧他們能稱為文人墨客。對得起這個稱呼,就得有乙個想走、已走、要寫、寫成的過程。在古代,隨時都是拿命來旅遊吖,比起沒錢沒閒心沒時間的普通人來說,他們肯定太不普通了 ()

5樓:陳甫鵃

古代人可不能隨便旅遊,當然也要看出遊的人的身份。

一般來說,多數學者都同意中國古代自春秋時期開始就已經推行嚴格的戶籍制度以保證稅收(主要是徵糧)和抓丁,至秦國時達到乙個完善的狀態。商鞅的保甲連坐法,已經決定了普通民眾沒有隨意遷徙的權利。沒有許可隨意離開住地的民眾,被認為是脫籍,是嚴重的大罪。

到後世,也有專門的名詞來定義這樣不受官府戶籍管轄的民戶,叫「流民」。

想遷徙也可以,不過要審批。秦法中審批的資料難找,但漢朝的案例容易些。漢承秦制,我們能看到一些端倪。以下是《居延漢簡甲乙編》的記載:

永始五年閆月己巳朔丙子, 北鄉嗇夫忠敢言之, 義成裡崔自當言為家私市居延。謹案: 自當毋官獄徵

事, 當得取傳, 謁移肩水關、居延縣索關, 敢言之。 參考:http://www.

所謂官獄徵事,就是說沒有服勞役,兵役或徭役,也沒有罪案在身,而且賦稅已繳納。這些都辦完了,才能由嗇夫出面辦理,「為家私市居延」。所謂「當得取傳」,也就是要辦遷徙手續。

要是想為了趕個集靜悄悄離開個一兩周,那是不可能被允許的。

士子的情況不同。先秦士子要跑路,有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遊學。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士子之所以能被稱為「士子」,是因為他們多少都有一些貴族的傳承,不是普通平民。身為貴族,他們不用服役,也有一定的刑罰豁免權,顯然他們的人身自由相對多一些。但是他們的往來也需要嚴格的登記制度,持符為憑據,出入關都需要造冊記錄。

比如《秦律雜抄》對士子遊歷,有專門的游士律加以約束:

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

那麼對出遊的場合,如何行腳?有錢的,可以雇個馬車或買馬,但沒錢的,就得走路了。有些人還可能以權謀私,就是利用官府的驛站提供一些食宿上的支援,注意:

這是靠關係,不是嚴格合法的途徑。

事實上後世多少有些類似的情況。讀書人的趕考和遊歷都比平民要容易很多。特別是明朝開始將民眾按「戶」分類之後。

讀書人是其中的特權階層,一旦成了生員,那麼享有的特權遠多於平民。比如不用承擔徭役,不能被隨意用刑,可領取生活津貼等等。有了這些,無疑是讓讀書人的生活輕鬆了許多。

加上很多讀書人出自書香門第,世代讀書為官,家境都算殷實,也有龐大的關係網。一般這種人出遊,盤纏什麼的不是問題,只要別是進了荒山野嶺,即使囊中羞澀,也可以找到一些父輩同窗資助一下。當然,徐霞客先生的情況比較特別,不在此列。

參考:http://

zh.wikipedia.org/wiki/%

E7%A7%80%E6%89%8D

古時候的人的地圖是怎麼繪製出來的?

龍江秋月 裴秀 223 271 字季彥,魏晉時期河東聞喜 今山西聞喜 人,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地圖學家。李約瑟稱他為 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 約公元90 168 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他在前人製圖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 ...

古時候的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

古怪老師 中國古代的地圖製作水平,在當時還是比較高的,自秦漢起就已經研究出了 記里鼓車 這是一種用來記錄行進距離的車輛,人推馬拉都可以,車內部有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行進過程中,齒輪歲車輪旋轉沒走一里路,便帶動車上的木質機械人敲鼓,隨車的人只需要記錄敲鼓的次數就可以知道行進歷程了。這種技術延續多朝,到...

古時候的人寫詩詞平仄韻腳都很工整,他們怎麼做到的?

Kirin 你咋看出來韻腳工整?樓上幾位都把我逗笑了,你買一本宋詞三百首,裡面賀新郎有四種字數格式,韻律五花八門,你可以一首一首對比,沒有一首能對上的。但是影響他寫的好?其實樓上有乙個回答說的對,語感,格律只是給沒有天賦的人對著用得,格律只是為了限制這首詩詞好聽,順溜,情感等。比如淒婉的雨霖鈴,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