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聖人是不是老子定義的道和德的擬人化。?

時間 2021-05-06 21:17:19

1樓:calvin hu

可以擬人,如果人做了天地該做的事,那麼他就是天地,替天行道。這是唯心,唯心之道,如流水,變化無窮。

不可以擬人,如果人做了天地的事,那麼他還是人,人乃人,天是天,人不可以是天,天不可以是地。這是唯物之道。

2樓:學易而有得

差不多可以這麼理解。

聖人不是人,是某種氣的化身。

在我們這個世界呈現出人的模樣。

想象一下出生以前「我」是什麼?

有底層修士認為那是「太和一氣」,在天為虛無元氣,入胎即化虛無元神。

所以神通就是這麼來的,你以為自己本來是什麼,你就證得什麼樣的神通。

當然,你必須放下所有生而為人的執念……

3樓:簡e

朋友,聖人不是擬人化,聖人就是得」道「之人。聖人就是佛,就是「覺悟「之人。覺悟與不覺悟是以」心「為參照物的,無法從外在形象上來區分。

通常人的感覺是:凡是得道,成佛的人厲害的很,會飛,會放光,會各種法術,如神仙一般。

實事上,覺悟之人還是和平常人一樣,一樣吃飯,一樣大小便,一樣哭,一樣笑。很多人就問了,那覺悟有啥用?閒的蛋疼,吃飽撐的吧?答案是:安心,心安而已。

就說這些吧,下面實在難以再敘述。祝你安心,開心,放心,舒心。

4樓:救世主

不是。而是一種泛稱。證據就是老子道德經全書都是泛稱,沒有看到過任何乙個歷史人名。

這一點同期的孫子兵法也很相近,孫子兵法也很抽象,然後全書就提到伊尹、呂尚、專諸、曹劌四個「典範」人物。再考察一下文子中收錄的老子語錄,也能顯而易見發現泛稱的使用是老子的特色。引用〈道德經論正.《文子》中具有時間線索的相關論述〉:

除了文子、老子與孔子(二例後人所加)、平王外,計有:「神農、堯、舜、禹」(引書)、「紂、箕子」、「伊尹、呂望、百里奚、管仲」(四人都是後人所加)、皋陶、「師曠、師文」(都精通音樂,與老聃同時)、「王良、伯樂」(都是趙簡子手下而精於駕馭馬車或相馬,與老聃同時)、墨子(僅一例,後人所加)、烏獲(僅一例,後人所加)。這樣的現象與《文子》中包含了眾多老聃的口述文字的情況是相符的!

因為不談實際的人物與事件就是《老子》一書中最顯明的特色之一。其中「神農、堯、舜、禹」都是年代久遠的人物了,「老聃、楚平王、孔子、師曠、師文、王良、伯樂」則都是跟老聃、文子有時間交集的人物,也即老聃當時的人物!

其中後人所加相關考證請見該書相關章節,這裡不再贅述。文子中提到當時的幾個人物,伯樂、王良、師曠、師文,以及與文子對談的楚平王,除此外僅有「神農、堯、舜、禹、紂、箕子、皋陶」這些非常早期、遠離春秋時期的歷史人物。但文子三四萬字的篇幅已經是道德經一書的六倍以上。

六倍的篇幅也不過出現這些屈指可數的特稱,加上其他文子中老子使用泛稱的風格與模式都與道德經相符,因此可以說,聖人不是擬人化的結果而是一種個人用語特色!當然,要找乙個理由來解釋老子這樣的做法,或者是如果要單獨的提到某個古代聖人,可能行文上都不那麼自由!不如拿乙個抽象的泛稱來代表,把所有聖人的典範做法都放到上面去。

此外,道德經是關尹強迫老子所著,老子花了很短的時間完成了這本書(相關考證請見道德經論正相關章節),連謀篇布局都沒有,以至於只有道德兩篇,因此用泛稱更符合這種書寫氛圍!從道德經論正的相關考證也可知,老子對關尹講述道德經(關尹記錄)這一點與老子對文子講述古籍、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兩本書裡面也都沒有太多歷史人物!

道德經是不是老子針對聰明人的陽謀

古武 真正的自在和解脫是源於內心的一種信仰和追求,中國古代的各種文獻大凡保留至今且和政治有關係的絕大多數都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糊弄了一批人也自然有一批人看破了。如果你是乙個實踐者你自然有權利選擇去改變,如果你選擇了和光同塵那你可以活出自己的瀟灑。 妃妙 先說道是什麼,道就是道理 道德 道義 正道,我們...

怎樣看待馬王堆版老子《道德經》與通行版老子《道德經》的比較?

林彬懋 六朝王弼掃象,故東晉范寧詈為 行同桀紂 宋儒從之,鑄錯殊甚。是以,六朝無文,惟陶淵明之 歸去來辭 而已矣,而漢賦於六朝時期則形成 儷採百句之偶,爭價一字之奇。 solon 題主的直覺是正確的,儒家篡改的道德經有八大罪惡。首先,把上下章搞亂,篡改文字,達到和孔儒歪理邪說一致的地步。這個有答主已...

《道德經》老子描述的道為何不用光來比喻

近水 光可以被某種形式在視界內探知 這也就證明了它不是 邊界規則 所謂道,是 邊界規則 這個詞出現在愛因斯坦的話裡,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查,還有好多很有意思的東西 火木 我認為用什麼比喻道都可以,這些所指都具備道的一方面特性。用語言 符號描繪出來的事像都要安排乙個名,不然不知所指,有了名就會有其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