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老子道德經注 第一章》 「道」本身是否可以被言說?

時間 2021-05-11 12:22:50

1樓:提拉公尺蘇買買提

個人見解,僅抒己見。

「道可道,非常道」

言語常說的道,不是「道」

「名可名,非常名」

言語常用的名,不是「名」

「無名,天地之始」

言語不能描述的「名」,是天地的起始

「有名,萬物之母」

言語常用的名,是萬物的母親(土壤)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心靈空無透徹的,想要去了解「名」和「道」的根源的奧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心靈常有欲求的,想要了解「名」和「道」的發展以為己用「二者同出而異名」

道和「道」,名和「名」,無名和有名,這些對立的二者,都源自同乙個初始,只是稱謂不同

「同謂之玄」

它們的共通之處便是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從玄中提煉出「玄」,「玄」是萬物之父

無名是天地之始,孕育了有名;有名是萬物之母,孕育了萬物;

「玄」是無名與有名的交融,它不屬於無名,而是和無名共生共始。

「玄」從無名處提取萬物之始,和有名交合,以「道」的引領生產萬物。

但萬物之外,存在乙個「名」和「道」之外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玄」也是一切的橋梁

2樓:寧道奇

真正的道是不可說的。語言就是思維的外殼。道是否可以被講出來,轉換一下,就是說道是否可以思而得。

道不可思而得。光靠想,是沒辦法知道的。所以額,也就不可說。

3樓:單非

此一問題,千百年來億萬千人糾結。在我看來,將「言說」換一詞,萬般迷暈便可迎刃而解。這個詞就是「描摹」。

「言說」不免判斷、界定等屬性,對於無形跡超象外之道,自然不合適,一判斷界定便落侷限,道之屬性則是無限。

用「描摹」說便能脫離此般種種,合乎是亦非是、似是而非之道意。語言與道之關係也能明了,便是可說又不是、不是卻指謂。

從「描摹」一詞人也能知當如何著手於道,便是體悟洞察,思辨謀慮即不合,就此形諸語言便成「言說」。故德山宣鑑禪師言:「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所以禪家將語言稱作「指月之手」,老子言「可道非常道」,便一通百通了。

4樓:

比較推薦他的解釋

凡有規可循之道,就不是一般普適之道;凡可明確定義之名,就不是普遍概括之通名。無者,表達的是天地之根本狀態;有者,說明的是萬物之成形狀態。因此,要從無定無實的原則去理解世界本質上之不可測;要從有形實在的原則去看待萬物各自的限度。

這兩者是同乙個道理的兩面表達,同樣都在說明世界萬物之不可思議,

而此種不可思議也是不可思議的,這是理解所有奧妙的入門。

道德經是否就是老子的所有智慧型?

金剛 說道德經是老子智慧型的核心 整合這是沒問題的。每個人的思想形成與表達都要借助於文字 語言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需必要的條件。若說這就是先人智慧型的結晶,就有點混淆主次 喧賓奪主了。老子的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諸子百家與其即便有相似之處也不是老子思想,甚至同一句話,不同人引用,內涵也相差甚遠。老子的...

請問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道德經看內容應該是周朝宗室內用於最高統治階層培訓系統書籍的簡要說明,類似於總綱,至少數百年積累,不是幾個人能獨自完成。道德經全篇最多詞彙是聖人,論述最多事情是治國。全是些聖人遇到這事會怎麼做,會怎麼想等等,說白了就是做皇帝的教科書。傳說老子做過周朝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這就合理了,多半是他偷出來造福萬...

關於老子不言而教和道德經偏差?

夢遊計 是的。再準確點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語言文字的描述太侷限了。不能還原所描述的本來面目。乙個沒有見過蘋果的人,再怎麼描述蘋果,他也不能認知真正的蘋果。所以語言文字只能指出乙個方向,給出一些特徵。讓學者在自己走這條路時能有些參照。道只能是自己悟,沒人能給另乙個人傳道。 御風天行 當你真正讀懂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