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中曾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該如何理解呢?

時間 2021-06-03 05:43:26

1樓:一東

個人理解:

前識:先見之明,前人而識,據此而預設種種禮儀規範。

全句直譯:預設的種種規範禮儀,是道的虛華,是走向愚昧的開始。

啟示:☆前識是好的,是智慧型的體現,但前識有侷限性,可能帶來不良效果,如「禮」。

☆上德方式,大丈夫厚實,隨其天性,率性而為,無為自然,重內在的德善,不拘禮。

2樓:zhang william

這個問題可以結合著名哲學課堂節目《公平與正義》來理解。德、道、仁、義等都不是普世的,因為同乙個東西對不同的人、不同條件、不同境界下其判斷依據和結論會有不同,對每個生活在社會裡的老百姓的短期利益來說A是德,但從社會整體的發展來看A就不一定是德了。

談論事物如果脫離了語境實在是難以調和……

3樓:夏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38章

上德所以不德。。是因為聖人無欲無求,上德之德在於利而不害。就像大樹和樹蔭的關係,大樹茂盛是因為喜歡Sunny,人類趨陰是因為畏懼Sunny。。

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上德弗損益之,莫能爭其利;下德損有餘補不足,以德報怨;上仁施不求報,有弗惠心;上義不負人恩,守義擇義;上禮序長尊而不擇忠信,重貴輕德,人棄如敝履。。所以禮儀這個東西是天下大亂的禍首,迎合道德,量化道德,表演道德是打扮出來的道,注重表面是愚蠢的開始。

4樓:啵啵夫大人

有些回答簡直理解得面目全非,誤人啊,原諒我都生氣了。怒答一把。

上德不德指的是不執著於德、不刻意地德。因為執著、刻意地德屬於「為德」,不自然,與無為相悖,自然不是真的德。

仁、義、禮等句也是一樣的意思,刻意為之屬於「道之華」(若寫作「道之華表」大家應該能理解吧?),與下文「道之華而愚之始」、「處其實,不居其華」呼應。

怎樣看待馬王堆版老子《道德經》與通行版老子《道德經》的比較?

林彬懋 六朝王弼掃象,故東晉范寧詈為 行同桀紂 宋儒從之,鑄錯殊甚。是以,六朝無文,惟陶淵明之 歸去來辭 而已矣,而漢賦於六朝時期則形成 儷採百句之偶,爭價一字之奇。 solon 題主的直覺是正確的,儒家篡改的道德經有八大罪惡。首先,把上下章搞亂,篡改文字,達到和孔儒歪理邪說一致的地步。這個有答主已...

《道德經》老子描述的道為何不用光來比喻

近水 光可以被某種形式在視界內探知 這也就證明了它不是 邊界規則 所謂道,是 邊界規則 這個詞出現在愛因斯坦的話裡,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查,還有好多很有意思的東西 火木 我認為用什麼比喻道都可以,這些所指都具備道的一方面特性。用語言 符號描繪出來的事像都要安排乙個名,不然不知所指,有了名就會有其屬性...

道德經是否就是老子的所有智慧型?

金剛 說道德經是老子智慧型的核心 整合這是沒問題的。每個人的思想形成與表達都要借助於文字 語言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需必要的條件。若說這就是先人智慧型的結晶,就有點混淆主次 喧賓奪主了。老子的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諸子百家與其即便有相似之處也不是老子思想,甚至同一句話,不同人引用,內涵也相差甚遠。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