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為什麼諸葛亮晚年智謀退步那麼多

時間 2021-05-06 12:39:07

1樓:馮馮圓圓

諸葛亮晚年七擒孟獲平定南方,解決了後顧之憂,遂安心北伐,碰到司馬懿,司馬懿也是智謀超群的人,剛好棋逢對手,但是也是諸葛亮更勝一籌,只恨第六次出祁山時,諸葛亮使計,本來馬上會把司馬懿燒死了,結果偏偏那天下大雨,諸葛亮哀嘆到,天公助曹不助吾。

不是諸葛亮晚年智謀退步了,而是碰到了棋逢對手的司馬懿,沒有司馬懿,諸葛亮定能掃北方,破東吳,定天下

2樓:

因為要引出後面的劇情啊

後面的人物和劇情也是要帶給人們啟示的,如果就你乙個諸葛亮,憑著足智多謀一下子把魏國吳國搞定又怎麼樣,那就不叫三國演義了,叫漢室興衰記了

所以作者這樣安排寫是有他的用意的

3樓:南街空巷漸微涼

先說說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劉備與孫權結盟力抗曹操,天下成了三足鼎立的狀態,由此可以見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善於治國。

當時的謀士對於諸葛亮都是讚不絕口的,說他是智乎近妖,諸葛亮的對手對他更是感到頭疼,司馬懿作為諸葛亮的宿敵,兩個人可謂是鬥智鬥勇纏鬥了將近一生,但是縱觀兩人的爭鬥你會發現,諸葛亮扮演的永遠是攻的角色,而司馬懿則是一直守,活活的和諸葛亮耗下去,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還是忌憚諸葛亮的。

但是三國的結局大家都是知道的,諸葛亮身死五丈原,阿斗自縛雙手投降於司馬氏,大家可能覺得那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乙個人,為什麼還會失敗呢?其實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戰鬥一直是勝少敗多的,這是為什麼?下面我們就通過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作為依據,來分析一下。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大權,此時三國前期的諸多名將都已戰死,五虎將也是沒有幾位了,這個時候諸葛亮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發展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蜀國日漸強大,國庫和兵馬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充,蜀國具有問鼎中原的實力了,此時諸葛亮也知道時機到了。於是開始北伐,想要完成劉備此生的心願。

為了這一次的北伐,諸葛亮可是費盡了心思,用曹操的多疑的性格,離間了曹操和司馬懿的關係,致使司馬懿沒有得到重用,轉而換來了乙個容易對付的小將,這個小將當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連下三城,勢如破竹。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記下了軍令狀的馬謖卻街亭失守,讓蜀國處於危險的狀態之下,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得斬殺馬謖換來朝廷的安穩,自此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結束,無功而返。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更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同時利用了很多的現在都無法複製的科技讓司馬懿措手不及,眼看著將要一舉定乾坤了,但是這個時候後方糧草告急,諸葛亮萬般無奈只好收兵回城,放棄了這一次的大好機會。

第三次北伐,司馬懿必其鋒芒只守不迎戰,諸葛亮此時也是身心俱疲,最後身死五丈原,一代謀士自此隕落,司馬懿也是長長的舒了一口氣。

後來,姜維在臨死時說一句話,僅僅8個字,卻道出了諸葛亮屢戰屢敗的原因。姜維臨死前說:「我計不成,乃天命也」!以上

4樓:走吧

空城計都兵臨城下了誒呦我擦這都可以,七擒孟獲一次次放走敵軍首腦任憑他絞盡腦汁手段盡出也逃不出丞相的手掌心。。。我看書看書越到後邊越覺得丞相牛13。

可能樓主對三國演義只有乙個籠統的印象吧。關於過程都來自於電影電視劇集等等。沒像我一樣代入過程裡去,跟著緊張,猜謎,絕望,然後妥妥被丞相秀一臉智商。

只看結果很沒意思的無非就是沒贏麼,無非就是和司馬懿打仗沒奈何得了人家。我當時不一樣,面對司馬懿烏龜殼一樣就不出兵,丞相這樣都有辦法?

5樓:德萊文King

前面是為了突出臥龍的實力,上來是乙個麻瓜也不行!後面就是要尊重歷史,因為歷史就是最終是晉的天下,如果讓諸葛亮這樣無敵下去,估計就沒有晉什麼事情了,

6樓:陽不是c塔加貝塔

因為形勢越來越難。中原一旦恢復生產,人力物力是對蜀漢進行碾壓的。

蜀漢一次試錯機會都沒有,諸葛亮畢竟是人而已,激進和冒險的行為帶來的後果難以承受,可操作空間實在有限。

7樓:盈衝

因為前期小規模戰役羅貫中胡編亂造,魯迅說寫得太過了:明明表現諸葛亮有智慧型,讓人感覺諸葛亮有妖氣。劉備也是這樣,前期雄厚後期也退化,魯迅說也是寫得太過了:劉備大忠而似奸。

後期按歷史事實寫,就顯得智謀退化了。實質上諸葛亮的智謀是保持不變的。

8樓:沉藏

按三國演義來看的話簡直太正常了,退步的不是諸葛,而是季漢。

曾經的季漢籃球隊擁有全能小前鋒雲長·勒布朗,無敵技術中鋒益德·奧尼爾,孟起、子龍倆人更是叱吒三國聯盟雙子星,替補陣容都有頂級三分黃忠、年輕苗子魏文長,這隊伍妥妥豪門陣容,你就算把當年董卓隊拉出來,狀態足的關羽·勒布朗能虐你呂布·張伯倫幾十遍。

再看管理層,臥龍鳳雛法正徐庶孫乾糜竺許靖,球隊經理劉玄德,這陣容怎麼也能搏一搏。

後來呢?雲長·勒布朗被人揹後墊腳,無奈退役。益德·奧尼爾因為與隊友關係不睦遭槍殺。

凱文·孟起因為背景原因不能成為建隊核心。子龍·納什雖為籃壇常青樹,但終究難敵滄桑歲月。史蒂芬·漢昇更是可惜,為向經理人索要大合同慘遭東吳隊馬忠惡犯,悲慘下場。

卡哇伊·文長則有心競公升管理層,慘遭主教練開除。

後期季漢隊雖然引進了年輕助教伯約·科爾,但波波·孔明又能如何?

引用國腳範大將軍的話:「人家以前帶的是什麼隊,現在人家怎麼踢啊!」

9樓:大犇

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後期別說將才帥才了,連像趙雲這種能很好完成他指標的將軍也沒幾個了。在三國演義裡生涯前期,他只要負責怎麼運籌帷幄,地盤少的時候內政後勤的事務也較少。他乙個人本來已經要做蕭何加張良兩個人的事情,晚年還要到隨軍出征去做韓信的事情,他不是真的超人。

10樓: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

因為諸葛亮雖然是完人,但是也要認識到他屬性點最高的是忠誠,然後是智力,或者說內政外交滿點,智力破表。

但說到統帥能力以及用兵能力,他在歷史上只能在前三之外。而後期,因為劉備的不智蜀漢基本盤已經全部崩塌,諸葛亮算是被困在蜀中不甘坐以待斃而謀求北伐開啟局面。

這種時候只有韓信,白起,李世民才能挽回局面,可惜這些人才可遇不可求,而且這三人除了白起好打發點,另兩個都不是甘於屈居人下之人,蜀漢也掏不出王爵之位吸引人才。當然劉邦始作俑者在前,對劉家的異姓王爵也沒幾個讀過歷史的人敢垂涎的。可惜名不正言不順,沒有這個假齊王的權柄,手下各種陽奉陰違,添亂子不出力的事情就多了。

要知道曹操可是早早就給自己加了魏王進了九錫啊。

就蜀漢後期的國力和戰績,對比同期的孫吳,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11樓:門門

單說演義。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是當時蜀漢的真實寫照,五虎上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老的老死的死,外加劉總被火燒連營,彼時的蜀漢已經青黃不接了,若不是姜維橫空出世那才叫乙個能打的都沒有。再高階的智謀到下面也沒法執行那就是紙上談兵。

演藝中後期諸葛亮的智謀並沒有退步很多,甚至說沒有退步,你想如果當年守街亭的是趙雲,包圍上方谷的是張飛,六出祁山的先鋒是關羽,守綿竹的是馬超,那就很可怕了。

12樓:[已重置]

不是退步了,是諸葛亮本身就不是乙個好的軍事家,戰略家。諸葛亮其實是乙個不折不扣的文臣,打仗他不是很在行,但是他治國,穩定後方,外交是一把好手。是乙個優秀的政治家。

比如三顧茅廬,就是談論了政治方陣。江東舌戰群儒,展現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能力。包括他的大部分策略都是外交政治類,三分天下,收取漢中與荊州夾擊中原,七擒孟獲攻心策略,還是穩定後方。

但草船借箭,空城計什麼的都是子虛烏有之事。而孫策是用過類似於草船借箭的謀略,是與劉表作戰是使用。就和魯迅先生說的一樣,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還有很多諸葛亮的事件都不是真的。就不一一多提了。

回答比較倉促,如果有什麼不足和不對的地方還勞煩各位指正。

13樓:DLZ源氏之王

孔明看著山下在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的張郃,說道:子龍,山下的張郃如此神勇。

孔明本以為子龍會道:丞相,我去取他首級。

但是,孔明的身後卻沒有傳來那聲自信而又無畏的聲音。

張郃殺出重圍之後,發現戴陵沒有突圍,翻身殺入漢軍陣中,雲長,翼德,子龍,孟起,漢昇。。。孔明嘆道

14樓:

諸葛亮的智謀並沒有退步,他北伐,是因為他不北伐,魏國就要來打他,與其打沒有準備的仗,不如先發制人。他北伐不成功,是因為劉備在夷陵之戰時,消耗了大量軍力,導致國內虧空,就算諸葛亮的計謀再多,也敵不過勢力強大的魏國。

再者,上至大禹,下至康熙,誰的晚年沒有昏庸?但是諸葛亮也只是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

15樓:Molin

天命乎,人力乎···

舌戰群儒之時,江南眾人無論說劉豫州如何兵敗如何狼狽,說孔明如何自誇如何自大,他都和顏悅色、善言對答。

然而薛綜「漢祚將終」「劉備不識天時」的話一說,他就厲聲呵斥,說他「無父無君」,食漢祿而不思報國,不知忠孝,然後「此輩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說得薛綜一臉羞愧,不能對答。

雖然北方曹操勢大,他仍覺和劉備有一爭天下之力。

白手起家,卻有白手起家的資本。人才濟濟,武有關張趙,智有他諸葛軍師,又收鳳雛龐統,二十多歲年輕力壯,出山正是大展巨集圖,難逢敵手。曹操新敗,未有定計;孫權守業,未立新功。

他乘勢計謀頻出,遊走於各方之間,為劉備謀求霸圖之基業,可以說是乘雲上天,如魚得水。

隆中時,自比「管仲、樂毅」;出山後,事無大小,算無遺策。

別人說曹操「天命所歸」時,他能反駁「天數未定」,認定事在人為。

然而夷陵之敗,確實讓他心力交瘁。臨行前他也不得不感慨「若孝直在」,深感勢單力薄。。。一眾英傑,都已逝去了。

定南蠻之後,他手捧《出師表》,卻已經不再是那個自信滿滿的入雲之龍,而是「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的諸葛丞相。

然對陣王朗,他罵他「妄稱天數」,仍以人力抗天命。曹魏國力深厚,但他依舊六出祁山,盡心竭力。

在朝時夙興夜寐,在軍中茶飯不思。如果以設身處地的方法思考——

行軍百天,則百天不得放鬆警惕;兵敗後撤,則憂思勞苦擔心將士安危。現在的加班是996,他諸葛亮又何止996。。。乙個人在這樣的狀態下能扛多長時間?

面對著對面那個能苟能忍的司馬仲達,他也無計可施,司馬懿確實容錯率更高,底子更厚。然而一旦他心力交瘁放鬆警惕,就給對方可乘之機,損失兵將。他已經不再年輕,甚至不再健康了。

聽聞小將去世,他「昏厥於地,半晌方蘇」,常人的身體哪至於此?

三國中有一幕,他的計謀被司馬懿識破。結果他站在山上一夜,等著將士歸來,不然「心中不安」。

結果等來的都是敗兵。他一邊自責「是我之過」,一邊顫顫巍巍地走回大營。

心血都灑在了蜀漢。為君憂社稷,為民憂生計。為先主思報效,為漢室思太平。

然而,上方谷火熄。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即使在歷史上,諸葛丞相望見曹魏實力雄厚,恐怕也會心有感慨、萌生退意吧。

然而,他北伐匡扶漢室的步伐,沒有停過。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製造的「木牛流馬」在三國時期的社會有沒有真的存在?有的話真是他發明的嗎?

林曉佳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從這段記載可以知道歷史上確實存在木牛流馬,而且第四次北伐時用的是木牛,第五次北伐用的是流馬,這說明很有可能木牛流馬是兩種不同的運輸工具,且...

三國演義中劉備信任諸葛亮嗎?或者說諸葛亮有野心麼?

蓋世英xiong 回答這個問題要依據歷史上的真實進行判斷,不能拿三國演義來說事兒。首先,沒有證據表明劉備和關張的關係不好,相反諸葛亮在四虎上將 注意,不是五虎,沒有趙雲 事件中給關羽寫信安撫的情形來看,關係是蠻好的。劉備信任諸葛亮嗎?從諸葛亮官職上公升之慢,以及諸葛亮說的 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不把劉禪廢了自己當主公

星宇 黎璟嶸 答案也不深奧啊,為什麼不往簡單裡去想呢?出師表寫的很清楚了他要報先帝三顧茅廬之情義,他不求聞達於諸侯,又何必做皇帝?他只是要完成劉備心中的那個理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感念於劉備知遇之恩又怎會廢了先帝之子呢? 黃豆 如果他把劉禪廢了,去當主公的話,會覺得自己對不起先主 劉備。古代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