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時間 2021-05-06 06:54:00

1樓:CHUH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凡是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理,都不是永遠的道理,都是可以不攻自破的。 「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給萬物起名字,但都不是它們的本名——萬物本身。

2樓:皓首道德經

不在於一字一詞,一句一章的解讀,而是整體把握。當然,可以從一字一詞,一句一章之中窺斑見豹,看出其他人對於《道德經》思想的把握。建議閱讀本人之前整理稿。https://

zhuanlan /p/35

3205350

3樓:歸一

用乙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吧,

前十年大家都知道買房,是最好的投資,特別是大城市的房子,買到基本就是賺的。

所以那個時候可以總結出乙個賺錢規律,大城市投資買房必賺。

好,我們知道這個規律之後,那我們想賺錢的話,就可以尊照這個規律去投資就好了。

但是,這裡要告訴你的是:這個賺錢規律並不是永恆不變的。

因為現在你去買房的話,賺錢概率大大降低,不算乙個好的投資了。

這就是以上「道可道,非常道」

這個比喻裡面,第乙個道就是投資房子賺錢規律,第二個道就是可以行走的道路,可以去做的意思,非常道,就是說,這個賺錢規律是會變動的,不是永遠不變的。

繼續來說說下一句,

這個有牆有窗中間虛空的立體建築物,我們要給他命個名,這樣便於分類,所以我們把這個東西叫做「房子」,但是這裡要告訴你,「房子」這個命名並不是永遠不變的稱謂。

比如:這個房子在搭建的之前,並不是叫房子,而是叫「水泥」「材料」「鋼筋」等這些東西,

然後這些東西組合成了這個四方中空物體,才叫房子。

所以:第乙個名指的是:這個事物的乙個屬性,比如重量、大小、外觀、顏色等

第二個名指的是:這個事物的稱謂,就是我們給的乙個標籤

非常名:這個我們給的標籤不是永恆不變的,

因為事物一旦發生改變,這個稱謂就變了。

4樓:桃酥萬歲

「道」是指我們所認為的自然規律,「名」是指我們給予事物的稱呼。

但不論你怎樣描述自然規律,你的描述都不是永遠成立的。不論你怎樣命名萬物,劃分種類,你命名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我們稱呼能對映其他物體影象的物體為鏡子。那,同樣能顯示其他物體的手機是鏡子嗎?手機鎖屏時也能當鏡子用,我們為何不乾脆稱它為鏡子呢?

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命名並描述一件事物是有侷限性的,不會永遠成立。

我認為,這就是道德經開頭那句話的部分含義

5樓:935a

首先,對比西方的形式邏輯,三段論形式邏輯推理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結論。西方人形式邏輯思維的大前提是神是絕對是不變,平常說的公理不證自明。這相當於神看自然的角度,自然之道是恆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古人是從人的視角看世界感知萬物的陰陽變化,不是從絕對出發而是相對於人,也就是現在西方人說的可證偽,所以,人觀察世界的大前提也不是恆定,大前提是變化,人從變化的視角看世界。這裡可能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強調的是不變,我們的傳統強調製化,乙個側重自然乙個著重於人生。

老祖宗告誡人們不能刻舟求劍不能鄭人買履,因為,船會動腳會長,前提假設會變!所以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

易經講天地人三才,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的意識是物心腦三個維度的陰陽變化疊加,人的道德陰陽分層。

6樓:無極心

世面上的理解:可以說的道,就不是恆常之道。少數人的理解:

道可以道、可以說,但確不是人們通常所言所道!怎麼理解都行,談不上誰對誰錯!必須拋開絕對的觀念來看待文字之間的遊戲!

7樓:雲出山

道是人認知昇華時豁然開朗、大放光明的那種體驗,這種昇華是無止境的,所以「道可道」。既然道是層層昇華的,那肯定就不是恆定不變的,所以說「非恆道也」。

名是對認知物件分別需要而進行的定義,隨著認知昇華,這種定義要不斷推倒重構,所以說「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8樓:張小邪i

正確斷句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大致意思是:

可以被說出的「道」,不是永恆的「道」;

可以被說出的「名」,不是永久的「名」;

大概意思是,道這種東西,很奇妙,不能被準確的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凡是被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久的道,即不是真正的道。

所以,你可以在《老子》和《莊子》裡,看到老莊都沒有直白的說大道是什麼,都是靠借喻去給讀者旁敲側擊,讓讀者自己領會道,所以老子才開宗明義的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9樓:簡單

道可以說、但說出來就不準確。可以給他起名字、但是文字不足以形容他。只有悟道以後修道才能窺的一二。

就好像你跟盲人形容色彩多麼的斑斕,對於他來說永遠理解不了。只有讓他親自看見不說自明。

10樓:kema

首先要理解道相關的資訊,道-言語表達,道-規律,道-倒,道-導,可以言說的道不是常道,常道就像腸道一樣,不可逆(倒)行的,逆行為噦,是為非常,腸道常空,是為導。其次須理解名的含義,名-占有,名-名稱,名-命名,名-鳴,名-明白,可以命名的名稱不是常名,常名就像腸鳴,是腸內不占有食物時發出的響聲,引申為空空如也,非常名,則占有了空間,不是空間的常態,萬物運動,常態下不可能留在乙個固定的空間點。

11樓:excel

道德經·第一章

春秋時期 ·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名詞解釋】

道:自然規律;名:因規律而產生的概念;

欲:思考;

徼:界限;

玄:歧義;

妙:變化;

經:注集;

白話譯:《自然觀察注集》總綱

春秋:老聃

規律之所以規律,應該站在規律之外觀察;概念之所以概念,是應該賦予全新概念。

天地初開沒有概念,有了概念才能追問(孕育)出萬物的來處。

因此常常想不通,觀察的久了,又有新想法,推導出新邊際。

這不同的兩個結果均出自原來概念,而發現更多不同,可謂意料之外不斷產生。

12樓:秋水(聽雨)

我的猜想:凡是有物件,概念,名詞的理論皆不完備,不論是點,場,弦,膜,弦場,弦網,因果,資訊,幾何,代數,宇宙學波函式等,每個字都會因假設而變異。是謂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13樓:little prince

可以說明白的道,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

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語言的力量,是無法承載道的內容的。

以前以為是瞎說,是在裝B。

現在越來越覺得,就是如此。

很多東西,別人給我們再多也沒用,

如果我們覺悟不到,始終不是我們的;

只有我們覺到悟到,這才是我們的。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活在自己的偏見中。」

先不要否定這句話,

仔細想一想,

難道不是嗎?

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道,只可頓悟,不可強求;

道,只可入事修得,不可坐而論得;

道,只有經歷過,實踐出來才明白;

道,我也不懂哈。

14樓:

乙個千年的誤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本該寫作「道可道,非虛道;名可名,非虛名。」之所以稱之為虛道,是因為它就在你眼前晃動,但你卻始終看不見摸不著。

之所以要給個虛名,是因為所有的實名都被實實在在地占用了。

「常」在馬王堆帛書中寫作「恆」,而「恆」在郭店楚簡中又寫作「亙」,可見老子原文應該是:

道可道,非亙道;名可名,非亙名。由於後人沒明白老子的「亙」是什麼意思,張冠李戴,就這樣不明不白把《道德經》帶進了玄學的坑里。

什麼又是「亙」呢?郭店楚簡恰好保留了老子的原註:「至虛,亙也;守中,篤也。」意思是,一旦進入「虛」的世界,那便是「亙」的天地。

亙,就是虛,是實的反面,也就是我們真實世界的反面。這個極為重要的定義,在傳世的《道德經》版本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亙」作「恆」解,完全沒了「實」的對立面這層深意,將後人引上了歧途。

「亙」的造字也形象地表達了它是真實世界的對立面這層特殊含義。楚國小篆「亙」的寫法為:

上下兩橫代表天地,天地之間本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現在被乙個「外」字所替代,意思是把世界翻了個個,成了真實世界的反面,由實穿越到了虛的世界。

虛的世界是老子的重要發現,虛與實的關係是老子的重要論述。把握不住這個核心,第一章的解讀將面目全非。為方便理解,我們將「亙」以「虛」代之,以免概念上引起歧義。

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一切都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但虛的世界恰恰相反,一切看不著,摸不到,說不清。實與虛的對立,很自然就能解釋道與虛道、名與虛名之間的差異。

我們的世界有道路可行,有方法可講,這便是「道可道」。我們的世界有物有象,有概念有名稱,這便是「名可名」。但虛的世界無物無象,從而無概念無名稱,自然也無語言無方法。

所以,無論你如何巧舌如簧,也無法描述虛道,無法解釋虛名,這便是「道可道,非虛道;名可名,非虛名。」

不幸的是,老子這一天才的發現居然沒多久就失傳了,以至於後人竟不知「亙」為何物,乾脆找了個「常」字把它給換了。人們把「常」讀作「恆常」,完全沒了「虛」的內函,各種解讀也就難免離題萬里了。

「亙」作「恆」、「常」解,純粹就是場歷史的誤會。

給虛的世界畫像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亙無,欲以觀其眇。亘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既然有個虛的世界,老子就要給它畫像。「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於是,道的名字就這麼來了,這裡老子同樣指出,道就是我們世界的反面。所以,道就是亙,亙就是虛,都代表真實世界的反面。

毫無疑問,沒人能穿越到宇宙的反面,那又如何知道這個虛的世界到底長啥樣?老子畢竟是老子,聖人不出戶牖,能知天下。老子一拍腦門:犯不著這麼折騰,把「有」、「無」找來一問便知。

問你呢,「無」,你如何證明你的存在?——答曰:「無,名天地之始。

」在沒有天地之前,那便是我老「無」。將我與「有」一比便知我是誰,沒聽說「無,欲以觀其眇」嗎?「無」是與「有」比出來的。

至於眇,用它代表比較再形象不過了。眇本意少目,雙目一好一壞,可謂有比較才有鑑別。

再問你呢,「有」,你又如何證明你的存在?——答曰:「有,名萬物之母。

」自從有了萬物,那便有了我老「有」。最初的萬物就是區別我與「無」的界限,沒聽說「有,欲以觀其徼」嗎?所謂徼,就是劃分對立雙方的界限。

「有」是從「無」中分出來的。

於是,現實世界的「有」與「無」就這樣區分開了。現在來個公升級版如何,來說說虛的世界?「虛有」和「虛無」又該怎樣區別的呢?

我們不妨嘗試同樣的方法。首先用對比法:「亙無(虛無),欲以觀其眇。」但此時,無論是「虛有」還是「虛無」都看不見摸不著,你又去哪兒找「虛有」?又如何與「虛無」對照?

其次,再用切割法:「亘有(虛有),欲以觀其徼。」但同樣,「虛有」無形無狀,你根本找不到「虛有」的邊界,又如何將「虛有」和「虛無」切割?

原來,在虛的世界裡,「虛有」和「虛無」根本無法區分!既然分不開,那就只能是一回事。這便是「此兩者同出異名。」

既然「虛有」和「虛無」是一回事,幹嘛還要兩個名字?乙個名字豈不更好?不如就叫它「玄」吧。

為什麼叫「玄」?因為,「玄」代表兩股繩子打了三個節,兩股合成了一股,意思就是二合一。——這不正是「同謂玄」嗎?

原來如此!玄的寓意就是正反合一,相對變成了絕對。

再推而廣之,虛的世界裡一切都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不僅虛有虛無是玄,現實世界的大小到了虛的世界,變成了虛大虛小,也是玄。現實世界的好壞到了虛的世界,變成了虛好虛壞,也還是玄。

一切一切,由實變虛都成了玄,這便是「玄之又玄」。

虛實互動——玄生眾眇

老子不僅發現了虛的世界,而且建立了虛、實兩個世界的互動關係。虛的世界是「道」,實的世界是「物」,於是有了「道生萬物」。

進一步,物有大小、有先後、有高下、有長短、有難易,這些差異構成了一對對「眇」。道生萬物的同時,也創造出無數對「眇」,且眾眇皆出自玄,這便是「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玄,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絕對;眇,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相對;玄生眾眇,就一切相對來自絕對,也是《道德經》第一章的核心思想。

「道生萬物」與「玄生眾眇」一起構成了老子哲學本體論的完整表達,分別闡明了物質和概念的起源。

從虛到實,是宇宙發展的旅程。從實到虛,是老子追根朔源的歷程,也是人們悟道的過程。事物的反面往往能更好地揭示事物自身的特徵。

一切相對來自絕對,正反本是同根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老子辯證法的精髓。

怎樣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張易傑 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道,為太極,其數為0 一為天,為陽,故曰天一。二為地,為陰,故曰地二。三為人或天地,為陰陽,故曰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易經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何法?老子曰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

如何理解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無奇之道 屎與蛆之道可道。屎內的蛆蟲,可以明白屎是什麼嗎?屎,對屎裡面的蛆來說,是一樣的,是無相對性的。無相對性,則不可得,不可思,不可言,不可導,不可遵循,不可名。屎內的蛆蟲,無法描述屎,只能描述屎的成分。蛆蟲變成蒼蠅鑽出了屎,才能描述什麼是屎 道,對域內的一切事物來說,都是一樣的,是無相對性的。...

既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為何老子要留下五千言?

道可道,非常道,沒有錯。他老人家悟了個什麼玩意,本著讓你也想辦法悟一悟的偉大精神 被迫 他準備想乙個辦法給你講講。他想了一下,準備開口,卻又不知道怎麼開口,畢竟他也不知道這玩意叫什麼好,所以沒有辦法,取了個名兒,叫道。然而道這玩意玄而又玄,開了口就變味兒了,越開口越變味兒,所以只能少說點 但說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