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道與德,翻譯為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漢語,如何譯?

時間 2021-05-31 15:28:23

1樓:破爛豬

道,客觀存在。

德,主觀感性。

水,是生命之源。

這是客觀存在的道,無論從生命的誕生,到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存在主觀感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是主觀附加的德,視角從客觀切換到了生物本身對於水的感激和崇拜,附帶情感色彩。

道和德,本意是教導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規律,在規律中總結出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這種先客觀分析,再主觀總結的方式,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簡而言之,以求真入道,以教化明德。

2樓:趙冬

中中國人是認識世界是從名,從言說,從感覺等開始的。這些被籠統的稱為德。他和西方現代哲學的感知,認識,感覺等是想通的。

因此,康德的的思想比較接近道德思想。然而,德中國的的德。不止包含這些,比方名,就是康德沒有研究的東西。

乙個存在,道是他的裡,德是他的表。

當然,如果這個存在被分解(為道日損)成兩個存在,我們得到的不會是道。因為得到的是德。這樣做下去,(損之又損)道就被分成無了。而我們會不斷得得到更多的德。

3樓:天條

一切的理論,離開群眾的需要都是空談,離開實際的檢驗都是形式主義。

德,應該是創造出「道」這個概念的群體,設定的對最根本的社會人際交往的規範要求,是規定了很多,因為這是最根本的要求。根本之上,還有仁,義,禮,法的層次標準區分。

道,是對德有要求。但是,對於德達不到的,所評價不了的層次,還有仁義禮法的規範標準層次。

所以德,在根本層面上是涵蓋萬千,但是它並不能涵蓋住所有的層面。在實踐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的變化,應用到不同的標準。

所以,道不是包括德,而是對德有需要,和德是並列的。其最高標準主體標準等於德,但其內涵層次不只限於德這個衡量標準,必須還有其他的標準作為補充。

所以,論到現在,有點清楚了。道因為實踐中的需要(因)而被感受到,一開始感受到的是朦朧的「知」,「知」被踐「行」後的「得」(影響或者後果)的最高評價標準是「德」。這個評價標準是以德為主體,為最高層次評價標準,其他的評價指標為補充的。

做人做事需要(因),而去有感到「知」,然後「行」之踐之,然後有「得」(影響或者後果),由各人不同的「得」,每個人體認到各自的「識」(經驗,體會)。有的是共識。

評價這個「得」的高低的標準,最高的標準是德,然後是仁義禮法。依據這個「得」所得評價的高低,可以看出各人對「知」踐行後的體認到的「識」是不一樣的。

怪不得,「道」與「德」無間,執行規則和評價標準當然一致。所謂「道德經」,其實是基本規則和評價標準的關係。

4樓:貞貞

: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客觀規律。它不是可見的實體物質,是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顯現出來的週期性可預見的變化,即常,如四季更迭的次序,就是規律。

格物致知就是讓我們總結發現其變化現象中的常。

:培養,按客觀規律培養新生事物。厚德載物,就是多方面培養新生事物。

道德:就是告訴我們,事實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5樓:

道:可知、不可知之規律總和。

德:約定俗稱之規律,實踐或不經實踐或作假之規律。

根據」上德不德而言...「這句話而言,

道反映的是恆定的,不變的規則,稱為上德,這個規則是完美監控的。

德反映的是非恆的,可變的規則,稱為下德,這個規則是有隨機性的。

簡單舉個例子,」道「是老子強曰之的,因為」無名,萬物之始。「人類為了溝通方便,才開始命名。

因此,我們繼續強曰之一東西: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這便是」道「。

但,換成非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就有可能超過100攝氏度,或者低於100攝氏度就沸騰了。不建立標準大氣壓假設,單純說水的沸點如何如何,那便是德。

道是自有、固有的因果關係——因果必然對應,德是觀察者得出因果關係——因果不一定對應。

6樓:山高

沒有深入研究過。不過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個觀點:道指的是某種正確的規律,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某種客觀規律。與天道裡的道應該是同乙個意思。

天:自然。

道:某種規律。

天道:自然規律或者說是客觀規律。

7樓:道德經劉俊傑668

什麼是「道」?

「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腦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達的意思,多指客觀規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見在頭腦中如實的反映,也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比如真理、規律、竅門、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

什麼是「德」?

「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標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實際行動並且有所收穫的意思,這就是「德」;也就指是人的某項能力方面能夠獲得、達到某種目的的意思;多指道德品行方面、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施與他人恩惠、好處,奉獻自己而收穫的美譽。

道德經」這三個字我個人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將其理解為知道並做到的策略和法門,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程度的得到,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調侃《道德經》其實應該叫《得到經》的原因所在。

8樓:

翻譯為西方人能夠理解的詞語,道就是Objective,德就是Subjective(反對Virtue的儒家譯法)

《韓非子·解老》開篇說:德者,內也;得者,外也。

韓非子的這個解釋講出了乙個細節,是其他人沒有關注到的。《管子》直接說:德者,得也。後來的王弼《老子注》也是這樣說:德者,得也。

根據韓非子的理解,「德」是深層的得到,而「得」是表面的得到。更精確地可以這麼說:「德」是在精神層面上得到,而「得」是在物質層面上得到。

「德」字的右手邊實際上是「惪」(dé)字,「直心」為「惪」。在202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老子》中,「德」字就是以「惪」的寫法出現的。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五千言另外有一句話叫做「報怨以惪」,《論語》裡面孔子則說「何以報惪?

以直報怨」,這其中可能是乙個古老的文字遊戲。「怨」字和「惪」字多少具有反義的意味,「惪」字具備著褒義的色彩。《賈誼新書》說:

「施行得理,謂之德。反德為怨。」

《莊子·天地》說:「物得以生,謂之德。」物質能夠變成生命,依賴「主觀」。

至於「道」,《老子》自己說了:「吾不知其名,強名之為『道』」。先秦文字中找不到老子想要表達的「道」的詞語。

此處採用了「道」字,是借用,只有隱喻作用,「道」字本意為路。魯迅說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有了路。在這裡也一樣的,世界上本來沒有道,經歷的人多了於是有了道。

我們看到太陽東昇西落,於是以為太陽圍繞著地球轉;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西學東漸,全世界都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道」變了。

牛頓發現了經典力學體系,於是西方人以為世界是直來直去的;直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全世界才慢慢發現空間是彎曲的。「道」變了。

「道」就是「客觀」。古漢字裡面沒有等義於「客觀」的字眼。維根斯坦說,我語言的侷限就是我世界的侷限。

老子若用「道」字來表達「客觀」,會因為語言限制住了,結果是怎麼訓詁也訓詁不出來的。

「道」不是規律,規律仍然是總結出來的,把『規律』反過來翻譯一下可以找到「理」字。《韓非子·解老》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道」不是東西。它頂多是乙個「形而上」的東西。不是具體的實際存在,不會是什麼類似於希格斯粒子的實際存在。

「道」不是「無」。如果道是「無」,原文何必費勁繞這麼大彎子?「無可無,非恆無也」多麼富有哲理。

老子誨三觀

9樓:李恆

《道德經》裡的「道」指的是我們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運轉規律本身,「德」就是個人行為一定程度或者完全符合這個世界的獨一無二的運轉規律時所表現出來的良善好人的外在形象。

翻譯起來簡單,但是真正理解並做得到不容易,畢竟「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經》不是《論語》這種型別的書,不是勸善的冠冕堂皇之言,而是冷靜理性的分析與解釋。沒有情懷,沒有作者的熱血理想,就是對世界現實的隱晦而又客觀的直接描述。

為啥《道德經》要隱晦的寫?因為要是寫的不隱晦,老子不就成了眾人口中的「無德之人」了嘛?跟自己過不去那就不上「道」了。

比如韓非子的思想也和老子乙個型別的,他寫了本不太隱晦的《韓非子》,就被古代的衛道士們罵得跟個啥似的,還惹來殺身之禍。

但不是說老子是個「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大壞蛋,而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間本沒有好和壞,都是人起名字定義的。這個世界的規律與現象就是這樣的,老子只是描述它們,也並沒有憤世嫉俗的美化自己。

10樓:黃忠

跟著感覺走,順其自然,見山是山,隨樂隨喜,就是道。

道之前,我無為,無為方成大老闆。

有所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德,德之前,求有為,有為能成小老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樣的境地,說明道和德都慢慢的遠了。

人的文化從此繁複,諸如民主法制、普世價值,仁義禮智信……,隨便一點什麼內容,人窮盡一生都難以鼓搗清楚。

而在道德漸運的日子裡,我爭取,我奮鬥,能成為乙個好員工,——即成為大眾公認的優秀者。

道德,不僅是一種得以支配自我的自由,更是一種自我無需支配的空靈和自然。

道德不是規則,道德是一種品質。

人各有道,道也存在品和格之分。

道行深不深,品夠不夠,格逼不逼,這些都不要緊。

要緊的是,只要是你選的道,別人就能認它是道。

要緊的是,每個人自個選的道都能自個守。

11樓:東大街常無觀

道可理解為普遍性,一般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比如,自然規律,科學,法律等等。道對天地萬物,沒有差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德是特殊性,個性。比如,羊和狼,人和猴,德各不相同。萬物的德各有特色,千差萬別。

道德經說,萬物尊道貴德。意思是萬物要遵循普遍的自然規律,也要尊重保持自己的特性。兩者有矛盾,也和諧於一體。道和德講的都是自然規律,天道。

用現代語言解說老子的尊道貴德,道德的意思,就是簡單一句話,法律之下,個人自由。或者,個人自由,限於法律。

後來,道德成為對人的品德規範。這就偏離了老子道和德自然的本意,道偏向了儒家的仁義禮,德就是仁義禮的內在修養和外在實行。天道沒了,個人自由也沒了。

《道德經》翻譯最好的書是什麼?

檸檬 推薦幾本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經的書。陳鼓應的老子今註今譯,莊子今註今譯。林語堂,老子的智慧型,奇島,生活的藝術。白岩松,白說。禪與電單車維修。 墨子連山 道德經,是詩。需要體會的是意境。李白的詩誰翻譯的最好?如果有人可以翻譯的好,還能叫詩嗎?我注老子,老子注我。我寫了幾萬字,可能最終十幾萬字,甚至...

道德經帛書與傳世的道德經有很大不同,為何我們仍在看傳世的道德經?

晦明 很大不同?九成以上都相同好吧。大同而小異。不同的地方,也不甚影響理解老子的主旨。老子的主旨,王弼 我也同意他的見解 已經說了 崇本息末。五千字都是對這個主旨的展開,反覆申說。 於鬻菊 因為區別真的不大。安利一本中華書局的 帛書老子校注 不是搞文學研究的,真的不用 摳字眼 不會因為幾處細枝末節的...

《道德經》中的哲學核心是否可以與現代科學銜接?

長風 瞅這意思,科學 這倆字,已經涵蓋了所有的 並非已知的 知識領域了?已經是任何 非科學 表述必須 服從 的philosopher了?人家老子不知道你 科學 是個啥東西,人家說自己的所感所覺所知所識,你覺得有道理,就聽一聽,覺得沒道理,就找出人家的錯誤,糾正之。人家幹嘛要跟你那 科學 對接 你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