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孟子的人性本善正確還是荀子的人性本惡正確?

時間 2021-05-31 03:45:16

1樓:[已重置]

孟子與荀子的人性論的分歧是一種有限的分歧,他們都不反對人的自覺和教化的作用。

孟子的「人性」指的是先驗的道德萌芽,而荀子的「人性」指的是先天的非道德的自然本質。

到宋代,張載就提出了人既有「天地之性」又有「氣質之性」,算是對荀子的進一步總結。

人文的東西很難分對錯,因為你連對錯的尺子都不好找。

2樓:「已登出」

善惡是社會共識,每個時代都不一樣,不是人的自然屬性,人天生只有趨利避害一種本能

勸你們多學學科學知識,別擱這種玄而又玄的問題上裝逼了

3樓:晦明

首先明白孟子和荀子的意思,然後再判斷哪個正確孟子的意思:人的天性中,就有(微弱的)善的因子(也有惡的因子,並非純善。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要做的是——保養善的,使其佔比越來越大(養其大者為大人,養其小者為小人)。不需要借助外力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反求諸己——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荀子的意思:人的天性純惡,沒有行善的能力,必須借助外力,進行強行矯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矯揉造作,這個詞就是荀子說的

簡單說:孟子強調自律,荀子強調他律

就像對治手機成癮(對自己),你贊成哪個?

4樓:點提光

都有正確的方面,也都不完全正確。

人的本性和人的表現是兩個維度範圍內的事情,就像種子和花朵之間的關係,沒有種子沒有成長,是開不了花的,但用花形顏色去描述種子的內部構造也是不合適的。方圓不適合描述長度,輕重不適合描述大小。善惡不適合描述人性。

無其性,則不生,失其養,則不長。

人性是混沌的,變化的,有動物性的,也有社會性的,也有個人特性的,總而言之,就本質而言,人的本性是無關善惡而關注生存的,但在社會生活,自然演化過程中,與人為善者相比與人為惡者是更有助於生存和繁衍的,所以善性相比惡性更多的存乎人性之中。

5樓:

當然是孟子見的深刻,荀子根本沒見到性。荀子講的,也是基於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加以思辨而得到,也是言之有物,所以看著似乎也都沒問題,但問題是他講的那些就不是本性,都是後天思想,跟孟子講的都不是乙個層面的東西。

性本惡最大的問題,是把惡提公升到人性的高度,因此惡成了正當的,先天的,自然的,而善反而成了虛偽的後天的。給人的自私自利以理論支援。

支援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HQ 芹芹 人性本惡。不是任何乙個小孩子一出生就知道什麼感恩,善良的。孩子一出生餓了就知道要吃奶,這是為什麼呢?不是為了心中的慾望嘛?要得到它嘛?人本來就是一種進化了的動物,只有經歷過了不斷的學習,才可以把身上的獸性脫掉。還有為什麼要宣傳善良?是因為這個世界的惡魔太多了,才顯得善良是這麼的可貴啊!惡...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人的本性是自私,而不是善惡。至於你看到的人性的善或惡,都是為自私服務的。如果惡能更好地滿足這個人的自私,他就會選擇惡,如果善能更好地滿足這個人的自私,他就會選擇善。 共由塞北 人之初沒有善惡,只有本能。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所以人之初時,做什麼都是出於本能,讓自己得以生存,或者生存的更好,這個我覺得無...

你是相信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信念 我認識分為三個階段,年幼的時候認為人性本善,過渡時期認為人性本無善惡,只是後天根據環境習得的善惡本性,現在我認為人性本惡,是在DNA裡記錄的,因為人是生物是動物,而能從生存鬥爭中勝出,沒有惡,怎麼贏?只因為人類構建的社會能給人以人性,以善意,所以人有善意的表達。但本質上是惡的,只是不同人都在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