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對人性問題沒有深入論述,到了孟子和荀子才開始討論人性?孟子和荀子又為什麼區別人性善性惡?

時間 2021-05-14 19:04:26

1樓:徐曉軼

儒道墨法的根本目標都是治亂世、興太平,其著眼點都是如何控制人的慾望。

道家是滅欲;

法家是利用人的慾望:趨利避害;

墨家是化個人慾望為兼愛;

儒家是承認其合理性但要設法加以約束。

這也是儒家為何能在其後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原因,因為其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所以在我來看,整部論語,夫子通篇都在談人性(只不過這個人性不是簡單的善惡兩分):汝安否?!安。

安則汝為之!反覆讀來,這裡面所包含的對人性的認識與智慧型何其廣大?!夫子包括整個儒學的建立,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認識之上的,只不過微言大義,留些空間讓我等後輩小子依時變而用罷了。

談到善惡,仁者愛人,沒有善如何愛?!所以,儒學對人性善惡的定義肯定是本善的,但人性的善又太脆弱,所以夫子要富之、教之。富是環境上加以鞏固,教是從內心加以啟發加以強化。

夫子擇善固執,不知老之將至,知其不可而為之,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是以看孟荀二子:

亞聖過了,善只是一點光華,但這點光需要精心呵護,否則何來離離亂世易子而咬其骨?!浩然長氣不是每個人都有、都能養成的,以聖人之修為要求世人則以夫子之剛健也只能走向後世之虛偽。

荀子錯了,儒學是有實用的傾向,但其實用是要本著心中的那個信念:仁。沒有仁作為信念,作為用的價值判斷,沒有儒學對人性那點雖然脆弱但光華燦爛的善的相信與堅持,赤裸裸的以利害相要挾,還叫儒學嗎?!

2樓: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子罕言性與天道,非不知也。 何以不言之矣?

答: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為學當切問近思,夫子安能興人好高騖遠之心?下學自然上達去,何必苦苦言性與天道,此亦為聖賢之分孟子言性,

1.「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2.「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

3.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何嘗言性之本體為善?

以四心為善,亦或順四心而為為善?

順四心為善,則不可戕害人性。告子之言非,知之矣。

水本下,亦或水順其自然而下?

水可向上,其本性使然,亦或是勢使然?推之於人,人本性為善,亦或是順性為善?本性為惡,亦或是因勢為惡?

荀子「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

[《荀子》所讀甚少,不敢言]

外篇陽明先師

1.「 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

2.「 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髮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譬如眼有喜時的眼,有怒時的眼,直視就是看的眼,微視就是覷的眼。

總而言之,只是這個眼,若見得怒時眼,就說未嘗有喜的眼,見得看時眼,就說未嘗有覷的眼,皆是執定,就知是錯。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亦是說個大概如此。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弊上說來,也未可盡說他不是,只是見得未精耳。

眾人則失了心之本體。」問:「孟子從源頭上說性,要人用功在源頭上明徹;荀子從流弊說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費力了。

」先生曰:「然。」 」

先師點出性無善無惡,又道孟子,荀子之意。其「無善無惡」在於性之本體。有善惡因氣而生。順性則善,逆則惡。告子之「無善無惡」則為戕害性(看孟子部分)。二者截然不同。

(默默地感嘆下當初陸子去世時,朱子感嘆當世告子去世了……)

3樓:tony喲

感嘆我先人,行於思,假於物。著書立說,立場鮮明。雖千年,浩然正氣不曾減。

————

此文為反駁劉君與王威。也反駁態度模糊的諸位。

第一,同情心,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寫到,大概是如下。乙個人為什麼會有同情心?當乙個人受到乙個事物的傷害,會留下記憶。

所以當他人受到類似傷害的時候,能夠喚醒他的痛苦回憶,普通在自身再次上演了這個傷害。當這個人與自身越是親密,越是相似。這種聯想產生的效果就越是明顯。

人們可以通過外在力量抑制這種感情,但其本質上將產生更大的痛苦。

如上,結論一,同情心這種表現是來自人類肉體的特性的衍生,如同白細胞無法消滅和自身組織過於類似的物質。

第二,制度。在民主制度的多數原則,其理論基礎來自於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是理智的。盧梭寫到:當社會法墮落的時候,自然法就重新獲得支配的地位。這裡的自然法正是人類的道德法則。

有人說法律正是人們惡的體現。但也有人是這麼回答:任何乙個國家的憲法,不管它的性質怎樣,都必須要求立法者要依靠公民的良知和德行。

第三,存在。我們承認文明在進步,道德也並非一成不變。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指引這個過程呢?

如果有乙個虛偽的人,在其一生中為了掩蓋其虛偽,但行好事。那這個人還是虛偽的嗎?

如果一群人本性是惡毒的,但是其一生中必然會彼此監督,不斷改革和進步,那其本性還是否是惡毒的?

————

人性如水,有時傷害難免,但確是人類進步的根源。就如同高山俯衝下來的洪水,浩浩蕩蕩,勢不可擋。以上。

4樓:沈四寶

時代變了,學說訴求變了,於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成了問題,弱基礎假定成了強基礎假定。變化還有不同分支,於是有不同答案,其實這裡因果該倒倒。

為什麼面試的時候要問原理性問題?

阿瓦隆 因為寫增刪改查,呼叫api,用別人的框架,只要不是弱智,培訓幾個月就能搞,但是這樣沒法區分程式設計師的水平高低,所以不管你工作中能不能用到演算法和底層原理,他都會搞點演算法和底層原理考考你,看你基礎扎不紮實,頭腦夠不夠靈活。 其他幾位的回答都很不錯 對原理了解程度決定了你能解決問題的程度。懂...

孔子為什麼沒有被重用

不寧 先看段話,論語 憲問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 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首先,我們不直接認定守門人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因為鄉野里巷不乏高人。但是,無論門人是否有大智慧型,都不改變乙個事實 孔子及其學說的不得見用,在當時是乙個顯見的印象和認識。其次,想象子路與晨門的對話情景,注...

為什麼斷點回歸可以解決內生性問題?

連玉君 在缺少隨機試驗的前提下,我們往往訴諸於嚴格的準自然實驗干預。其中,RD 方法就是一種最為可信的因果推斷分析方法。在 RD 方法中,所有單位都擁有乙個 得分 並且得分值高於某個斷點的個體接受處理。這一設計的最大特點在於接受處理的概率在門檻值處急劇變化,實現區域性隨機化。參見連享會推文 專題 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