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真無限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5-11 12:10:31

1樓:哲學為何p開頭

1、有人用斯賓諾莎本體論代替回答:【斯賓諾莎的無限,按照定義分為自類無限(infinite in its own kind)和絕對無限(absolutely infinite),】

2、可惜都是小寫,如果是原著,就不是在說本體;

3、凡本體OntO無限,一定是大寫,Infinite in its own kind 與 Absolutely infinite),

4、這不能表示黑格爾的意思,我需要音譯本這兩組語詞,如有則很容易說清。

2樓:葉落風逝

辯證法的根本就是一元論的宇宙觀,宇宙是乙個到處都不同的東西,但是又是乙個虛無的太極。

三個定律就是乙個定律,因為說的就是乙個事情,宇宙只有辯證運動一種運動。

知道乙個東西是什麼的同時(下乙個關節)就不是什麼,這兩個認識到是乙個東西的同時(下乙個關節)就是兩個東西。

所以,其實不同對辯證法的理解都是一碼事。

對於辯證法,讀黑格爾馬克思是重要的,我讀了一些中國的易經方面的書籍,我甚至覺得他們跟中國對辯證法的認識相比並不先進。

中國從秦漢開始,對於辯證法的認識達到了乙個巔峰的。

只不過辯證法缺少對事物的分析,他不能闡述乙個東西是什麼只能闡述乙個東西怎麼變什麼時候變,所以被形式邏輯淘汰了而轉為乙個偏門的神秘主義學科。

3樓:「已登出」

真無限無限。康德判斷表中判斷的質分別包括:肯定的(Affirmative) ;否定的(Negative); 無限的(Infinite)。

其作為線索而追溯到的範疇是:實在性(Reality);否定性(Negation);Limitation)限定性。根據康德的看法,其中無限判斷是肯定判斷與否定判斷的綜合,而限定性範疇是實在性與否定性的綜合。

在此,康德對無限判斷中無限性的理解似乎斯賓諾莎式的自類無限。

按照《倫理學》第一部分界說(六)說明,神是絕對無限,而屬性是自類無限。對於二者的區分,斯賓諾莎認為「我說絕對無限是與自類無限相反。如果某物僅在它自己的類上是無限的,那麼能有它所不具有的屬性;但如果某物是絕對無限的,那麼它的本質或本性包含事物所能實存於其中一切肯定方式——這意味著它具有所有可能的屬性。

康德以「The soul is not mortal」為例子,指出這裡是乙個否定句,但是從對謂詞的內容進行考慮的先驗邏輯看,這一判斷實際上做出了肯定,因為靈魂通過這一否定判斷而被置於不朽者的無限制外延中,這裡有朽與不朽作為謂詞都是斯賓諾莎意義上的自類無限,因為靈魂是不朽的意味著它不具有有朽的屬性,靈魂在不朽中以肯定的方式實存著或「是」著,而有朽中以否定的方式「不是」著,進而由此不朽的無限出於有朽的無限之限制中,我們也就此得出無限判斷的特點:1.無限判斷的主詞,在其自己的類/謂詞中是無限的,並就此而言,它與謂詞具有肯定判斷的關係;2.

在其自己的類之外,還能有其他不屬於它的類/謂詞,並就此而言,它與謂詞具有否定判斷的關係。康德之所以將無限判斷從肯定判斷中區分出來,正是以謂詞的邏輯外延/內容為基礎;如果不考慮謂詞的內容,即不考慮謂詞P的語義域,那麼靈魂是不朽的,就可以形式化為S是P,而這裡P不需要追究其語義域或邏輯外延。在此,康德似乎並沒有區分斯賓諾莎意義上的自類無限和絕對無限,因為無限判斷所對應地就是限制性範疇,因而只能是自類無限。

而如果就可能性存在者的整個域(即世界)來說,S作為可能性存在者的整個域來說,必然在一切謂詞上都是以肯定方式存在著,如果推想,便似乎落入了康德所說的普通邏輯的做法,將無限判斷併入了肯定判斷之中。而如果可能存在者的整個域是乙個個自類無限的疊加,那麼會遭遇無限大的疊加如何實現無限的問題。

真無限出現在黑格爾邏輯學的有論(doctrine of Being)部分的第一階段「質」中。黑格爾的邏輯學本身是對康德將形上學改造為邏輯學這一哥白尼革命的完成。邏輯學各部分與康德先驗演繹的範疇表的關係是緊密的。

我們可以把黑格爾的邏輯學區分為兩大部分,即其所劃分的客觀邏輯與主觀邏輯,而對於我們來說,黑格爾在客觀邏輯(有論—本質論)所處理的是邏輯詞項/範疇,主觀邏輯部分才是邏輯體系本身的演繹——這一演繹由概念-判斷-推理到作為自然與精神的世界的邏輯構造的演繹。有論的質與量對應康德範疇表的質與量,本質論則對應著康德範疇表的關係與模態。黑格爾在有論部分的「質」中對「真無限」的演繹論證對應著康德的質的範疇。

如上所述,康德的質的範疇包括「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在外在形式上就與黑格爾的有-無-此在/實有有著近似性。黑格爾的有,是無規定的直接性,我們可以發現其發揮著費希特的知識學的第一原理的功能,費希特的第一原理,我設定故我是,或我是故我設定,強調的正是自我的直接性或者說自我的絕對被給予性。如果是以大邏輯入手的話,那麼會發現邏輯學的這一開端具有「直觀」的色彩——雖然「存在」(Sein)作為純粹概念是擺脫感性的糾纏的。

要從有到無,不可避免地需要牽扯到黑格爾最根本的概念「否定」,有與無的「變」是一種運動,而這種概念的運動如何可能性,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根基。那麼黑格爾是如何實現存在到無的運動的呢?在《邏輯學》有論,黑格爾是這樣子第一次提到無(Nicht)的:

There is nothing to be intuited in it, if one can speak here of intuiting; or, it is only this pure intuiting itself.

在它之中有無被直觀到,如果人們能在這裡談論直觀;或,它單純是這個純粹直觀自身。

顯然從有到無的變易,是在有之中被直觀到的;或者不談論直觀,有之中就有著無。這如何解釋?這裡有作為被直觀的物件,或被界定的無規定者,同時又是進行直觀者或進行規定的規定者,如費希特或笛卡爾所說的,我設定故我是,或我思故我是,我只是意味著直接性,這一直接不僅是被給予性而且是進行給予者。

如此,但存在對無規定性的直接性自身進行規定時,或者說規定自身是如此以無規定性地直接行時,它在這一活動中獲得了乙個空泛直觀或獲得了無規定性的自身,從而發現試圖進行規定的自身作為被規定者是無規定者,試圖進行直觀的自身作為被直觀者是尚未被建立為可直觀者——如果我們從本質論回溯的話會發現無缺省的開端是自身關聯建立區別失敗之後的產物。總之,在這對自身的「空泛直觀」或對自身的無所規定中,存在自身發生了視差,或者說產生了乙個差序化。這種差序化,導致自身等同的純粹存在,發生了差異化,從而有A

變易為B,這一B是在A之外的,A→,或者我們用如下語句來表示這一變易,A是,A不是,A之所不是即B。是與不是作為繫詞,本來是聯絡主詞與謂詞的,或者說在康德的判斷表的意義上構成了肯定判斷與否定判斷,而黑格爾A以是作為開端,由於A本身的規定的直接性,B的出現只能是由於A是本身的「不是」(ist nicht)名詞化後的「NIcht」,只是通過這一行動本身的固定化或名詞化,謂詞「無」才出現,由此才建立起了存在是無這一肯定命題與存在不是無這一否定命題。當非存在/不是(is not)到「無」(nothing)的變易發生,存在就受到了無的入侵或者說限制。待續

如何理解黑格爾

葷素搭配 首先,這個人可以肯定的,的確是 精神 不太正常。但這不是糟點,他的的確確是位偉人。從他的歷史上的行為表現來看,有 自閉症 的傾向。不明白的,可以查一下他的生平事蹟,與自閉症病人是極為相似的。馬克思說,黑格爾的秘密在於 精神現象學 中。Ps 鄧曉芒老師評價到 他 馬 大概是懂黑格爾的 而精神...

如何理解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木風 瀉藥,個人認為正如大多數哲學的理想化一般,黑格爾 絕對精神 亦具有超現實化色彩。他認為宇宙萬物存在共同本質及相應的作為基礎的精神實體,他將之概稱為 絕對精神 認為萬物都處於絕對精神之中,並可以用其進行衡量。這當然是相當扯淡的說法,但是它的可取之處在於 強調絕對精神,可以激發自我精神潛力,提公升...

怎麼理解黑格爾所說的「概念就是時間」

郭尚陽 沒有時間這麼乙個實在的物質或者意識,時間只是描述空間和空間內事物的乙個概念,如果沒有空間,或空間沒有演化,那就不存在時間。 老楊 我覺得可以從概念生成的角度思考。在黑格爾這裡,概念是一直在變化發展的。我們一般說的某個概念,就是到目前我們對這個概念的各個性質的確定。而這些確定的過程是經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