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乙個現象 三毛的文字是浪漫勇敢的,海子的詩其實意境也很美,伍爾夫的意識流也令人思考 為什麼他們地文字給了我們震撼,而他們的人生卻短暫,給我的感覺是總有痛苦縈繞?

時間 2021-05-07 10:45:30

1樓:車馬喧

節選自苟嘉陵《做個喜悅的人--念處今論》

如果老是想自己會成為什麼,變得怎麼樣,他就不是「活在當下」了,而是把自己憑空想象在乙個未來不可知,但卻如夢一般的世界裡。這個夢的世界雖然美麗,但它是一吹就散,一碰就破的。人如果老是希望待在乙個夢裡,會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緊張、神經質,容易疲勞而且健忘。

這種人是不實際的幻想者,能「說故事」但頭腦不清。許多有文學及藝術傾向的人都有這一面的性格,常常覺得憂愁、沮喪,心情像天空的浮雲一般,時晴時陰,不可捉摸控制。執著較嚴重者甚至可能自殺。

但可惜的是他們中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自己有傑出的天賦,卻無法擺脫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認為那是藝術家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

其實問題非常簡單——這人沒有「活在當下」,不活在當下而活在另乙個自我創立的世界裡,無論那個世界有多美、多好,過這種生活的人畢竟是痛苦的。依佛法的理論看來道理很明顯;因為那個世界「不真」的緣故,不真則處處和現實的世界及人生相衝突。如何跨越這乙個夢與現實的鴻溝,很少人能處理得很圓滿。

而要用自己的「心力」去維持乙個不真的世界,本質上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故執著地活在假想的世界而不活在當下的人,想要不憂恐怕也很難的!

故佛教修行講的「如實觀」,其實就是一種活在當下而看清事實的修行個性。我們往往因為種種執著,而對許多人或事存有偏見。結果是雖和乙個人相處了很久,但卻並不了解他。

我們往往把人想成我們「以為」或希望的樣子。事實上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而是在把自己保護在種種自以為是的見解裡。這和活在藝術夢境裡,是一樣的!

我並不以為文學或藝術的本質是痛苦的,正如我並不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一樣。如有人堅決地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痛苦的,我以為這就是因為不了解緣起法則而產生的「自性見」(以為事物有乙個不變的本質)的現象,也是對人生真相不夠深刻的看法。基於這種看法而引發出來的人生觀是不成熟、偏激,且具有潛伏的危險性的。

不可不論的,歷代不少傑出的藝術家,遠如三島由紀夫、海明威,近如台灣的作家三毛,皆走上了自我結束的不歸路。這就難怪有許多人會對文學及藝術有如此的見解及印象了。

依四念處及緣起的理論看來,藝術的行為到底會不會構成痛苦,要看行為者是不是在很執著地創造乙個心的世界。任何作意創造及維持,以佛法來看當然是苦的。但真正熟透了的藝術境界,卻並不一定是堅決地要「創造」什麼。

真正徹悟了的藝術家,胸中並無一物,也不堅持世界應該如何。他只是在欣賞與體會生命中內與外的一切,並把自己體驗到的痛苦與喜悅表達出來而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複雜,他們的心往往像小孩般地純淨無邪。

他們「活在當下」,是一群與世界和諧了的人們。中國近代的大畫家齊白石與西方泰斗公尺羅(MIRO),皆在他們的藝術生命中展現了單純、和諧與童稚的一面,我個人覺得他們的生命一點都不是那麼痛苦的,反而是如此的豐富,開闊與厚實。

2樓:公尺九

他們短暫的一生都在創造自己存在的價值,當他們再也撐不住再也找不到說服自己存在意義的理由時,便選擇了離開,因為他們不願苟且。他們沒有多餘的感情可浪費。

3樓:王其王其王其王其

念三毛的《我的寶貝》感受到的是乙個妹子的幸福啊。。 海子還沒看懂,woolf的《Mrs.dollaway》痛苦和快樂並存吧。w書沒看完,還不做評價。看完再答。

4樓:知聞Rogue

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幾多坎坷,為他們積澱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所以他們的文字才動人,藝術源於生活。

順便要說你的問題很好,不需要包涵,不過這句話盡量寫在補充說明裡,問題裡最好不要出現無關的話,自己改吧,我就不給你改了。

如何理解三毛的 乙個人出生了,人們不知道他未來的樣子,卻說「恭喜恭喜」這句話

楊林 對未知的東西,大家多半帶有的是期待。期待一切好的事情發生。三毛是個會思考的人,她思想自我自由,敢說敢做,她不拘泥任何乙個事,她總是在做自己。當然她有她的一些煩惱,但是無論結局怎樣,她永遠是最亮的星。 二恬 一種說法,出生時的恭喜恭喜並不是對孩子說而是對孩子的父母說,同理逝世以後也是 另一種說法...

三毛這幾句話裡,藏著乙個人最好的生活態度

YU YIN 接著抱啊!我寶寶三個月以後才肯床上睡個半小時,然後慢慢疊加,前三個月幾乎是天天抱睡啊,白天是放不下來的,晚上抱睡,趴睡,枕我胳膊睡輪流來,知否這部劇是我在深夜追完得。這時候就需要家人的幫助,白天都是我婆婆和我媽媽輪流抱,給我睡,晚上我老公負責趴誰,趴在爸爸的肚皮上聽著鼾聲,他可以睡2 ...

佛經中,你最喜歡的乙個句子或一段文字是?

聖道與禪修 莫辱罵 莫傷害 依照戒律自製 1 飲食知節量 安住於靜處 勤修增上心 2 這是諸佛的教誡。注 1 原文是p timokkhe ca sa mvaro,意即 依照別解脫律儀自製 2 增上心 adhicitta 即是禪定。法句經 185 教戒巴地摩卡 蓮歸淨土 一一皆是巔峰之作,一一皆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