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為何要內外三合,在武術訓練和技擊上有什麼作用呢?

時間 2021-05-30 01:55:06

1樓:裂開的冰

日常訓練上,這是個追求的指標,要奔著這個目標去練,而且外三合也說的挺清楚的了,根、中、稍都怎麼合上也給了指示,說的簡單些,這是對乙個練武人動作協調能力的要求,這樣才能讓勁合上,最大化利用動力鏈。

玩實戰的時候,簡單些說,大家拼的是一線,一線快,手手快,一線慢,手手慢,

實戰打多了的都清楚,沒有誰是上來就全力輸出的,都是先試探,搞清楚對方的小習慣啦,不足啦,這時,你要是手腳脫節了,還讓對方看出來了,腳先到,人家拳就到了,因為對方知道你是先走後打,那就你一動腳,對方就出拳,如果你是先出手後跟腳,那就更慘了,不想打,拿步伐抻著你,想打,先閃後打。

六合並非是內家獨有,甚至並不是傳武才有,只是大家這麼說的多,但凡搏擊就會涉及到這個問題,只是說法不同,比如現代搏擊,人家可能就只說協調性就完了,不搞這麼複雜的文字遊戲。

2樓:笑問天

如果有乙個懂的明師,給你指點一下外三合,也就指點一下,當下你就能體會到外三合的作用,其作用就是能夠更好地發力,但自己能不能做到?就需要多次長期地訓練了。

所謂內三合,也就是調整好了身體和意識,知行合一,遇到問題能快速下意識地做出正確地反應。當然這更需要正確地學習和大量地訓練。

3樓:玖仟歲

不合,說明能量在傳遞過程中出現斷檔,身體徒增消耗且加速磨損。

就和汽車發動機一樣,缺了機油,噪音大不說,發動機的壽命同樣也減少了。

習慣成自然:

好習慣,生命自然會延長。

壞習慣,生命自然會縮短。

4樓:wenqian zheng

一句話,為了求整。

這個整,是內家拳的一直的追求。一開始是形整,外三合,後來是意整,內三合。因為中中國人的體質,不整不足以贏人。

甭說別的,先想想漢人與蒙古人的身體素質差距,再想想與歐洲人身體素質差距。

有人說,拳擊手的拳不整麼?不能說不整,但是整得還不夠。

內家拳要求「整動」。在《走進王薌齋》一書中,又提到「整步」的概念。我覺得其實是一回事,不過整步看來更容易理解一些,這個,是其它拳沒有的。

什麼是整動?一般人一輩子也接觸不到這個感覺。我給大家兩個體驗例子,見過電視裡的殭屍跳麼?

那是一種整動,還有,想象你搬著乙個一人來高的大水缸,又大,又很沉,你只能左右晃著身體挪著走。這時也是整動。不靈活是吧?

沒法跟人動手吧?內家要在這種要求下,還要有靈活的身法,迅猛的爆發。你想想有多難。

看不懂的,到此可以發笑了。

5樓:小木魚

之前我寫了乙個相同的問題的答案,就直接複製過來了。這樣不知道可以不。。。

"外三合者,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最近自己正在加強這方面的有意識訓練,正好寫了一點思考,望大家指正。

六合歸一,其實就是神經與肌肉的有效配合時間很短。練拳和其他所有運動道理上都是相通的,特別是和人對抗的運動,比如籃球,桌球。

外三合其實就是梅花拳裡講的,"三尖照,三尖齊到"。肘尖,胯尖,膝尖在同乙個豎直平面上。這樣鍛鍊時,既對各處關節有保護的作用,又可以使力量最好地從腳根傳達到手上。

初期的鍛鍊就是要一直校正外形上的三合。達到熟練後,隨便怎麼動外三合都能做到。這樣慢慢的肌肉就有記憶,就放鬆了。

就像騎自行車,打籃球一樣的,剛開始一直學姿勢,後來就是對手一來動作,心裡一動,就能做出過人上籃。外三合做到了三尖照,三尖齊到,其實就是整勁,明勁。

然後如果外形正確了,呼吸自然也就順了,這叫「形能引氣」。呼吸不要特別去注意,就像打籃球,桌球,誰會去想著呼吸?

內三合:但搏擊是要講反應的。能發很整的力,但不能及時發出。

還是只有挨打的份。要練出這份反應來,就需要把肌肉的記憶寫進腦子裡。什麼意思呢?

有些人練拳,只是打套路,打得很漂亮。但沒有和神經結合起來,沒有和實際情境結合起來。這樣的話,當別人乙個直拳來的時候,他卻完全沒有反應。

練拳一定要動腦子。

練神經與肌肉的結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現代拳擊採用的,不斷單練乙個招式,一直打靶子。把靶子當成目標,高低遠近都熟悉。

這樣搏擊時,就是一拳直達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這樣的訓練方法,我稱之為被動訓練法。就是通過靶子,被動加強自己的神經與動作肌肉的結合。

還有一種是中國傳統功夫裡採用的,就是意念訓練,其實就是神經訓練。有乙個方法,叫「隔縫打人」,想象眼前有一扇門,只開了乙個小縫,突然有乙個人影閃過,你馬上出拳。慢慢的可以練出意念一動,身體就跟上的感覺。

其實就是「驚炸勁」,一驚一炸。具體到拳的招式,就是要慢練。每練一式的時候,腦子裡都似有似無地有個人出相應的拳,你用這招去化解。

我稱這個為主動訓練法。意念不能太強,太強又會僵,這是乙個矛盾。這也是拳譜裡講的,「練時無人當有人,用時有人當無人」。

其實中國功夫一直是把這兩個方法結合起來訓練的,但現在中國傳統武術缺少第一種訓練,第二種訓練則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要這樣練。被動訓練可以有效具體化你的身體感覺,包括打擊到人身上的感覺,拳腿的距離感,別人出拳時的影像。但主動訓練更專注於神經與肌肉的結合,腦子一直在動。

慢練把每個式子都和相應的神經反應結合起來。而且不是僵化的反應,是似有似無的訓練。因為實際對戰的情形是千變萬化的。

這樣結合訓練後,當別人一出拳,你腦子裡有感覺,身體就能以正確的姿勢應對。這樣就是所謂的「快」,搏擊中的快,指的是相對的快,別人一出拳,你能馬上反應,擊其弱點。而不是一秒打幾拳,因為人是活的,靶是死的。

總結起來,要做到六合,就是慢練,對練,動腦子練,缺一不可。

我很喜歡的《萇氏武技書》裡的一首詩,最近越來越有感覺。「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軍萬馬把陣衝。」

如何看待內家拳?

力大勢沉,重力量,節奏較慢。和氣啊打坐啊沒什麼關係。就是直接求力,大槍大桿子為什麼能抖起來,蓄力抖出去的。那些說氣什麼的都是誤導人。和外家拳的發力並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是獲的力的途徑不一樣,乙個靠蓄力,乙個靠動能,乙個慢乙個快。 我覺得這是一種急躁和傲慢。也是一種掛一漏萬。比如有人隨便說乙個東西,能...

內家拳和外家拳有何不通?

忠派散手 內家拳練的東西,外家拳練 外家拳有的東西,內家拳也有。拳從相貌來看,無內外之分啊!但是從發育過程來看,內外有別 1 家是什麼東西?家是給你溫暖,給你力量的源泉。內家拳,偏向由內獲得力量的練法 外家拳,偏向由外獲得力量的練法。2 從拳術發展過程來看,早期必然以肌肉訓練為主,追求強壯程度,增強...

詠春拳屬於內家拳還是外家拳呀?

Autisticsufferer 詠春拳偏外家,但是其中也有內功的修煉,只不過沒有那麼重視內功而已,中國武術其實對內外家的分類一直都是乙個爭議點,很多大師也對此有看法,其實個人比較偏向於,無所謂內外家,練到了極致,都是內家 關於詠春拳內外之分的爭論一直沒停過,各方各執一詞。要搞清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