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相信虛擬的故事,這對進化而言有什麼優勢?

時間 2021-05-05 16:11:12

1樓:馬藍藍

「相信虛擬的故事」是進化出來的能力的結果,而不是能力本身。

這項能力是抽象思維,當我們的認知不再侷限在乙個個具體的事物上,而能夠在腦海中用抽象的概念去代表他們,並且思考各項事物之間的聯絡時,我們才可能相信虛擬的故事。

為什麼有人相信世界上有上帝存在?因為他們覺得萬事萬物背後一定有乙個主宰唄。主宰是什麼?

是我們給事物背後創造、控制、推動事物的實體所定義的乙個抽象概念。創造是什麼?控制是什麼?

事物是什麼?抽象概念是什麼?……你看,這一段簡單的回答背後,幾乎所有的詞語都是抽象概念,而不是擺在我們面前有實體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的東西,如果沒有抽象思維的能力,我們不可能理解別人說的我們沒有經驗過的事物,從而不可能相信虛擬的故事。

我們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才有可能相信虛擬的故事,才有可能從我們過去的經驗出發,理解他人告訴我們的我們未曾經歷過的東西。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你覺得乙個只會捕獵採集的部落,和乙個除了捕獵採集還有抽象思維能力的部落,哪乙個優勢更大?毫無疑問是後者,後者在經驗的積累與傳遞、相互資訊交流和創造力上的優勢,是前者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趕得上的。後者比前者具有的進化優勢是什麼?

是智慧型。

2樓:

那些原始人生存條件惡劣只是你作為現在的人的觀點。當他們會使用火來做燒烤之後,就已經有了比祖輩多得多的時間去胡思亂想了,或者說,發揮想像力。火的功能很多,能照亮黑暗,晚上也有時間聊天了,吃燒烤能夠從食物的美味中獲得滿足感,而不是只填飽肚子。

3樓:

人類能夠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就是人類能夠講故事!

而能夠講故事後呢?

世界就有了無數可能。

同時,有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就產生了。

上一句不是重點,第三句才是。

4樓:

同樣是《人類簡史》,補充一點:

1虛構的作用:「大批互相不認識的人,只要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比如足球的規則,從來沒有見過的人碰到一起就能愉快的玩耍。

「智人跨過這個門檻,最後創作出數萬居民的城市。」

虛構故事具有「傳達關於某種虛構概念的資訊」的能力,使得「大量陌生人之間的合作;社會行為的快速創新。」「這正是我們所謂文化的主要成分。」

政治、秩序、經濟、人權,都是虛構的概念,這是文明發展的必須。

2我們不會發現自己生活的秩序其實是想象的原因:

①想象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世界結合。

②想象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到慾望。隨心所欲做的事情不過也是結合了流行的主義。

③想象構建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連線。大家都相信,你自己不相信,你是傻蛋。

文字語言概念物質都是我們虛構出來的,這是我們交流合作發展任何集體甚至個人活動(比如冥想,沒有語言,你能想出什麼?)的所需。以上。

5樓:打不死的小強

應該會減少心理負擔....為什麼有了信仰人會更加幸福,他們會為了一些對自己生存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業而奮鬥....烏合之眾裡說,若是沒有信仰,沒有宗教,每個人都只顧眼前利益的話,人類就不會進步了....

6樓:Sarah

很有意思的問題啊。

問題中有個陷阱,不知道題主自己是否有注意到。

「為什麼人們會相信虛擬的故事,這對進化而言有什麼優勢?」

其實,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題主假設,「相信虛擬的故事」這類思維結構,是進化過程中伴生的一種現象,可能對進化產生阻礙或促進的作用。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考慮乙個問題,是否這種與動物有區別的思維結構,其實是進化的結果,又或反過來也是進化的原因,成為人類遠不同於其他物種的特質呢?

簡單地說,是不是只有具備這類思維能力的人類才有可能成為人類而生存下來?

發達的大腦皮層,是人類祖先從食物豐富的叢林來到草原與定居的肉食動物們爭奪生存空間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相比肉體強悍的肉食類動物,人類視力不如,聽力不如,嗅覺不如,奔跑的速度不如,爪子牙齒的力量和鋒利度不如,皮毛禦寒能力不如,唯有依靠不斷發展的智商,也就是認知能力,才能生存下來。

認知,說土一點,就是認識這個世界和自身。既然是去認識,就有所不認識。而對這種不認識,人類必須有所解釋,才有可能有所應對。

賴以生存的河流會有漲落,首先要算出時間,安排乙個看似合理的解釋,比如,這是某個神的旨意,然後一群人就根據這個旨意去安排農業生產,唯有如此,這乙個種群才能穩定的依賴周邊的自然資源延續下來。

當然,我們可以假設這個種群不去管是什麼原因讓河水漲落而只是日復一日的生存繁衍,但是,如果萬一出現河道枯竭的情況,那種群的頭人們該如何安撫惶恐不安的族人?乙個認知普遍發展的物種,每個成員都會要求對周邊世界的變動作出解釋,為什麼河水沒了,為什麼冬天來了食物少了,為什麼會有日出日落,為什麼乙個雷劈下來就把人劈死了……所以原始崇拜實際上是種群內部治理所必須的一種手段。這就是原始崇拜的開始,是跟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因為生產生活不僅是勞作,還有種群的安定。

這就是說,所謂相信虛擬的東西,也就是信仰或崇拜,其實並不是進化的伴生物,而是認知能力進化過程+社群生活方式,兩個因素綜合作用下必然產生的一種解決方案,也是種群得以延續的必須手段。

進化,不僅是生理的變化過程,對人類來說,也是心理和思維的變化過程。

7樓:慶文

祭祀是一種心理寄託,一種希望,希望來年有好運,部落能壯大,能有更多的收穫。祭祀讓人更自信,這樣才有勇氣冒險。

題主認為祭祀是浪費生產了,白白把好東西都祭祀給了神明。其實不然,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祭祀用完的肉是要拿來分食的。孔子那個年代如此,原始部落也不傻,也會拿來吃的。

祭祀其實還有分辨敵我的作用,當部落不斷強大,原來的地方不能容納那麼多人,或者有人離開部落到其他地方建立新部落時,一般祭祀儀式也會帶過去,如果兩個部落是一樣的祭祀儀式就說明他們原本出自乙個部落。這樣給人感覺就親了許多,不會把對方直接當成敵人~

8樓:baozii

《人類簡史》裡面說過,當兩個不同部落的人相遇時,他們必須共同相信一些虛構的東西才有利於相互交往。比如大家同時相信貝殼是一種貨幣,相信交易制度(我給你東西你也得給我東西),同一套道德標準(不能隨便殺人)

如果不相信虛構的東西,那麼人類最多構成150人左右的部落,這是人類大腦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上限,沒法構成更大的社會了

腦補一下,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當中,所有相信虛構的部落都漸漸融合在了一塊兒,不相信虛構的部落(每個少於150人)被排除在外,最後脫離了人類的發展史主流,逐漸走向滅亡

9樓:張Ender

這並不是相信虛擬的事情,而是一種虛構的能力,虛構的能力基本上相當於一種價效比非常高的虛擬實境技術,大大降低嘗試成本,提高行動的成功率。

相信虛擬,你還不如說是分不清真實虛構,或者說盲目迷信,如果說的是這種屬性,那我覺得確實並沒有生存競爭優勢。

10樓:

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乙個小孩,這個小孩想要什麼你必須馬上滿足他,不然就會哭鬧不安,搞得整個家庭都不得安寧。佛洛依德理論裡這個小孩名叫「本我」。

講童話故事是讓小孩安寧的好方法。有的人覺得這方法挺爽的,就一直給小孩講童話故事,導致不思進取。

有另一部分人不喜歡童話故事,小孩要什麼就努力去拼,爭取滿足小孩的需求。這種人一般都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或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或者是走上了焦慮、抑鬱的道路。。

這種設定對進化而言有什麼優勢呢?個人認為不要什麼設定都往進化上靠攏,其實人的身體結構我覺得還是有蠻多缺陷的。

11樓:高志剛

純引用「越是惡劣的情況越需要找心靈寄託」的說法我並不認同——除非對神靈的祭拜能夠在現實中提公升人的生產力,否則這確實就是在加重人們的生存負擔。

「心靈寄託」確實是可以提公升生產力的。

起效的過程是這樣的:

存在心靈寄託->削減心理壓力->調整激素分泌->影響肉體健康程度。

簡單滴說,就是信個啥東西有助於讓你睡得好吃得香,身體倍棒,一口氣搬五塊磚,還不帶喘氣。

為什麼人們比較相信經驗而不是邏輯?

巧克力薄片 真的可以完全界定經驗與邏輯嗎?難道經驗不可能是邏輯的總結。如果從時間上來假設兩者,經驗就是過去的邏輯。而邏輯是實時的邏輯。那顯然,經驗的缺陷就是存在過時性。但不可否認,實時的邏輯也存在基於過去經驗推斷的可能。所以,兩者的關係不存在完全客觀對立性。 雖然大部分情況下如此,但提問中的現象並不...

為什麼人們有聽(看)故事的需求?

我覺得本質上是想尋求對於人生意義的解釋,但是個體的經驗太有限了,人只有在虛構的世界裡才能得到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就像麥基所說的 傳統上,人類一直基於四大學問 哲學 科學 宗教 藝術 來尋求亞里斯多德問題的答案,試圖從每一門學問中得到啟迪,從而編織出一種人生意義。但如今,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誰還會去讀...

為什麼人們往往都相信大品牌不會造假,在人們眼中天天在電視上打廣告的就一定是良心企業嗎?

既然做了廣告了,至少是想要臉的人,如果讓你選擇乙個想要臉和不要臉的人打交道,還是選乙個要臉的比較安全,另外,廣告不是隨便能打的,不說企業有錢沒錢,廣告裡說的東西是要符合廣告法,符合廣審的,每條資訊文字都要企業提供相應的證明才可以說,至少是放心的 田裡鳥 其實這是個成本問題,道理和為啥我找學生一定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