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手沖研磨度如何參考杯測研磨度進行調整。

時間 2021-05-31 18:27:22

1樓:菩提老祖

主要看目的是什麼。如果您是咖啡師,那麼按照行業標準進行操作就好了(貌似也不會問這個)。如果自己製作,建議就不要管什麼杯測,按不同粗細度多做幾杯喝掉,看看那種情況口感好就可以了。

手沖研磨度以口感為準,杯測研磨度是工商業標準。沒必要去對應。

2樓:空格鍵

手沖咖啡研磨度一般是自己實踐出來的,比如我實驗過後得出了淺烘豆子為c40,24格最優,於是我把24格定為我的中度研磨度(也就是所謂的基準)。然後在此基礎上根據我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例如:

硬度高或者烘焙度更淺的豆子需要中細研磨度,而日式手沖,四六法與烘焙度高的豆子需要中粗研磨度等等。切記手沖師是需要根據客人的喜好來進行針對性沖泡的,比如有的人喜歡甜度高的,那你就要盡量往甜度方面調引數;有人喜歡醇厚度高的,那你就要讓它醇厚度上去。

杯測只是為了公平起見而制訂的一種比較統一的標準。它一般只決定了這支咖啡的下限與基礎調性,而手衝師則是要挖掘這支咖啡的上限。這就好比流水線產品與私人訂製。

3樓:人間失格

一款豆子在杯測時的研磨度,和其在用法壓壺製作時的研磨度差不多,過細的研磨度在浸泡萃取時容易過萃。

而手沖屬於滴濾,水粉接觸的時間相比杯測較短,所以手沖研磨度比杯測研磨度更細,但是細多少還是要根據具體的豆子、烘焙度等來判斷,最後的評判標準以舌頭為準。

4樓:核融合核心

杯測研磨度對於手沖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杯測是浸泡式跟手沖的濾泡式沒有一毛錢關係。手沖咖啡的研磨度請根據咖啡豆的烘焙度,咖啡豆的新鮮程度以及水溫水流大小做出調整,手沖是個可變引數賊多的萃取方式,研磨度水流溫度豆子新鮮度烘焙度都是可變引數。

杯測一般統一使用的一致研磨度一致的烘焙度以及最傻瓜的浸泡溫度和粉水比,就是為了能把變數減到最小。

5樓:你好

以淺烘的豆子為例,我們來看下他們的引數和變數。

關於杯測的研磨度,SCAA的杯測標準是20目的篩網通過率70%-75%。→以EK43s的刻度是6.5(每台機器不同)。

杯測杯測的粉水比是1:18.18

沖泡溫度為94度

注水後等待4分鐘左右再開始杯測。

手沖水粉比:1:14~1:16

水溫:90~95℃

杯測屬於全浸泡式相對萃取完整。從引數上看,時間拉的夠長,水粉比也相應的大一點,風味被拉開,醇厚度也會降低,所以整體口感會比較平衡。

手沖屬於滴濾式萃取,通常採用3段式。能更好的控制它的萃取。相應的手沖需要有比杯測更好的香氣,酸質明亮,餘韻乾淨。

嘗規的水洗日曬建議比杯測多0.5格,調到7~7.5。太細容易過萃容易堵。

特殊處理法的豆子建議比杯測多1~1.5,調到7.5~8。因內部結構被破壞,物質比較容易萃取,太細容易過萃。

好了,我是乙個每天喝咖啡,又極其在意牙黃的咖啡桶。

6樓:Gavin

可以更細,也可以更粗。

因為手沖結果,可不止是受磨度影響啊!

杯測作為標準品測手段,所有的因素都盡量固定。(SCA的杯測標準裡甚至連烘焙度都固定下來了) 而且杯測是浸泡式萃取,萃取效率到了後面是非常低的。

7樓:蛋蛋IN北京

在不考慮其它變因(例如3T)的影響下按理說「愈細」可被萃取的物質愈多且愈完整。

最大面積的接觸水,使其便於進行萃取和擴散,每可顆粒最大程度有效浸潤滲透。

~只要你有本事不過萃~

而杯測cupping的方式是經過科學的反覆驗證,並且最小程度的變數,那樣的設計下很不容易過萃,反觀手沖的變數,相對豐富,但也是其有趣的處。

手沖咖啡,咖啡豆要細度研磨,還是中度研磨?

james 不一定,要看咖啡豆烘培的程度,和製作方式。僅舉一例,比如星巴克的衣索匹亞咖啡豆,中度烘培,滴漏製作。星巴克的咖啡豆為了保持持久醇香度 因為是從北美直運的 基本是烘培過度的,所謂中度烘培顏色也是要略深一些。我曾嘗試過把它研磨成粉狀,但是明顯不能發揮咖啡豆原有的風味,前端過苦了,掩蓋了酸味。...

手沖咖啡時,濾杯裡面在發生什麼?

江蚊蚊 可溶性物質溶解在水裡 烘焙度越深,可溶性物質越多 酸味甜味被帶出來 深烘的也可以通過大水流和降低溫度來減少苦感,萃取出其他風味 Peter Tam 強答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濾網裡發生了什麼。所以每乙個人都可以設想,濾網裡發生的的過程。這裡無非就是咖啡粉和熱水,也就是熱水...

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是怎樣的?

曉卿 所有的都沒必要 好喝的自然是好喝的,不好喝的自然是不好喝 一嚐就能嘗出來 有時候無論最後衝出來的酸度多麼明亮,層次多麼鮮明,回甘多麼強烈但是就是不好喝 有時候也許酸沒有那麼明亮回甘也沒有那麼鮮明但是呢就是好喝手法啊水溫啊研磨度啊時間啊都是在保障 好喝 卻不能決定 好喝 決定好喝不好喝的只有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