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騎士是如何解決視野問題的?

時間 2021-06-02 01:35:25

1樓:羅迪先生

視野狹窄是肯定的,但是長期佩戴之後人就能適應了。就好像你透過小孔看東西,實際上還是能看清東西的,還有就是盔甲和衣服一樣,量身製作,頭盔也會貼身佩戴。

還有視戰場情況而定,頭盔有時候戴、有時候不戴,如果頭盔有活動面甲的話,為了看清東西會掀起來,一切取決於佩戴者的意圖。沒有絕對戴和不戴之說。

還有就是,頭盔基本不會裸戴,頭部護具和身上的盔甲一樣,是由多層護具組成。頭盔下面有鍊甲帽(軟質護具),再下面也可能會佩戴乙個小帽子。所以視情況而定,即便摘了頭盔,也是有防護性的。

而且作戰時,佩戴這類封閉式頭盔的人,一般護具很全,所以不用太擔心腹背受襲擊。如果真的戰況危及,把頭盔脫下來不就行了?

2樓:不眠之眼

對,這種頭盔的主要用處是衝鋒突刺而不是下馬步戰,就是專門為特定的衝刺戰術製作的頭盔,而因為負重和視野,這種頭盔的騎士下馬步戰的作戰效率並不高,真要這樣搞,一般也是結成防禦陣型去守護長弓手的時候採用。

3樓:

題圖裡面是冰與火之歌裡魔山的頭盔。這個頭盔明顯是道具,所以魔山能戴著它和奧伯倫親王進行1v1的近距離格鬥。

實際上其他答主也提到了,這種一條縫的頭盔在近戰的時候非常不佔優勢,因為根本沒有辦法感知來自側面和後方的威脅。

騎士騎士,就是要騎馬作戰的人。騎馬作戰,使用這種頭盔有兩點好處,第一就是弓箭射不到眼睛裡去,第二就是可以focus自己眼前的敵人。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投名狀》裡的一幕,就是劉德華率領騎兵衝擊太平軍陣地的時候,離敵軍五百步的地方就要拿個黑布蒙馬眼。

蒙馬眼的作用跟這個頭盔的作用是一致的,就是focus面前的戰鬥。

中世紀騎兵戰術都是集群衝鋒,而且由於負重過大,一場戰役中撐死只能使用一次到兩次衝鋒,不然完全沒有體力和馬力繼續剩下的作戰了。由於盔甲笨重,因此衝鋒戰術一般都是在開闊地帶沿一條直線行進,因而,這種頭盔的誕生本身就是呆板戰術的體現。

4樓:派屈克·斯塔

我先說下比較直觀的感受吧。不戴桶盔在室內(普通公寓的客廳)揮劍時,大致可以判明劍身的落點,基本不至於擊打到周邊物體——無論是家具、吊燈或是地板。而套上桶盔之後,視野受限嚴重,上方和下方基本被遮蓋,而兩側本可用餘光掃視到的地方也不復可見,需要扭動頭部才能看到同樣的位置,這導致劍身經常不慎擊中家具等障礙物。

然後上兩張示意圖對比一下。鑑於人眼視角和鏡頭有差異,所以只是為了大致說明遮擋狀況的情形,並不精確。

圖一是無盔視野:

圖二是相近位置拍攝的,透過桶盔左眼觀察縫的視野:

圖三是我的盔的造型,用以說明眼部觀察縫的位置和尺寸:

總之感受是,戴上桶盔之後,視野的收窄、聽覺的遲鈍使得裝備者對於外界的感知能力打上了乙個不小的折扣,假如有人從側面或背後潛行接近攻擊要害的話確實難以察覺並有效應對。中古時代的武士除了需要大量的戰鬥練習以彌補受損的感知能力之外,還不得不設法改進防具,使得其對於防禦能力的提公升與對於運動、感知能力的阻礙達到乙個相對平衡的點。這也是為何桶盔在後世逐漸被附有開合式面甲的bascinet和sallet所取代的乙個原因吧。

但桶盔並沒有直接消亡,它的變體與改進型——例如蛙嘴盔——仍舊在對於視野要求不高的場合——例如競技場——大放異彩。

中世紀騎士精神如何適應現代社會?

卡扣 騎士精神本身又和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不衝突 直接套用不就完了嗎?不過當然,我指的是精神核心,不是讓你看上去像唐吉訶德。或是去勾搭別人老婆。 不知 瀉藥。單從騎士精神來看,並不存在如何適應的問題。你覺得不能適應,只是因為你沒有把騎士精神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罷了。真正騎士所應該具有的美德,只要能將其作為...

中世紀戰場主力是騎士,但是為什麼領主騎士們還要徵召一堆沒用的農民兵呢?

GHOUL 中世紀日耳曼人向東拓殖時,最開始是建一座木製小城堡,然後將周圍的土地分為八份,授予膽子大的日耳曼移民,等到打仗的時候將他們叫到城堡集合。因為東方地廣人稀,這些農民都很富裕,置辦得起戰馬和盔甲,你說這些人是騎士還是農兵? 肥雪 沒用的民兵 戰場上不存在民兵 民兵在某種程度上有用 民兵在某些...

中世紀歐洲領主 騎士 國王和教會的關係是怎樣的?

幼兒園學霸 騎士 國王?哈!願他長壽!國王 城堡雖然是你打的,但不能給你,給你九百個第納爾打發一下吧,啊不對是犒勞一下!教會 你們要保證我的頭蓋骨不會被海寇拿去當碗使! 世俗權力和神權此消彼漲,領主基本就是為了平衡兩者的關係而左右搖擺,但是很明顯領主不希望王權強於教權,於是中世紀的前期中期都是教會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