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未能興復漢室,是否愧對劉備父子

時間 2021-05-30 20:57:31

1樓:半似月

主觀講,諸葛亮自覺愧對昭烈父子

昭烈父子也應該自覺愧對諸葛亮;

客觀講,雙方都無愧對方,這對君臣千古無二,劉備遇不上諸葛亮,赤壁之前大概就歸屬曹操了,諸葛亮遇不上劉備,或者空老山林,或者上限是個陸遜。

2樓:阿瞞瞞

摸著良心說,諸葛亮真的沒有愧對劉備父子。『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蜀漢本身就發展不起來,諸葛亮還是數次北伐以戰養戰。可惜最後還是星落秋風五丈原。

3樓:河塗摞書

昭烈廟香火那麼旺盛,劉備父子感謝諸葛亮都來不及呢!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諸葛可不負劉備託孤之情,知遇之恩哈!

人家明明是漢昭烈廟好吧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用老杜的話說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4樓:撿貝殼的海星

誠然丞相沒能興復漢室,關鍵就是劉備還活著他也沒有把握一定興復漢室啊!

況且丞相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天下有變才有機會,現在蜀國連荊州都丟了,能不能自保都還兩說,更別提興復漢室了。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壓根也沒提光復漢室的事兒,因為劉備很清楚夷陵大敗後的蜀國已經元氣大傷,記得出師表裡怎麼說的,危急存亡之秋,有可能乙個不小心蜀國就沒了。

為了保住蜀國,才有了白帝城託孤,否則劉備死後,誰能鎮住局面,保證蜀中國人心不散?保住弱小的蜀國,丞相就已經不愧對劉備了。

天下有變這個時機遲遲未到,丞相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強行北伐,險些拿下涼州,隨後幾次北伐,魏國更多的是防禦。

丞相帶領三國中最弱小的蜀國,大破魏軍,打的魏國苦不堪言,換作別人這是想都不敢想的操作,劉備泉下有知,對丞相也只有感激和欽佩了。

5樓:

其實就諸葛亮自己來說,內心肯定會覺得遺憾,多少心中會有愧.恨力有不逮.

但是除了他自己以外任何人來說,誰都不能也不敢說這話."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的劉備當然更是如此.也許是託了終其一世沒有成就霸業的福(先得成就霸業才有剪除功臣的條件),縱觀劉備一生幾乎可以算得上中國封建歷史上最佳君主模版了.

再加上季漢局面有多糟.他自己心裡有數,諸葛亮做到了塔基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有什麼理由苛責呢.

6樓:王羊

諸葛亮從來沒有豪言壯語到打包票說能興復漢室吧。

這種逆天而行的事,成之那就是湯武受命,宇宙無敵,失敗了那就是理所當然。

劉備留下那爛攤子能有什麼氣候,難道這對父子心裡沒有一點匹数?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的話,如果給諸葛亮十萬精兵強將,糧草稍微充足一點的話,中原估計都平定了吧。

7樓:以德服人

愧對?哎喲我的天,諸葛亮為了復興漢室,連命都搭進去了,還愧對劉備父子,到諸葛亮死時,他得到了什麼?錢財?

權利?劉備死後,他把整個蜀國大大小小的很多事全都攬自己身上了,漢室不能興,是天不在劉備,難道不知道諸葛亮的戰略計畫嗎?武侯已經想盡辦法了,這樣不行,我就那樣,可那樣也不行,你還能怎樣?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運不在蜀

8樓:胸懷萬卷書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後出師表》

丞相不僅這麼說了,而且真的這麼做了。一次次北伐,縈繞著一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為了實現先帝和自己的夢想,為了完成一位知己和戰友承諾,他殫精竭慮,窮盡自己畢生的智慧型和精力,並願意為之付出生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了。

這樣的人,有什麼好後悔的呢?這樣的人 ,憑什麼責備他呢?

9樓:哀-此去經年

有一說一,丞相不愧對皇叔,皇叔也不愧對丞相,只有劉禪愧對丞相和皇叔還有大漢天下;但是後主卻最終不愧對蜀中;而姜維則是不負丞相先主,不負大漢,卻對蜀中有愧。但是,孰對孰錯,又該怎樣看呢?

10樓:老傲天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扶蜀漢之大廈於將傾之時,而後能夠以一州之力繼續北伐曹魏,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愧對什麼的,根本不可能的,已經是超人之功了。

11樓:矢志於北

劉備自己都沒做到的事,諸葛亮何來愧對一說!

要知道諸葛亮把劉備夷陵之戰留下來的爛攤子,硬生生的盤活了。在他的治理下國家穩定,而且還有能力多次北伐,以小打大,最後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對劉備真的是仁至義盡了。

後期要不是他劉備兒子自己不爭氣,再苟個幾十年也說不定。

真要說愧對也應該是劉備愧對諸葛亮!要不是他劉備把好不容易得到優勢浪沒了,早早送了人頭,後邊諸葛亮也不至於活活累死。你可以想想要是他劉備主外,諸葛亮主內,還是有翻盤機會的!

12樓:詭之形

沒有。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內國力大損的情況下,外有敵人的情況下,在他的治理下,國內實力變強,並與東吳修好,北伐戰爭的主要進攻方是西蜀,相當於沒有外援。諸葛亮發現蔣婉、費禕等人才。

面對如此形勢,諸葛亮於情於理都算對得起了。

13樓:爛醉花間應有書

孔明已經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什麼愧的。七星xx之術失敗,是天要亡他。如果孔明會他的xx眾籌,該多好。天意注定不能三興炎漢啊

14樓:神之序曲

依我看,正好相反。諸葛亮是真的一心想興復漢室。而劉備只是把興復漢室當做乙個政治正確的口號,這一點在劉備建國稱帝以後開始顯現出來。

劉備感受到做皇帝的快樂之後,已經沒有再去興復漢室的想法了,或者興復漢室的想法已經淡了很多。這一點從之後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和劉備自己的表現中不難看出。所以是劉備父子乙個樂不思漢,乙個樂不思蜀,辜負了諸葛亮!

15樓:眉下月

若要諸葛亮做到以一己之力、一人之智,以弱勝強,克魏吞吳,一統九州,才能算不愧對劉備父子,是不是對乙個人的要求也太苛刻了呢?

這便有如,你祈求神靈庇佑漢室,但漢室還是傾覆了,於是你就覺得神靈愧對於你嗎?

諸葛亮不是神,就算是神,你也不能指望神給你打理好一切吧。如若劉備父子覺得諸葛亮愧對自己,豈非將自己視為廢物?

16樓:喜勝年

看怎麼說了,如果和周公比,確實輔政結果差一點,不能輔佐幼主以成王業。但是諸葛亮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最終死而後已。如果和司馬懿比,諸葛亮堪稱聖人!

二人都是儒家學說的信仰者,而諸葛亮始終踐行仁人君子,在蜀漢事業的功勳也是排名第一的。劉備死後諸葛亮有十足把握竊取蜀漢政權,卻始終忠誠!司馬懿在曹魏功勳和諸葛亮有天壤之別,卻欺負曹家孤兒寡婦,以權詐騙取曹魏政權,他應該慚愧曹魏三代領導人對他的信任才對,無論人品和功績諸葛亮都無愧於任何人。

17樓:

我喜歡季漢的原因就是我季漢的人大都活得乾乾淨淨活得坦坦蕩蕩。如果泉下有知,劉備和他所有的臣屬都能坦然相見,不負初心,君未負臣,臣不負君。唯一乙個對劉備可能有羞愧的還是魏延,不過魏延那也是性格問題,是小節,大節不虧。

18樓:胡琴亂舞

這樣的問題你都問得出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劉備泉下有知,以劉備的性格,後期可能都會叫丞相不要硬撐了。

季漢走向滅亡是定數,只要魏國自己不亂,季漢換哪個大神都一樣。諸葛亮他用盡了人類文明幾千年來最頂尖的智慧型加上最勤勉的態度才打成這種局面。1:

9的實力,還追著對方打。己方的國力沒有因為戰爭受到太大的影響。

為了劉備,為了復興漢室,為了乙個不可能的任務把自己累死了,你說他愧對誰?

19樓:豪子

備備把蜀漢交給他,然而最後還是沒有翻盤,備備之於他不可不謂隆恩,他之於備備不可不謂鞠躬盡瘁,人力最終難逆天,丞相臨走時想到的應該不是愧疚,而是坦然吧。

20樓:

不怪諸葛亮,職業經理人對董事長的責任是有限的,尤其是董事長對自己並非言聽計從時。

當初諸葛亮率群臣苦諫劉備不要急著報關羽之仇,不聽,御駕親征又自恃戎馬一生結下聯營,結果讓孔明在《三國演義》全書中第一次發出「大漢藥丸」的嘆息:

且說馬良至川,入見孔明,呈上圖本而言曰:「今移營夾江,橫佔七百里,下四十餘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皇上令良將圖本來與丞相觀之。

」孔明看訖,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斬此人!

」馬良曰:「皆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孔明嘆曰:

「漢朝氣數休矣!」說到底,是劉備自己徹底斷送了漢室復興的唯一希望。

21樓:宿雨

諸葛亮本躬耕於南陽,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還未出隆中就斷定三分天下,不得不提到他為蜀漢所做的巨大貢獻和在三國歷史上留下的為人稱道的故事。三國時期因為有了諸葛亮,才有了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火燒赤壁等一系列的傳奇。在歷史上,諸葛亮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名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廣博者。

諸葛亮自從和劉備在隆中相識相知,便一生追隨在劉備左右,為匡扶漢室耗盡自己最後一滴熱血,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雖然最終北伐失敗,但是諸葛亮不忘劉備遺志,雖然劉備死後蜀國氣數已盡,但是諸葛亮還是想盡辦法讓蜀國苟延殘喘,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2樓:洪衛兵

諸葛亮沒能實現復興漢室的先帝遺願是由天下的形勢及蜀國的國力及戰略地位決定的,與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並無本質的聯絡。劉備由於遠征東吳在夷陵戰敗,使蜀國的實力大受損失,已知失去了與曹魏爭雄的能力,劉備就是在這種困難的狀況下生命垂危,只能將這個千瘡百孔的破爛攤子託付給了諸葛亮。如果後主劉禪是乙個英明之主,在諸葛亮等人的輔助下即使不能光復漢室,最起碼也能讓蜀漢江山延續更長一些時間,但是即使如此滅亡仍是早晚的事,因為在諸葛亮身後,治國理政的人才寥寥無幾,軍隊連年征戰疲憊不堪,聯吳抗曹合力不足,加之曹魏實力強大,蜀國已經沒有了同曹魏對抗的資本,所以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至於說諸葛亮是不是對不起劉備和劉禪,筆者認為諸葛亮該做的已經都做到了,但是老天要滅亡蜀國,即使諸葛亮重生,恐怕也無能為力了。

23樓:月亮之上

很多網友已經從史料分析過了。

我從人性來分析下。

劉備是否滿意諸葛亮所做的一切?我想劉備是沒有什麼要責備的。因為諸葛亮已經盡力了,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輔佐他,還忠心輔佐他兒子。至死方休。

至於劉禪本沒有興復漢室的心的。

所以諸葛亮無愧於天地。

24樓:北極圈

都過勞死在前線了還想怎麼樣,白帝城託孤時候差不多亡國邊緣(十幾年精銳損失殆盡,劉備僅以身免),成都中樞混亂,南有豪強叛亂,北有曹魏兵鋒,東有孫吳覬覦,也就西邊沒人。。。要不是孔明逆天操作續命劉禪估計可以提前幾十年當安樂公了,至於復興漢室只能說成敗在天,不可強求。。如果諸葛亮這樣都叫愧對劉備父子,那司馬懿愧對曹丕曹叡父子麼

如果諸葛亮能夠「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會怎麼解決東漢末年的凋敝局面

心月狐 個人不覺得門閥士族有什麼大問題需要解決。門閥政治的出現是符合那個時代潮流的。或者說,在士農工商的時代,土地兼併必然引起大地主階級的出現,有人有錢有勢力,太正常不過。皇帝自己說白了也就是個最大的地主,佃農給地主幹活交租子,全中國人民都給皇帝幹活交租子。看回東漢,東漢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不是世家大...

是什麼原因未能使諸葛亮完成劉備的遺志

流清源 小雞 讀過三國志就知道,諸葛亮已經圓滿的完成了草廬中對劉備的承諾,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如敵人內部出亂子可一統天下,如果敵人安定團結則可稱霸一方。反觀蜀國最後的滅亡並非劉禪昏庸無能,...

如果給諸葛亮乙個韓信,二人合力能興復漢室嗎?

從薪開始 諸葛亮一出祁山,兵仙拿下江陵。諸葛亮二齣祁山,兵仙占領襄樊。諸葛亮三出祁山,兵仙兵破建鄴。諸葛亮四出祁山,兵仙請封假吳王。諸葛亮五出祁山,曹睿四面漢歌。諸葛亮六出祁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改封吳王為荊王。 神之子民 沒戲。諸葛丞相似乎誰都不相信,尤其是馬謖失街亭以後。丞相事必躬親,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