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對劉備忠誠嗎?

時間 2021-05-30 10:32:51

1樓:

從本質上來說,臥龍先生忠於的是一種「信仰/理想」。他的理性信念與劉備不謀而合,且在人格品質上同劉備互為欣賞……他不僅忠於劉備且忠於漢室,但這些都是基於他的認可和心理認同的。在INTJ心目中,理想信念是高尚的、聖潔的……他們可以為了實現其信仰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以我血薦軒轅」。

2樓:南星

毋庸置疑,孔明對於劉備是絕對忠誠的。從後期孔明對於蜀漢的貢獻來看,絕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事必躬親。他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有人會說他是裝的,那他裝了一輩子了,假的也成真了。杜甫的這句詩可以說是很好的概括了孔明的對漢室,對劉備的忠心: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況且孔明之子諸葛瞻,孫諸葛尚也為蜀漢獻出了生命。所以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3樓:李崇帆

開頭是三顧茅廬場景:劉備三顧茅廬,張飛氣憤不已。如果再繼續矜持或者拒絕,很可能被張翼德憤怒宰殺喲~

後面文弱書生身陷蜀漢,周圍文武都被劉備馴得很服帖,想拉幫結派造反基本不可能~

4樓:郭德綱

可以說是有一半是真誠的,一半忠於蜀漢,也就是沒落的東漢,劉備費盡心力想推動的漢朝;而另一半是對劉備的信任。

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一味的北伐戰爭,不由得讓蜀國墮落,惰性太大,拉不住,他自知無力回天,星損五丈原了。

5樓:胡乃軍

諸葛亮與其說忠誠於某個人,不如說是忠於一種信仰和道統,那就是賢相的座右銘,或者你可以說後人是按照這個路子給他描述的。他鞠躬盡瘁思而後己,廉潔奉公,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他自己就是孜孜以求這樣的個人修養。諸葛亮去世前給劉禪上表,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臣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他去世果然沒有任何私人財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諸葛亮內政高度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感哺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兼之亞匹矣。

這些也都是賢相的路子,求仁得仁,諸葛亮的一生從管理內政看是很成功的。

至於軍事,那不是諸葛亮擅長的,這不影響他的偉大。

諸葛亮是否終於劉備本人?那就要看劉備的做法是否符合明君的配置了,做得好的就堅持,做得不好的就反對,諸葛亮也早就會三七開了。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的建興初年,丞相諸葛亮進製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亮乃約官職,修法制」,於是諸葛亮開始權傾蜀漢。他先是利用四年多的時間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發展經濟和生產,第二件事是聯盟東吳,第三件事是穩定後方,這些都是當年劉備應該做而沒有做,現在諸葛亮有些做法就不一定是劉備本人要做的了。尤其是聯盟東吳,劉備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先吞併吳國,可是我們知道諸葛亮是極力反對的,現在他執政,就要撥亂反正了。

所以如果諸葛亮是忠於劉備私人的話,他應該繼承劉備遺志繼續征伐東吳啊。僅就這一點就能看出諸葛亮到底忠於什麼了。

6樓:思維堂

1.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選擇了劉備,古代的勢力糾紛是很殘酷的,一旦劉備兵敗諸葛亮可能會喪命。

2.在劉備去世之後的幾年,諸葛丞相已經完全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劉備本人也說過君可自取,但是諸葛丞相還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對劉備到底是怎樣的忠誠?

樂平 這個看出師表就有一定的知道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諸葛亮在劉備時期的地位真的很低嗎

時雨 不低呀?難不成在你的眼裡不是一把手就等於地位很低?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 長沙太守韓玄 桂陽太守趙范 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 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剛拿下4個郡,就把三個給他管,哪低了?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

諸葛亮的出山對劉備有什麼意義?

人生若見如初見 諸葛亮的出山對劉備的意義太大了。實際上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根本不知道要幹什麼。只知道好男兒當去幹一番大事業。諸葛亮的一手隆中對,給劉備帶來了創業計畫書,讓劉備從懵懂狀態知道具體該怎麼去做,此時劉備心裡的激動是毋庸置疑的,就好像書中所寫的如魚得水。再者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一直是武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