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到底有沒有國家意識呢?

時間 2021-05-11 21:23:02

1樓:

寫了好多春秋時期的國家意識,結果答案被刪了..鬱悶..

@唐文韜

就像我之前說的,你問戰中國人是哪國的可以清楚的告訴你,但是要問你愛國嗎?對方肯定一臉迷茫.為什麼國還可以愛?

你這個觀點和目前主流的中國國家意識的產生差很遠,目前主流認為新文化運動之前,封建王朝的忠君愛國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國家意識被忠君思想代替了. 我們現在認為國家應該是民眾群體的集合,而古人認為國家即為朝廷,戰國時期的國家等於國君一人之家.

退一步說,戰國各個諸侯國被認為主權國家和他們的自己還有國民有沒有國家意識沒太大關係,那個時代的主流思想是家族,族群的發展,諸侯爭霸本質是為了氏族的發展壯大,所以你舉的例子不能說的國家意識,而是族群意識.君主爭霸僅僅為了自己族群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全體國民,相反,國民是為了君主的意志而行動.所以應該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國.

戰國時候有名的刺客很多,他們的身份大多是"門客". 你可以想想為什麼出名的是春秋四君子. 另外看看孟子為什麼提出君為輕,民為重的思想,希望君主能以民眾利益為先,不要一己之私去勞民傷財.

所以用現代的思想去套古人,這不是刻舟求劍嘛.

2樓:諏訪上下大朙神

顯然這個國家意識要分開來看

家,不用說,是有的。

那麼國呢?

自然也是有的,許國亡,許公死,中國人以國為姓。秦軍攻破邯鄲,期間趙人投井、投河者無算,誓與趙國共存亡。只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類似的有不少,所以國的意識也是有的。

國家呢,以國為家,家國一體?那這個很淡薄的

3樓:法蘭西的大哲學家

春秋時期,人的國家意識很低的。比如現在的一些姓氏,都是國被滅後,以國名為姓。戰國時期,諸侯各國變法,國家的集權意識增強,同時也增強了國民的國家意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末漢初時期的項羽分封諸侯事件,以及秦朝時期對秦始皇的刺殺的多次刺殺事件。

4樓:西江星

古人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麼僵硬不通事理。

小民根本沒有效忠的資格,赤裸裸的賣力拿賞,管他老闆是誰。

趙家子只要沒有明確被君王徵辟,隨便到處求官拜侯。

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才最重要。

不要說一大堆拿著東家腕,吃著西家飯。

5樓:

沒有特別明確的。你看戰國時期的秦國,朝堂上有來自燕國、魏國、楚國、齊國的各路謀臣策士。

蔡澤是燕中國人,呂不韋是衛中國人,張儀、范雎、犀首是魏中國人,鄭國是南韓水利工程師,魏冉等楚國系的外戚,蒙恬的祖父蒙驁是齊國來的。春秋時期的晉國從晉獻公之後也是重用異性卿大夫和外中國人的。當時各國的貴族帶著土地投奔他國在《春秋》裡記載的就有十多次了。

春秋戰國時期,不講忠義嗎?

是講忠義的。只不過,題主要搞清楚忠義的物件。豫讓 荊軻 聶政 專諸,都很忠義。豫讓忠義於知瑤,他四處奔波,知瑤以國士之禮對待豫讓,豫讓知恩圖報,便幾次三番刺殺趙襄子。荊軻忠義於太子丹。他在窮困落魄的時候,太子丹給他好吃好喝伺候著,於是他就去刺殺秦王政。聶政忠義於嚴仲子,在窮破的時候,嚴仲子好生對待其...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是怎樣的?

反對高票答案中 不可能綿延幾十里 的說法 早期鐵器時代中國各種型別的城垣聚落都有,大而無垣的,大而有垣的,小而有垣的,等等,難以一概而論 在長城和遼東沿線有非常多戰國到漢代的小型堡壘 日了個天 樂毅伐齊和田單復國,如果僅從賬面數字看會讓人很難理解,七十餘城僅剩兩個,模擬明天越南突然興兵北上,中國幾乎...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北部為什麼沒有大城市?

嘻嘻哈哈 那會兒江蘇北部東部即今天的鹽城 南通大部,連雲港一部還在太平洋的淺海裡泡著呢,至於彭城 原徐國都城 和廣陵之間的曠野,則大部是水草湯湯的澡澤地帶,遠未開發 維揚湯湯 中原文明還未開拓到這兒,就好比夜晚衛星圖的黑色區域,換言之,連吳國本土核心太湖區域都只是晨光微熹 參照蘇州博物館對春秋吳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