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的封君在封地造反相對可行性較高,秦國還常把政治鬥爭失敗的封君逐回封地?

時間 2021-05-11 18:15:34

1樓:古陵

在秦國歷史中,除了王族自相殘殺,異姓有誰造反成功過麼?

從鄭莊公故意促使弟弟反叛來看,在有極大把握的情況下,君王可能還希望某些人反叛,這樣才有充足的理由進行清理。

在王都反叛,和在封地反叛,對君主而言,哪種威脅性更高?

2樓:馬放西山

出土的秦宗邑瓦書記載了秦惠文君封給右庶長燭的事情

秦惠文君四年,他那時還沒稱王,二十軍功爵的徹侯和關內侯還沒設定,卿爵名稱和排位與二十軍功爵有幾處不同和減少,世襲制度也不同,後期卿級爵後子都是降爵襲為公乘,此處右庶長燭宗邑可傳之子孫,可見此時卿爵等同於二十軍功爵的徹侯,可治邑(侯國),這才是封君,二十軍功爵的關內侯以下,雖可食邑但不治民,僅食封戶衣食租稅而已,不可以稱為封君,秦國最早的徹侯是魏冉的穰侯,可見最遲魏冉為相時秦已有徹侯之爵,被魏冉提拔的白起不僅不是徹侯,連關內侯也不是,只是個大庶長,也不可能享受有封國的待遇。

《商君書》記載早期軍功爵情況曾這樣表述,五大夫食邑三百戶,如果盈論再加三百戶,五大夫以上則完全沒說,可見秦早期軍功爵卿爵應該是可以世襲的。

那麼右庶長燭的封邑有多少戶呢?我們可以推測出個大概來,他的封地是在杜縣劃出,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把鄉、邑合併成31縣,此時的縣在萬戶左右,《漢書地理志》裡鄉平均戶數在1500戶左右,紀莊漢墓出土的算簿等記載幾個鄉的戶數分布在1800戶左右,秦時的縣、鄉規模比漢時略大,秦國的鄉戶數應該在1800-2000戶間。宗邑瓦書裡記載大田佐敖負責劃定右庶長燭的封地,而秦制裡縣里主管田地的官吏是田嗇夫,鄉里負責的才是田部佐,可知燭的封地還不到一鄉,戶數不會超過2000戶(劉邦封的100多個列侯大部分在兩三千戶)。

如果再要更具體一點,可以從一里二十輯來談,這個一裡二十輯有很多種說法,以我一家之言來說,這可能是一邑二十里的早期編制,如果是一邑二十里,依照秦制,三十戶為一里,滿六十戶拆分為二里,則一里在30-60戶,一邑二十里就是600-1200戶,右庶長(比後世徹侯)燭的封地比卿爵以下五大夫(比後世關內侯)的食邑300-600戶高正合秦制。

以這個標準看秦國的封君有哪些呢,有商君公孫鞅,嚴君樗裡疾、武信君張儀、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武城侯王翦王離、通武侯王賁,以及三位先後被殺的蜀侯、秦昭王與魏冉當政前被封的卿爵如右庶長燭等。

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他們封地大小,商君,封商十五邑,此時的邑不可能指代縣,而應該是和右庶長燭封的宗邑差不多大的邑,不然秦國31縣封公孫鞅15縣?那乾脆公孫鞅自己當秦王得了。以右庶長燭宗邑600-1200戶為標準,公孫鞅的商國有9000-18000戶,比劉邦封給曹參蕭何的8000-10000戶大一點,商國封地應由1-2個縣改封而來。

嚴君,封地嚴道,道是秦漢一種特殊的政區,地位和縣等同,因少民多而設道,道的戶籍人口通常不到一鄉的戶數,嚴君掌握的戶籍民不到兩千戶,再加數目未知的少民。

武信君張儀,封地五邑,則戶口在3000-6000戶。

穰侯魏冉,封地穰及陶地,魏冉利用掌秦政時發動秦軍作戰為自己擴大陶地,戶口應該在4萬戶以上。

應侯范雎,封地應,戶口應在萬戶左右。

文信侯呂不韋,封地河南十萬戶。

長信侯嫪毐,封地山陽地及太原郡,戶數萬。

武城侯王翦通武侯王賁,看不出封地在哪。

其餘如右庶長燭等秦昭王前封的卿爵,封地不會超過一鄉,戶口不會超過兩千。

商鞅就算跑回商國造反,頂天也就出動兩三千國卒,對抗《商君書》編成的秦軍四萬人根本沒有什麼勝算。戶口高過商鞅的也就幾人。魏冉主要封地陶在齊魏之間,沒有秦軍的支援被齊魏吞掉是必然的,他也沒能力反叛,嫪毐加太原郡為封地的時間太短,不到一年,他造反也不是憑的封國力量,而是靠靠王太后的璽徵發縣卒衛卒官騎等數千人發動的叛亂。

只有呂不韋,秦王政把他驅逐到洛陽封地,但顯然秦王政失策了,東方諸侯賓客不斷來拜訪呂不韋,呂不韋封國十萬戶,相當於春秋末宋鄭等國,儼然一中等諸侯國君,可發動兵卒兩三萬人,而咸陽兵卒不過萬人而已,洛陽離咸陽又太近,呂不韋為相多年,守、令中呂不韋提拔的人很多,搞不好哪天親信們放開關卡引導呂不韋攻進咸陽,這也是有可能的,呂不韋可能還有東方諸侯的支援,所以秦王政立馬就後悔了,不過他頒發的命令很奇怪,如河東太守王稽通諸侯,誅,范雎保舉王稽為河東守,也是要坐誅的。而呂不韋本人直接通諸侯,秦王政只是讓他遷蜀,對呂不韋死後參加葬禮的秦人,六百石以上奪爵遷,五百石以下不奪爵遷,對呂不韋本人寬鬆,對他親信倒是很嚴厲,當然也有秦王政趁機清洗呂不韋親信好騰出位置來的因素。

3樓:

首先,秦國的封君是實封,也就是說封君在其封地上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封地上的一切歸為封主所有。所以封君就是土皇帝,完全可以自己搞上一眾私兵。但要說造反的可行性,真的不高,因為秦國大多數時間裡,共存的封君數量比較少。

假設國家的疆域是10,國家直屬管理面積為7,同時有三個封地面積為1的封君,就算他們仨聯合起來,也是3對7……想想商鞅當時的舉動,企圖以一地之力對抗整個秦國,可能麼?

秦國將封君驅逐回封地,其實是先奪封,再放逐。比如魏冉被驅逐時,基本上就是被放逐到其曾經的領地陶去過餘生了,但此時他已經被剝奪封主的權利,沒有領地所有權,充其量也就算乙個土豪。秦國大多數的封君,最後都被依法處理了,我們可以看一下:

1、商君:衛鞅,拒旨、謀反、逃亡,其被追捕、車裂、滅族

2、蜀候:公子煇,謀反,被誅殺

3、蜀候:公子綰,謀反,被誅殺

4、穰侯:魏冉,擅權、僭越,免相,逐回封地

5、華陽君:羋戎,擅權、僭越,逐回封地

6、涇陽君:公子芾,擅權、僭越,逐回封地

7、高陽君:公子俚,擅權、僭越,逐回封地

8、武安君:白起,違旨,奪爵並降為士伍,遷陰密

9、應候:范雎,誹謗詔書,用人不善,免相奪爵,賜死

10、長安君:成蛟,謀反,死於軍中,戮其屍

11、長信候:嫪毐,與太后私通、矯璽謀反,梟首、車裂、滅族

12、文信候:呂不韋,與太后私通、連坐於嫪毐、僭越,免相,遷蜀地,自殺

13、昌平君:謀反,死於軍中

14、昌文君:謀反,死於軍中

不得不說,秦國對封君的威脅還是很明確的有意消除,用的時候大家都好,不用的時候絕不留後患。而像蔡澤,張儀這種最後自己就放棄了的自不用說。嚴君樗裡疾沒有記載其有子嗣,也或許是因為其子嗣為宗族而無戰功,就沒繼承爵位。

反正總的來說,秦國同一時期的封君數量很有限,無法對國家造成有效衝擊。而且大多數封君最後都被清算,並依照秦法以爵抵罪,說白了就是抓你小辮子,然後把你的爵位都剝奪掉。

4樓:水雲吟

首先,這個事情不能孤立看待,社會必然是向前發展的,戰國的政治制度是脫胎於春秋亂世的,那麼是否可以從春秋中找到一絲線索呢?

晉並四方諸國,並不是像有些遊戲裡那樣簡單,軍事征服後就萬事大吉了。

彼時方國極小,國土呈現以點及線、以線呈面的狀態。國都及諸城就是這些控制點,而城牆外則是廣闊的野,在野外還有更廣闊的未開發的山林湖泊沼澤。

那時候的原野如同原始森林一樣,虎狼所居荊棘遍地,人類的工具和精力很難對狹小的道路維護周全,所以交通傳遞物資交換,更多的依賴於河流。所以春秋時期的城郭無不是選在山川集匯之地河流交匯之所。

晉文公城濮之戰大勝,從周天子手中撈到了山陽之地,軍事征服之後立刻讓幾家大夫去控制。

所以這種封君制度,基本上是對於邊地及新進土地的一種補充,給予封君大權來逐步穩定控制地方的一種策略。

封君所在的封地,絕大多數屬於新進領土,對征服國的維繫就弱,而且人心也思動,加上和原宗主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堆乾草只是缺乏火星而已。

所以秦始皇滅六國後大規模整備道路和開發河流,而且形成以御車為核心的流動朝廷,就是對上千年封君制度被剝離後的一種維穩手段,可惜時代大潮又豈是個人所能夠維繫住的。

大一統最大的問題就是資訊的滯後及交通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酬金失侯策略後,魏晉時期士族豪強大行其道的原因。

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而言,他們和秦漢之際的封君又有什麼大的區別嗎?

為什麼商鞅在秦國變法,身死而政不熄,而吳起在楚國變法卻人死政熄?

鄭宇 真正的答案是,變法的成功要靠好的君王,因獻公選擇了孝公,孝公選擇了商鞅,商鞅選擇了惠文王,惠文王選擇了張儀,後續的選擇大都正確 一直影響中國至今。 四葉的三葉草 主要是和國君,大臣,國民有關係呀。和變法者關係不大。無論是吳起,還是申不害,趙武靈王當時的變法都是先進的生產制度,但國君大臣民眾都不...

為什麼秦國的後宮一直很淫亂?

已登出 因為上古一直到春秋戰國,男女之間都是很開放的 甚至可以說比現代還開放 比如白蛇傳裡,許仕林和那誰端午節去了小樹林後被人指指點點嗎?在古代這種節日男女去小樹林基本都是野he!而且古代不少節日都是青年男女專門去那啥那啥 這車猝不及防 像是什麼改嫁啦,和其他認識的人啦,鄰居啦,不認識的人啦,都可能...

為什麼朱允炆會輸給八百親兵造反的朱棣?

流浪神甫2014 其實是失民心了,朱棣早有野心,只是經營的好,那麼多藩王,佔時沒有支援他的,也沒支援朱允炆,民心失了,自然地位也不保,朱棣還是被逼的 大熊貓 朱允文一通瞎操作,爺爺剛死就廢了四個藩王,逼死了文武雙全 名聲頗佳的湘王朱柏。這些藩王背後都是淮西勳貴,比如,朱柏外公是臨川侯胡美,老丈人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