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鞅在秦國變法,身死而政不熄,而吳起在楚國變法卻人死政熄?

時間 2021-05-09 15:27:50

1樓:鄭宇

真正的答案是,變法的成功要靠好的君王,因獻公選擇了孝公,孝公選擇了商鞅,商鞅選擇了惠文王,惠文王選擇了張儀,後續的選擇大都正確 。一直影響中國至今。

2樓:四葉的三葉草

主要是和國君,大臣,國民有關係呀。和變法者關係不大。無論是吳起,還是申不害,趙武靈王當時的變法都是先進的生產制度,但國君大臣民眾都不識貨,你能有什麼辦法?

3樓:我是仙姑

秦孝公病死。商鞅被斬殺,車裂分屍,全家老小也被殺光。商鞅死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而秦惠文王堅持商鞅的制定的政策不變。

秦惠文王自小被放逐,是吃過大苦的人,也是親眼見過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的人,所以,他殺了商鞅,卻依然堅持法令的實行,算得上是個明君,保持了秦國的日益強大。

4樓:Polymerase

楚國動力不足,阻力太強。

秦國國內早已歷經獻公的新政,內部變法集團趨向於去繼續推動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的新貴階級,會成為一股中堅力量繼續去深化變法。而楚國的變法的動力主要基於多次敗於三晉的外部壓力。內部並沒有形成有力的變法集團,一旦外部戰事壓力放鬆(事實如此),變法的動力便會鬆弛。

封君的勢力也是乙個很大的區別。秦國的政治相對粗糙,分封制度並沒有被很好地貫徹,封君勢力也並沒有楚國那麼強,變法阻力較小,商鞅從農戰入手,配合以軍功爵位制度,形成了能夠繼續推動變法的、進一步稀釋了老貴族的新貴階層。

而吳起說楚國最大的問題在於「封君太重」,不得不從行政入手,減少枝官,讓貴人去開荒等,一方面,他並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起乙個能夠強力維護新法的班子,更重要的是。他的舉動引起舊貴族的仇恨,讓老貴族團結一致反對新法。在吳起變法失敗後,舊貴族在此之後進行復辟,進一步壟斷上公升渠道,把控朝政,讓本就微薄的變法勢力走向消亡。

5樓:武二爺

戰國初期,七雄爭霸。被東方六國鄙視為蠻夷的西垂秦國之國力最為羸弱。

秦穆公早年英雄卻晚年昏庸,也只將秦國稱雄一時而已。

秦孝公勵精圖治,推行變法,商鞅入秦,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推行新政,還利於民。

河西走廊與當時霸主魏國一戰,奪回失地,一戰成名,威震天下。

商鞅變法,為後來秦國統一全國之霸業奠定了政治基礎,更為後之華夏大統一創造了條件。

從人治到法治,商鞅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卻也給自己埋下了墳墓。

商鞅原本是魏國丞相公叔痤地下一位中庶子,官階不大,人微言輕。

但是老丞相慧眼識珠,非常推崇這位深有大才的中庶子。臨死前還向魏王推薦商鞅,希望在自己死後能夠讓商鞅承接丞相一職。如若魏王不答應,就讓魏王殺了商鞅,以免落入他國,後患無窮。

自大的魏王並沒有聽從老丞相的將死之言,更沒有殺了商鞅,他只當老丞相老糊塗了。

此時的魏王要是知道,幾十年後,正是這個中庶子率領秦國新軍,鐵甲騎士,踏平河西走廊,全殲魏國魏武卒之精銳,他該是何等後悔呢?

歷史沒有如果,機會只有一次。

秦孝公力行變法,六國士子紛至沓來,商鞅也在其中。

不同於其他夸夸而談的高傲士子,商鞅遊歷3月,遍布秦國山川河脈,深入了解了秦國之國情。

胸中有數才能胸有成竹。

面陳孝公之變法大策,秦孝公興奮異常,徹夜不寐。

轟轟然開啟變法新政,雷厲風行的商鞅加上謹慎篤行的孝公,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從徙木立信到廢井田改爵位,廣大的勞苦大眾享受到了變法的紅利,同時卻動搖了根深蒂固,宛如寄生蟲般老士族的根本利益,奪了他們的封地,廢了他們的爵位。原來養尊處優的日子,現如今灰飛煙滅。

不滿者用其陰險毒計陷害商鞅,妄圖破壞新法。為此,太子中計,太子傅被罰。商鞅從此便和未來的儲君生了嫌隙,為他以後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商鞅變法,短短數年,一改往日之民生凋敝,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象。

在與魏國河西之戰中一舉成名,奪回失地,重創舊敵,六國紛紛來賀,祈求結盟和好。

商鞅也從大良造變成了商君,坐擁商於之地。

商鞅之於秦孝公,就像魚兒之於水也,水若不在,魚兒焉能活矣。

秦孝公壯年去世,秦國朝野也漸生異動,太子繼位,老士族也在蠢蠢欲動。

以甘龍為首的老士族蟄伏多年,就是為了等待著這一天,殺了商鞅。

但是他也知道,商鞅的變法深入民心,民只知道商鞅,卻不知國君,這對乙個新繼位的君主來說無疑是乙個危險的訊號。

為了穩固秦國,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嬴駟他要做兩件事,一件事就是殺了商鞅,另一件事就是乾掉士族。

上了商鞅是為了自己,乾掉士族是為了新法能夠繼續,秦國能夠更加富強。

商鞅,豈能不知在秦孝公死後獨面新君是何等之危險,一去不回之路豈能不怕。

但是,商鞅更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創立的新法因動亂而毀於一旦,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就是有為的中國人士子唯一選擇。

在老士族的仇恨之下,商鞅被五馬分屍,還不解氣的老士族,對著商鞅不完整的屍體拳打腳踢,足足洩憤了半個時辰有餘。

天真且惡毒的老士族以為好日子將要來臨,且不知,新君在處理完商鞅之後正在磨刀霍霍向他們走來。

商鞅,也該是慶幸的,嬴駟並沒有廢除新法,新法依舊存在。

夕陽西下,嬴駟站在宮殿前,望著天邊,嘴裡嘀咕著,商君,走好!

6樓:鹽選科普

如果從制度的角度來思考,這實際上是乙個變法物件本身是否適合吃「變法藥」的問題。

大部分人都認為,吳起變法的失敗,讓楚國失去了最後乙個強化王權、統合力量的機會。但如果反過來思考呢?作為乙個聯邦制度、貴族共和的「散裝」國家,楚國真的有機會走向強化王權的道路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一開始,吳起選擇的改革物件,就是錯誤的。即使他擁有十倍於商鞅的才華,也無法引導乙個本身就不適合強權改革的國家走上改革之路。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楚國的發家史講起。

1

楚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殷商時代,在商周之變的歷史更替時刻,楚人(羋姓)的先祖鬻(yù)熊帶領族人站在了周人的一邊。然而這次成功的站隊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的實惠——周朝建立之後,羋姓部族的首領、鬻熊的曾孫熊繹(yì)最終只被周成王封了乙個子爵。

這是乙個什麼概念呢?後來在周孝王時,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因為養馬養得好,被周天子內定成了「先進工作者」,作為獎勵就被封為子爵,封地不過五十里。簡單來說,得到這個爵位,充其量也就是屬於上層邊緣人而已。

在當時周天子的眼裡,或許這些楚人不過就是一群不入流的南方蠻夷,用乙個子爵足可以打發了。

而對楚人來說,這個「子爵」也的確「足夠」了——不管級別高低,這個爵位都是周天子封的。楚人的首領接受了周天子的冊封,也就相當於得到了周的官方認證。

至此算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楚國,而以此為起點,楚國也就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猥瑣發育」。當時的中國南部因為遠離中原文明地帶,生產力落後,人煙也稀少,一堆規模不大的小部族和華南虎、揚子鱷、野象、犀牛生活在一起。在中原諸國眼裡,這完全就是一堆入不了眼的資產,可是它們卻成了楚國的專屬野區。

自楚國的初代國君熊繹開始,楚人開始不斷南下,戰天鬥地,兼併小部族、擴大疆域。所謂「篳路藍縷」說的就是這段歷史。對於那些小部族來說,自北而來的楚人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而對中原諸國而言,畢竟楚國國君時不時還要到鎬京送個貢品、開個會,理論上說算是自己人,所以你也不能隨便在他背後捅刀子。

經過二百多年的「猥瑣發育」,等到了平王東遷、周室衰微的時候,楚國已經發展成了「三層巨無霸」般的龐然大物。即便是一度稱霸中原的「小霸」鄭莊公,對這個大傢伙也照樣是心存忌憚。

西元前 707 年周鄭之間爆發「繻(rú)葛之戰」,在混戰中周桓王被鄭國士兵一箭射傷肩膀,周天子的軍隊大敗而歸,之後也只能咬著牙認栽。這一事件等於昭告天下,如今的周天子就是一頭只會叫喚的「黔之驢」。此時已經在南方「苟」了上百年的楚人意識到——時機已到。

三年以後(西元前 704),楚子熊通自尊為王,史稱楚武王。這等於說楚國正式宣告,要和周朝分庭抗禮,未來興許還要取而代之。而楚國北上中原「搶人頭」的程序,也由此全面展開……

2

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有點似曾相識——這不就是趙武靈王的套路!沒錯,把歷史梳理一遍我們最終會發現:其實成功的路徑往往就是這樣單調乏味,而作死往往才會多姿多彩、各具特色。

從古至今,「猥瑣發育不要浪」始終是發展前期和中期的不二法門。

楚國和晚他差不多 300 年立國的秦國,在初始階段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條經典模式,苟在各自的專屬野區(楚國在南,秦國在西),不參合中原地區那些狗屁倒灶的紛爭。

當歷史進入到春秋時代,楚中國人開始按耐不住,點開了北上進取中原的任務包。春秋時代前後 300 年中,被楚國吞滅的諸侯國有 40 多個。而從周平王東遷算起,當時諸夏文明範圍內攏共也不過 140 多個諸侯國(一說是 170 多個),也就是說,楚國一家兼併了差不多 1/3 的國家。

在全盛時期,楚國的疆域涵蓋了現在的湖北、湖南、浙江、上海、江蘇、江西、重慶,以及貴州、山東、廣東的部分地區。

說到這裡需要先跑個題。從心理層面來說,當時楚國在中國大陸所佔的「生態位」是這樣的:你說他屬於諸夏文明吧,大夥都不承認——這壓根不是乙個畫風;可你要說把他打入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同樣的行列,好像也說不過去,而且他們還是得到過周天子官方認證過的。

再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這種距離感,讓諸夏各國一直以來對楚國都報以一種比較歧視的態度。對楚人來說整個中國北方都是他們的「祖安區」,像「刻舟求劍」「自相矛盾」「畫蛇添足」……這些成語,最早都是針對楚人的地圖炮。這種滿滿的惡意,最終激發出了楚人的逆反心理,對諸夏各國始終抱有牴觸態度,什麼東西都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但同時他們心底又依然極度渴望融入中原。

而在當時,除了楚國以外,秦國面對中原各國,也「享受」到了這種惡意滿滿的待遇。中原諸國視楚人為蠻夷,同樣也視秦人為戎狄,這就讓秦人也產生了差不多的擰巴心理。而且因為處於相似的生態位,最終秦人和楚人之間,多少還產生了一點「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回到正題上來。楚國大舉兼併中原諸侯國,再加上他身上不同的畫風,這讓他很快就成了中原各國的公敵。當時的楚國完全就是春秋時代的德古拉伯爵——哪個英雄出場都要必拿他練練手。

要想做霸主就要尊王攘夷,而「攘夷」這門必修課,重點就是敲打楚國。於是,齊國來了,接著宋國來了,最後超級巨無霸晉國也來了……

戰國時期七國都有變法,為什麼只有秦國變法最徹底?

龍飛白水 去年朋友發了我乙個鏈結,講的是廉頗 負荊請罪 之後的事兒。順著一聊,就聊到了戰國時期變法的事情,就順手寫了一篇關於戰國變法的文章。鏈結如下,請各位方家指正。變法前秦國被魏國打哭,變法後魏國被秦國打哭! 江口洋介 秦國變法不是最徹底而是最持久所以影響最大,其實商鞅變法中大部分都在山東地區的諸...

商鞅變法時期六國為什麼不攻打秦國?

景大狗 魏國和秦國一直在河西 上郡互毆。秦楚是世代盟友。其它幾國腦子又沒病,那麼強大的魏國你不打,放著乙個人畜無害的反魏好朋友秦國打幹嘛。何況你就算想打,隔著魏國你都打不著 秦那赤兔武安對 不要開上帝視角,當時只有三個強國 魏楚齊,強國打弱國打贏了,弱國圖謀變法變強,是弱國自己的內政,強國只要管好其...

同樣變法,為什麼管仲得善終,而商鞅車裂?

carltoon 管仲是分權式改革,精英階層得利,底層百姓被地主和商人雙重壓榨,商鞅是集權式改革,消滅中間商,朝廷和百姓共同年底分配收成,商鞅被精英階層恨之入骨。兩個人的命運就被注定了 采風使 管仲只是下卿,在他之上還有天子之二守國 高,而管仲對國 高二氏的態度是什麼?辭曰 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