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允炆會輸給八百親兵造反的朱棣?

時間 2021-05-05 14:33:43

1樓:流浪神甫2014

其實是失民心了,朱棣早有野心,只是經營的好,那麼多藩王,佔時沒有支援他的,也沒支援朱允炆,民心失了,自然地位也不保,朱棣還是被逼的

2樓:大熊貓

朱允文一通瞎操作,爺爺剛死就廢了四個藩王,逼死了文武雙全、名聲頗佳的湘王朱柏。

這些藩王背後都是淮西勳貴,比如,朱柏外公是臨川侯胡美,老丈人是一家兩國公、軍中威望甚高的定遠吳氏,比如藍玉是蜀王岳父,馮勝是周王老丈人,徐達是燕王岳父,鎮守大同、手握八萬邊軍的武定侯郭英是魯王的舅舅,鎮守陝甘、威震西北的宋晟早年就和燕王一起出塞打過仗,兒子後來跟著燕王造反。對了,宋晟有倆兒子都做了朱棣的駙馬爺。

而唯一可能從背後殺過來的遼王居然被朱允文……發配到荊州了……發配了不然,你認為朱棣南下為什麼大夥全程看戲?

3樓:

鹽選回答笑死我了。朱允炆搞推恩令?怎麼推?搞笑吧。他的叔叔們有什麼東西值得推恩的?地盤就一座破王府,治民就幾千親兵。就那麼點東西推個鬼啊!

4樓:拉霸

因為朱允文在發兵平叛的時候,特意叮囑將領,不要讓我背上殺死叔叔的罪名啊!朱棣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這個優勢,並把它發揮到了極致

5樓:00後的歷史觀

歷史上的藩王造反事件雖多,能夠造反成功的藩王卻少之又少。以西漢著名的七國之亂為例,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等七位藩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聲勢浩大的叛亂,但是最終還是不敵西漢朝廷,宣告失敗。說到底,還是由地方藩王和朝廷的實力相差懸殊所決定的。

但是明成祖朱棣卻不在上述造反失敗的藩王之列,雖然他和代表大明的朱允炆實力相差甚遠,甚至一度身處絕境之中,但是他最終卻由燕王逆襲為了明成祖。那麼朱允炆為u和會輸給八百親兵造反的朱棣呢?

朱允炆的失敗,既和他用人用兵失誤有關,又和朱棣自身的用兵謀略有關,本回答則著重分析朱棣在靖難之役前期中的用兵謀略

(回答共)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2023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 ,皇位繞過幾位藩王傳到了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手中。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短短數月之中,周王,代王和齊王等人不但失去了封地,而且下場悽慘。

燕王朱棣見是不妙,只好在建文元年(公元2023年)七月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的封地在今天的北京一帶,雖然依照明朝的制度,朱棣作為藩王可以擁有軍隊,但人數受到嚴格限制,遠遠不足以同大明朝廷相抗衡。此外,在朱棣正式起兵前夕,朱允炆不但調動四萬大軍進入北平,而且還對燕王府實施了圍困。

此時的局勢對朱棣而言,真可謂是絕境。朱棣首先通過裝瘋賣傻騙過了朱允炆派來監視他的人,隨後出其不意地將燕王府外明軍的首領謝貴扣押,從而解除了明軍對燕王府的包圍,並且重新將北平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中。

以上軍事行動僅僅花費了一天時間,速度之快,令遠在南京的大明朝廷來不及做出反應。而燕王朱棣則趁著明朝討伐自己的大軍尚未到來,留下世子朱高熾防守大本營,他則和大將朱能兵分兩路,一路由在自己率領,攻占北面的居庸關,一路由朱能率領,向東攻占薊州(今在天津)。

最後兩軍又順勢攻下遵化和密雲,在戰鬥最為激烈的懷來之戰中,由於北京周邊的明軍多為朱棣在朱元璋時期的部下,因此在朱棣的攻心計下,大多陣前倒戈到了朱棣一方。

到了建文元年的七月十七日,也就是朱棣宣布起兵後的第十二天,朱棣已經控制了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粉碎了明軍對自己後方的威脅。縱觀這一階段,朱棣通過快速奔襲,趁討伐大軍尚未到來,及時穩住了大後方

在得知朱棣起兵造反,並且連下北京附近數城後,七月二十三日,朝廷令耿炳文率領的30萬大軍(實際上是13萬)向北討伐朱棣。耿炳文能征善戰,是明朝的開國元勳,那麼朱棣是如何應對的呢?

耿炳文將大軍分為兩部分,由自己親率主力駐紮在河北真定(今為河北正定),徐凱統領其餘部隊駐紮在河北鄭州,雄縣附近。經過對局勢的綜合分析後,朱棣決定先殲滅立足未穩的徐凱部,再向西和耿炳文決一死戰。

攻擊徐凱部的行動時間被朱棣定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當明軍大營內的將領們在飲酒作樂,士兵們在望月思鄉的時候,朱棣軍已經趁著月色摸到了雄州城下,並且突然發動了攻城作戰,僅僅過了一夜,雄州城便陷落。當鄭州城的明軍前來救援時,又被已經攻陷雄州的朱棣部隊打了個伏擊。緊接著朱棣一鼓作氣,成功攻下了鄭州城,這時候他的敵人就只剩下了西側的耿炳文,朱棣實現了第一步計畫。

兩天之後,朱棣軍向西進軍,準備出擊耿炳文部。耿炳文得知朱棣已經消滅雄縣和鄭州兩地的明軍,便緊急將滹沱河南側的6萬多明軍調往真定。不料卻正中朱棣下懷,當明軍移動到真定城下時,朱棣大軍突然殺到,耿炳文自恃兵多便出城迎戰。

但是他卻低估了朱棣軍的戰鬥力,幾個回合下來,明軍敗落下風,只得匆忙退入城內,趕來支援的明軍遭到早有準備的朱棣軍的痛擊,一時間明軍死傷慘重。

經歷這次慘敗後,明軍閉城不出,朱棣只好退回北平。這一戰前後歷時14天,僅真定一戰,明軍便死傷3萬餘人,因此朱棣雖然沒能取得全面勝利,卻極大的挫了明軍銳氣。縱觀朱棣的用兵謀略,在於乙個「」,趁明軍立足未穩,快速出擊,快速奔襲,為自己贏得主動權

耿炳文北伐失利的訊息傳來後,朱允炆再次派出50萬北伐大軍,由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指揮。李景隆雖然是朱元璋朝名將李文忠之子,但是他卻是個十足的草包,朱棣很早之前就認識他,對他可謂知根知底,朱允炆任用李景隆實在是用人不當。

永平(今在河北盧龍),距離北平只有四百里左右,是北平南側的重要門戶。九月一日,坐鎮北平的朱棣得知永平被圍,來犯之敵是江陰侯吳高和精銳的遼東兵。與此同時,李景隆正率領大軍向距離北平只有350裡的河間進發。

形勢對朱棣十分不利,朱棣決定先救援永平,同時他大概是受到了父親朱元璋的啟發,於是他令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死守北平

因為朱棣判斷立功心切的李景隆在得知自己前往永平後,勢必會親自攻打北平,斷掉朱棣的歸路。而只要朱高熾守住北平,待自己回師歸來,與城內守軍裡外夾擊明軍,便能建功。朱棣的用兵謀略和洪都之戰中朱元璋的策略幾乎如出一轍,可惜李景隆不但自大,而且好猜忌部下,最後重蹈了陳友諒的覆轍。

九月十九日,朱棣按計畫離城支援永平,李景隆果然來取北平。吳高不是朱棣的對手,很快便敗下陣來,永平解圍。此時李景隆沿途接連收復了雄縣等幾處失地,便更加志得意滿,明軍很快便兵臨北平城下。

另一邊,擊敗了吳高的朱棣並非沒有立刻回師,而是北上奔襲大寧(今在內蒙古),不但收攏了數萬明軍,還得到了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即蒙古騎兵。緊接著,朱棣馬不停蹄的回援北平,而李景隆軍不出朱棣所料,久攻不下之後已成強弩之末。兩軍經過激烈對戰後,明軍大敗,李景隆狼狽地逃到了山東,一如洪都之戰中敗亡的陳友諒!

這場大戰之後,局勢發生了大反轉,明軍元氣大傷,只能消極防守。朱棣軍則愈戰愈強,開始轉守為攻,最後朱棣率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軍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不知所蹤,燕王朱棣則逆襲成為了明成祖。

6樓:來日可期

很多原因不少人都說了不再贅述只分析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朱棣極強的軍事能力靖難之役誠然有建文帝瞎指揮戰神李景隆送人頭但以兩方的實力對比難度實在是地獄級別

7樓:

九一開的局,被朱允炆打成了零十開

幾次關鍵戰役斷旗桿,刮大風是乙個方面

最關鍵的還是那句話,"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對方首領都無敵了你怎麼打嘛

8樓:RAP GOD

八百親兵,不代表兵只有八百。朱元璋喜歡封藩王,就像很久的分封制,到建文時期,他怕重演歷史上的藩王造反,於是就開始削藩。在建文那幾年,可不是藩王就很舒服的,反倒大部分都被建文整死了沒了。

而朱棣也不傻,眼看就要到自己了,就開始在府內練兵。建文身邊的三位謀士,雖然有計,但始終是文官,不懂養虎為患,而是先從弱藩削起,想來乙個孤掌難鳴,也給了朱棣造反和私練兵的時間機遇,後來打著清君側的名號造反。而朱棣的謀士姚廣孝也是個很厲害的大佬。

而朝中建文雖然兢兢業業,但是新帝,始終還是根基不足,朱棣原來就是戎馬一生,征戰四方。還有一些更神的事,比如打到一半明軍的旗桿就斷了啊什麼的,導致明軍軍心大亂之類的「天意」。重要的一點是,建文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是文人,講親情,打仗時特意說了朱棣要活口,不能殺。

於是朱棣就在前面衝啊衝,士兵們也不敢打,萬一哪天兩人又重歸於好,那怎麼辦?否則,朱棣早死了幾十回了。

總而言之,朱棣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建文的優柔寡斷的文人性格和用兵的多次失誤。導致了他的失敗。

9樓:呂展航

戰爭中兩方一敗一勝有很多因素引起的,建文帝和永樂帝可以從很多方面分析,人物性格,打仗策略,用人之術,兩方所處環境等等,每乙個都可以寫好多,包括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都是一樣,但勝利者都有許多共同的特質,比如目標極其明晰,善於利用周圍一切有利的因素幫助自己等等,很多大戰都會有天象幫助,受益者很多,比如劉邦,比如劉秀,比如洪武帝,我們也無法探知真相,本著科學的精神,只能說時也命也

10樓:吳牛喘月

難道就沒有人認為是天命所歸嗎?天命是啥,風啊,大風,神風啊。

時南軍益集,燕將士皆失色。王奮然曰:「吾不進,敵不退,有戰耳。」乃復以勁卒突出其背,夾攻之。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是日復戰,自辰至未,兩軍相勝負,東北風忽起,塵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風縱擊,庸大敗。走德州。

王以計誘之,傑、安出兵襲王。閏月戊戌,遇於藁城。己亥,與戰,大風拔木,傑、安敗走,追至真定城下。

這都是出自《成祖本紀》,一到關鍵時候,就有大風助陣,反敗為勝,這情節是不是有點熟悉啊。

對啊,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不對,是鄱陽湖中的陳友諒。

己丑,友諒悉巨艦出戰,諸將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親麾之,不前,斬退縮者十餘人,人皆殊死戰。會日晡,大風起東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實火藥蘆葦中,縱火焚友諒舟。

風烈火熾,煙焰漲天,湖水盡赤。友諒兵大亂,諸將鼓譟乘之,斬首二千餘級,焚溺死者無算,友諒氣奪。辛卯,復戰,友諒復大敗。

於是斂舟自守,不敢更戰。

這就是大明版的火燒赤壁啊,不過孫劉聯軍的風是諸葛亮借的,而朱洪武的風是天賜的,看出什麼來沒?朱明王朝就是有大風保護的,關鍵時候就有風來助陣。

那麼這風是怎麼來的啊,那就再往前找一下。

居數日,元將知之。欲取擲諸海,忽颶風吹,舟盤旋如轉輪,元將大恐,統領紿告元將王「有異術」。白而出之,王仰天叩齒,俄而風濤恬息,元將喜,飲食王,復厚贈之。

這個「王」就是朱元璋的外公,這就是說朱元璋從外公處學得控制風的法術,後來朱棣也學會了,而朱允炆不知道為什麼沒學會,所以遇到危機時刻,朱棣就拿出看家本領,轉敗為勝。

有沒有八百親兵都無所謂了,多少兵將也擋不住大風啊,因此朱允炆不輸才怪。

以上純屬玩笑啊,不作數的。

如果朱允炆不削番朱棣會起兵造反嗎?

未必不想,但不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朱棣起兵天下都在觀望,幾乎就是北京和南京在打,就這朱棣也是九死一生,要是朱棣真興無名之兵,可能都不需要朱允炆動手他就敗了,看看他兒子朱高煦和百年後的寧王朱成壕,別說朱棣能打不一樣,名不正言不順,人心難齊,他自己內部就把自己攻克了,還造反,誰跟他玩?朱...

朱允炆並不是嫡皇孫,朱元璋為什麼傳位給他?

吸氧了沒 我發現很多人講到這個問題,總喜歡舉前代的例子,可關鍵是這些例子基本上沒有符合朱允炆情況的。1 非嫡子派扔出商紂王的兩個哥哥,他們就因為不是商紂王母親為正妻時所生就被打成庶子。而嫡子派以年代久遠且是孤例不予承認,並扔出李弘的立儲詔書,因為上面稱武後尚不是皇后的時候所生的長子李弘為嫡子!那麼問...

為什麼朱允文之後的明朝皇帝都很「奇葩」,但是明朝還能堅持幾百年,最後因為天災人禍才滅亡?

閏土的叉 美國拍的 車諾比 裡面蘇聯政客腐朽透頂只要政績不管實情,軍隊官僚主義枉送性命,工人只認錢不要命。那到底誰是平息這場災難的英雄呢?若是五十年後美國還是世界第一,這場疫情的最佳史料將會永遠都是 方方日記 至於歐美疫情百倍於中國誰又能知道呢? 胡旭光 明朝皇帝沒有表面上那麼昏庸。其實是把權力牢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