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何以能打敗六國?

時間 2021-05-11 13:30:41

1樓:老侯說史

地理位置上,秦國可守可攻,位居關中,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有乙個相對簡單、安全的環境,六國攻打秦國就一定要穿越函谷關,函谷關道狹路險,易守難攻,天然適合防守。

六國五次大的合縱僅有孟嘗君合縱的一次真正打進函谷關,這中間的原因有合縱固有的弱點,但是在古代無空軍的情況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可小覷,范雎就曾對秦國的地理有個描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地緣政治上,秦國的北部、西部、南部為少數民族地區,實力較弱,沃野千里。無法對秦國形成根本性威脅而且在秦惠文王、秦昭王時代先後滅掉巴蜀、義渠等國,秦國更加無邊患之憂,可以一心謀取東方六國。

農業生產是戰爭的根本,關中土地肥沃,百姓勤勉。《史記·貨殖列傳》中對秦國土地質量進行了一番論述:「關中自汧(今天經隴縣千陽到寶雞流入渭河的千河)、雍(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以東至河(今黃河)、華(今華山),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bīn,地名,今陝西彬縣),大王(周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gǔ),地重,重為邪。

《禹貢》中將關中土地評為上上等,這是秦國的基本盤。此外,秦國還有更多的附加分,秦國在秦惠文王已經占領了巴、蜀,擁有關中、四川,巴蜀不用多解釋了,天府之國,劉邦、劉備都是依仗此為根據地的。

秦國地處蠻夷,長期和夷狄雜居在一起。秦人本身無文化可言,我們從秦國史書記載的粗略中就可探知一二,秦國的開化是比較晚的,秦人早期是移植三晉文化,後期開始接觸齊魯文化,這個可以從秦國各個時期起用的人才中判斷,如前期商鞅、張儀為三晉人士,後期呂不韋任用齊魯文學之士為門客、秦始皇統一後採納齊人鄒衍的陰陽家五行學說等。

夷狄大多民風彪悍、英勇善戰,秦國長期和夷狄雜居在一起且自秦人祖先秦襄公起(前771年)就擔任抵抗西部、北部夷狄的使命,保留了很多夷狄的痕跡。尤其是商鞅變法後對軍功的獎勵更是給本就勇敢的民族加上了助推器;「關中出將,關東出相」是自古有之的名言。

歷史即是財富,也是包袱。縱觀世界歷史,凡是封建歷史短的國家走向民主政治的改革代價往往較小,比如英國不流血的光榮革命、美國直接走向共和而法國流血的大革命的反反覆覆進行了三次,中國的革命就更不用說了前赴後繼為之死亡的英烈更是不計其數。制度、習慣、文化是有慣性的,舊的制度和歷史越久,從剎車到停車需要的制動距離就越長,剎的太急說不定還會車毀人亡。

東方六國之餘秦國,就如中國之餘美國、法國之餘英國。長期在閉塞的環境下同夷狄雜居,開化晚的秦國,歷史包袱很少,它在制度、文化、利益集團的力量上就如乙個嬰兒可塑形遠遠超過在制度、文化、利益集團上已經成年的六國集團。

其實,商鞅變法並沒有什麼新意,和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悝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都差不太多,無非是獎勵耕戰、制定法令、整治武備等。當年商鞅挾《法經》入秦,施行變法,《法經》其實是魏文侯、李悝改革的成果,秦國能做的最好是因為秦國沒有頑固的利益集團或者說利益集團沒這麼強大。

想想秦國為什麼吸收了大量他國人才?從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蹇叔,到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雎、魏冉、李斯、呂不韋,就是因為秦國的貴族利益集團沒有完全把持士人的上公升通道而其他國家的機會都被貴族佔完了,沒坑位。導致他國人才都往秦國跑。

秦國優勢就在於能很快的吸收先進的文明文化,能夠打破世襲的奴隸主貴族利益集團,廣泛吸納六國才俊。

任何人的成功一定有運氣的成分而且佔的比重還挺大。人如此,國家一樣尤其是在王位世襲制之下。秦國自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一百多年來每一位君王都能牢記東進的使命,勵精圖治、積極進取,秦孝公乾綱獨斷任用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南吞巴蜀,開沃野千里,重用張儀連橫破六國;就連在位僅有五年的秦武王都完成了東出函谷關的關鍵之舉;秦昭王在位56年,文有魏冉、范雎,武有白起,佔楚都、勝長平,形成天下俱弱而秦獨強的格局,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秦始皇則是站在了歷代秦王的肩膀上完成的統一。

翻翻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乙個朝代能連出七位英主且能保持政策的基本連貫,這絕對是小概率事件和彩票中500萬差不多。再看看其他六國的君主,大多都在關鍵時刻決策失誤。

楚懷王合縱連橫搖擺不定同時遭到合縱、連橫兩大領導秦國、齊國的攻擊,最後命喪敵國;趙武靈王英雄一世,最後被活活餓死,壯志未酬,到孫子趙孝成王時長平之戰失敗,從此一蹶不振;

齊湣王承齊威王、齊宣王建立的霸權,戰國中期原本最有希望和秦國一爭高下,然而其只有蠻力,橫衝直撞卻不知縱橫捭闔,四處樹敵,差點滅國,後期齊國的君主更是採取消極的外交政策,基本停止對外活動,安于守成;

魏國自魏文侯之後,魏武侯、魏惠王就放棄了原本團結趙、韓,打擊秦國的政策,轉而刀刃向內頻繁挑起對趙、韓的戰爭,和齊湣王一樣蠻力有餘而智謀不足,到了魏惠王桂陵、馬陵兩戰徹底打掉了魏國的霸主地位,此後的魏國統治者再也沒有讓國家再次強大。

四個大國先後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除了魏國折在商鞅變法後不久,其他三個大國都折在了戰國的中後期,此時的秦國已經是絕對的強者,即使三國後期的統治者出現英主,也很難扭轉乾坤了。戰略機遇期一旦錯過就永遠錯過了,秦國不會眼看著讓任何乙個國家做大。

2樓:

因為秦國崇尚民主,自由,人權,秦始皇充分尊重和支援性少數群體和女權主義,秦始皇充分尊重少數民族自治自決權益,秦始皇在新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之間實現了平衡,在尊重平等的同時又保障了自由。

3樓:武二爺

我認為,秦國能夠統一六國離不開兩個原因,乙個是廣納人才,另乙個是當政者聖明。

先說一下廣納人才,我認為主要是兩個重要人物,乙個是商鞅,另乙個是范雎。

商鞅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商鞅變法,在歷史上有很高的的評價。在商鞅的領導之下,秦國進行了深刻的系統性的改革,鼓勵軍功和農耕,極大的煥發了人民生產生活、殺敵建功的積極性。商鞅的改革將全國男子登記在冊,通過法律讓他們服兵役,納糧交稅。

使得整個國家都致力於發動和支援國家的武力征服。雖說當時諸侯國都有兵役制度,但是沒有乙個像秦國這樣涉及到全國的每個角落,貫徹之深遠無人能及。

另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范雎,他是秦昭襄王時期的丞相。商鞅被貴族殘忍的車裂後,秦國又進入了一段比較動盪的歲月,貴族勢力逐漸抬頭,威脅著皇權的統治。此時,在魏國不得志且飽受欺凌的范雎來到秦國,跟昭襄王提出「遠交近攻」的政治戰略得到了秦王的重視,任命范雎為相,開始了秦國新的征程。

范雎是第一位提倡秦國進行擴張的政治家,先前時期,秦國雖然也會跟別國爭奪土地而打仗,一般只是為了適應暫時的需要而結盟或者毀約,亦或是爭奪邊緣的土地。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國逐漸從乙個諸侯國開始擴張成為乙個大一統的國家。范雎的主張是「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獲得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皇帝的,神聖不可侵犯。

在范雎當政期間,秦國主動展開了幾場大的戰役,其中長平之戰最為慘烈,趙國40萬年降卒被坑殺,自此,六國之中再無與秦國匹敵者。范雎的目標也顯而易見,摧毀敵軍,使其再無恢復和反擊的可能。

在西元前230到西元前221年,短短9年之間,秦國勢如破竹般滅了六國,一統天下。

4樓:資治通鑑小哥哥

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條是對人才的渴望和重視。

秦國成為打工者的天堂。秦國能聚集天下大多數的精英,尤其是特別能吸引山東六國等地的人才。

比如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蹇叔;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其實秦國到秦昭襄王時期已經不再缺乏人才了,但秦國依然希望接納新人才並重視新人才,於是後來又得到了范雎、呂不韋、李斯等人,最終滅掉另外六國,統一天下。

5樓:phpwc

1,商鞅變法成功後,秦國回血能力列國第一,綜合國力較強2,秦國領導班子還可以,畢竟變法成功後國君一人就能說了算(起碼不用擔心內訌)

3,三家分晉後,再無霸主來主持和維持中原的國際秩序,中原列國矛盾重重,相互使絆子,導致各國實力大幅降低,雖然知道秦國是虎狼之國,但現實威脅主要還是鄰國,所以實際上不管六國表面上如何團結,背地裡都期待鄰國被它國滅掉,自己好漁翁得利。

4,然後主要是機會和運氣好。

6樓:春ge的八赫茲猜想

不尊儒,刑上大夫。以法治村,治亭,治君,治國相將軍,,以相對公平性調動相對的系統潛力,同時攻守兼備,以攻為守,以統一宇宙為國策,這才是根本,,,也就是說,必須以共產主義為宗旨,才能走社會主姨道路,,,否則,自騎騎人,自娛娛人。

7樓:風之輕羽

商鞅變法的好處:1兵力得到充分保證,即便損失幾十萬人也可以迅速恢復2糧食儲備充足,能夠支援大軍團長期作戰

3善用間,能夠得到很多訊息

長平邯鄲之戰加起來,秦損失還大過趙國,但秦依然是強國,過來二十幾年又恢復到七八十萬軍隊

8樓:richard

秦國掌握了當時的乙個大殺器,"耕戰":以耕養戰,以戰擴耕,把農業生產與軍事擴張結合起來,組成永動機,只要還有未征服的可耕地,征戰就可以永不停息。所以秦國會聞戰則喜,而六國則視秦國為虎狼。

當然專注於"耕戰"也是有其急功急利之處,一方面把所有的農業區統一在乙個大一統政權之下,強制把華夏族塑造為純農業民族(漢),另一方面把所有可耕可牧的區域(比如當時匈奴佔據的河套)都改造成農業區,這樣就徹底斷絕了游牧民族定居下來轉換為農業民族之路,也就是說同時也強制塑造了游牧民族(胡)。胡漢兩族開始涇渭分明,胡漢鬥爭也成為東亞歷史永恆的主線,而長城也正式成為中原農業區和北方游牧區的邊界,隨著長城內農業區大一統政權的建立,長城外的游牧民族也不得不聯合起來組建超過其生產力水平的游牧帝國(因為游牧經濟是無法自給自足的,需要農業區的補充,方式則要麼通過互市,要麼通過聯合起來進行搶劫)。

其實秦國並非唯一可以問鼎天下的王國,東邊的齊國也有問鼎的實力。當時齊也是與秦同時稱帝的唯二王國。齊與專注"耕戰"的秦不同,齊在管仲變法時就形成了"商戰"的思維,也就是說秦是重農主義而齊是重商主義。

從姜齊管仲開始,齊就非常重視工商,並不把工商視為末業,管仲本身就是商人,他提出的士農工商把工商與士農並列,管仲規劃士鄉十五個,工商之鄉六個,每鄉有兩千戶,以此計算,全國有專業軍士三萬人,職業的工商臣民一萬兩千人(均以一戶一人計算),在野的農戶有四十五萬戶可折算成225個農鄉。把工商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無疑是可以極大促進專業分工和商品化程度的。田氏代薑後,更是延續了這一國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不是因為工商補貼農業,田氏如何能在篡位前延續百年「大鬥借出糧食卻用小鬥收回糧食」收買人心的經濟政策,並且立國後繼續延續,使得齊中國人心心懷田氏,即便滅國之後仍然如此,甚至延續到漢初田橫五百壯士願為之赴死!齊國發展出一整套的經濟政策兼顧農工商,並不比秦的耕戰更急功近利,有國力,有人心,背靠大海也有地利,為何在戰國這個大爭之世做了隱士?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齊統一中國的話,依據農工商並舉的國策,用工商統合農業區和牧業區應該順理成章,畢竟歷史上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也就是九次召集各國諸侯到齊國開會,每次會盟,除了炫耀國力之外,重要的內容就是以霸主身份統一各國的關貿稅賦。西元前679年(齊桓公七年),齊國會盟各國諸侯,達成關稅協定,市場交易的稅賦為百分之二,進出口關稅為百分之一。第二年,再度會盟諸侯,規定與會各國要修建道路,劃一度量標準,統一斤兩稱數。

管仲的這些做法,好比是在建立乙個區域經濟的關稅同盟體,如果這個政策延續下來,游牧區和農業區形成新的關稅同盟,長城也應該不會再出現了吧。

秦國改革與六國改革有什麼不同?

陸起霜 七國改革 魏國改革君主 魏文侯 前445 396 改革領導人 李悝 改革內容 一 盡地力 二 平糴法 三 制定刑法 四 鼓勵經 五 武卒制 吳起 楚國改革君主 楚悼王 前401 381 改革領導人 吳起 改革內容 一 裁官削貴族 二 整頓官風 三 制定法 四 統一風俗 五 四版築牆 趙國改革...

商鞅變法時期六國為什麼不攻打秦國?

景大狗 魏國和秦國一直在河西 上郡互毆。秦楚是世代盟友。其它幾國腦子又沒病,那麼強大的魏國你不打,放著乙個人畜無害的反魏好朋友秦國打幹嘛。何況你就算想打,隔著魏國你都打不著 秦那赤兔武安對 不要開上帝視角,當時只有三個強國 魏楚齊,強國打弱國打贏了,弱國圖謀變法變強,是弱國自己的內政,強國只要管好其...

戰國時期關東六國哪個國家被秦國打的最慘

哦哈哈呵呵 魏國沒得講,遠交近攻打的主要就是韓魏國,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秦國每次出關都要先經過魏國附近,理所當然魏國被打得次數最多,同時也是最慘的。 飄雪之夜 三晉其實都挺慘,不過我選趙國吧 因為打魏國齊楚下手比較重,打南韓魏國下手比較狠,但好像只有打趙國這件事情上秦國取得了冠軍。 景大狗 韓 趙 魏...